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资料显示,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于1956年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853个,会上4703人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其中就有24岁的郑秉强。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兢兢业业,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近日,笔者走近郑秉强老人,与精神状态尚佳的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回忆当年事:
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
85岁的郑秉强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充实的计划,其中有一项计划他坚持了几十年,就是每天学习4个小时,他看书记笔记,记录的笔记本20多册,记录摘抄的A4纸七八千张。郑秉强说是劳模精神指导他的一生。
往事如烟,60多年前一次出差改变了郑秉强的命运,他说:“我是天津人,没有读过大学,1951年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工作。1954年年底,领导派我到兰州出差,为当地的在建工业区设计一条横跨黄河的铁路便桥。”
他和筹建处的同事到现场一看,发现工业区的炼油厂、化工厂、热电厂等4个大型企业急需黄河对岸的砂石、砖瓦,可是原设计铁路便桥只能用五六年。本着为国家节约资金的想法,郑秉强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改建汽车便桥,他设想可以租用铁道部天水桥梁厂的10跨32米军用铁路钢梁,在钢梁面上铺设单行线汽车便桥,减少大量投资,并能缩短工期。
郑秉强将建议上报,通过石油部的几位领导、工程师的反复论证,并在兰州与相关领导召开专门的会议。经过热烈讨论,4家大型企业等绝大部分成员都同意这个修改方案,但是还有领导有疑虑:“基本建设不是闹着玩,铁路桥梁上走汽车,出了事故要判刑坐牢的。”几经周折,各方最终同意了郑秉强的方案。
1956年五一劳动节,这座公路便桥正式通车了,当时为国家节约投资230万元。同时,郑秉强也作为中央级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光荣地参加了先进工作者大会,成为全国劳模中的一员。
谈及“全国劳模”这一荣誉,郑秉强反复念叨,他感到无比光荣,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更是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他应该做的。“如今一代比一代幸福,五一、国庆还有小长假,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还有什么理由借口偷懒,不好好工作呢?” 郑秉强感慨道。
点评一生:
笃实创新是人生的主旋律
1982年,郑秉强看到报纸上介绍福建省决定开发湄洲湾,建设深水港的消息。他结合自己多年建设石油加工厂的经验,撰写了《开发湄洲湾建设石化企业的几点浅见》,这一合理化建议引起了福建省委的重视,并做了重要批示。福建省人事局把这一消息告诉郑秉强后,他高兴得不得了。那一刻,他下定决心,离开首都,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更需要的地方。
1983年,年过5旬的他离开了年迈的母亲,和妻子两地分居,到厦门经济特区工作,负责组建了厦门经济特区工程设计公司。他不分昼夜,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看图纸、查资料、勘察现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了工地建设和设计情况,为特区建设提出了许多好意见。他发现某单位为特区设计的加油站投资偏高,操作管理不太规范安全,便提出了改进意见,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投资10万多元。
当他发现正在准备施工的湖里工业小区小石油库经济效益差,铁路运油及汽车罐车来回装卸的耗费很大时,便提出改变这一计划。他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访了20多个单位,查阅了国内外的许多资料,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整个厦门岛。他绘制了大量石油运输图表方案,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修建全市性海运油库,停建湖里小油库。经厦门市科协组织科技人员作可行性论证后,确认他的建议是正确的:海运比陆运里程少340公里,每噸石油运费节约20元,一年下来能为国家节约200余万元。
寄语年轻人:努力永远不过时
郑秉强一生走遍祖国的山南海北,也曾多次驻外考察、援建。他除了工作留影,很少有生活照,只有一张随身携带的全家福。从小到大,他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子女感受到他对于工作的热情和敬业。
“勇于创新”,是他对子女说得最多的话,在他看来,不怕吃苦,勤奋学习,是蕴藏在几代人骨子里的精神特质,虽然不要求子女们也成为“劳模”,但这个传统精神必须继承。
他告诉笔者,褪去“全国劳模”的光环,他就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关心养生的老人。对于老年人养生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他也喜欢写下来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最近他在想的一个事情是,为什么长寿的越来越多了?他打算好好“采访”这些“比他老的老头”,总结出30条健康经验。
笔者请他对现在的年轻人说点什么,老人突然攥紧了拳头,严肃地说道:“努力永远不过时。”
(责编:孙展)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兢兢业业,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近日,笔者走近郑秉强老人,与精神状态尚佳的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回忆当年事:
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
85岁的郑秉强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充实的计划,其中有一项计划他坚持了几十年,就是每天学习4个小时,他看书记笔记,记录的笔记本20多册,记录摘抄的A4纸七八千张。郑秉强说是劳模精神指导他的一生。
往事如烟,60多年前一次出差改变了郑秉强的命运,他说:“我是天津人,没有读过大学,1951年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工作。1954年年底,领导派我到兰州出差,为当地的在建工业区设计一条横跨黄河的铁路便桥。”
他和筹建处的同事到现场一看,发现工业区的炼油厂、化工厂、热电厂等4个大型企业急需黄河对岸的砂石、砖瓦,可是原设计铁路便桥只能用五六年。本着为国家节约资金的想法,郑秉强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改建汽车便桥,他设想可以租用铁道部天水桥梁厂的10跨32米军用铁路钢梁,在钢梁面上铺设单行线汽车便桥,减少大量投资,并能缩短工期。
郑秉强将建议上报,通过石油部的几位领导、工程师的反复论证,并在兰州与相关领导召开专门的会议。经过热烈讨论,4家大型企业等绝大部分成员都同意这个修改方案,但是还有领导有疑虑:“基本建设不是闹着玩,铁路桥梁上走汽车,出了事故要判刑坐牢的。”几经周折,各方最终同意了郑秉强的方案。
1956年五一劳动节,这座公路便桥正式通车了,当时为国家节约投资230万元。同时,郑秉强也作为中央级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光荣地参加了先进工作者大会,成为全国劳模中的一员。
谈及“全国劳模”这一荣誉,郑秉强反复念叨,他感到无比光荣,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更是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他应该做的。“如今一代比一代幸福,五一、国庆还有小长假,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还有什么理由借口偷懒,不好好工作呢?” 郑秉强感慨道。
点评一生:
笃实创新是人生的主旋律
1982年,郑秉强看到报纸上介绍福建省决定开发湄洲湾,建设深水港的消息。他结合自己多年建设石油加工厂的经验,撰写了《开发湄洲湾建设石化企业的几点浅见》,这一合理化建议引起了福建省委的重视,并做了重要批示。福建省人事局把这一消息告诉郑秉强后,他高兴得不得了。那一刻,他下定决心,离开首都,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更需要的地方。
1983年,年过5旬的他离开了年迈的母亲,和妻子两地分居,到厦门经济特区工作,负责组建了厦门经济特区工程设计公司。他不分昼夜,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看图纸、查资料、勘察现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了工地建设和设计情况,为特区建设提出了许多好意见。他发现某单位为特区设计的加油站投资偏高,操作管理不太规范安全,便提出了改进意见,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投资10万多元。
当他发现正在准备施工的湖里工业小区小石油库经济效益差,铁路运油及汽车罐车来回装卸的耗费很大时,便提出改变这一计划。他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访了20多个单位,查阅了国内外的许多资料,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整个厦门岛。他绘制了大量石油运输图表方案,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修建全市性海运油库,停建湖里小油库。经厦门市科协组织科技人员作可行性论证后,确认他的建议是正确的:海运比陆运里程少340公里,每噸石油运费节约20元,一年下来能为国家节约200余万元。
寄语年轻人:努力永远不过时
郑秉强一生走遍祖国的山南海北,也曾多次驻外考察、援建。他除了工作留影,很少有生活照,只有一张随身携带的全家福。从小到大,他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子女感受到他对于工作的热情和敬业。
“勇于创新”,是他对子女说得最多的话,在他看来,不怕吃苦,勤奋学习,是蕴藏在几代人骨子里的精神特质,虽然不要求子女们也成为“劳模”,但这个传统精神必须继承。
他告诉笔者,褪去“全国劳模”的光环,他就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关心养生的老人。对于老年人养生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他也喜欢写下来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最近他在想的一个事情是,为什么长寿的越来越多了?他打算好好“采访”这些“比他老的老头”,总结出30条健康经验。
笔者请他对现在的年轻人说点什么,老人突然攥紧了拳头,严肃地说道:“努力永远不过时。”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