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有效的“问题导学”主要是指以问题设计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现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营造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建构学习,同时提高问题设计的含金量,关注物理学科基本概念等本质性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学科思想和基本方法,这样的“问题导学”体现了“结构尝试”的教学思想,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结构尝试;问题导学;学生主体;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6-1
“结构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强化对知识内容与学习方法的建构,第二,强化学生的自主尝试学习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尝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而学生的尝试学习又不能是漫无目标的让学生自己看书、背定义等浏览型阅读,它应该在教师“无形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尝试学习,而这个“无形的指导”在“结构尝试教学法”中采用的是“问题导学”。以问题设计为主线,凸现学科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采用“结构尝试教学法”开展教学已有多年,其中就“问题设计”,个人认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问题的目标性原则
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问题导学”就是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此问题的设计就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如苏科版八下《物体的质量》一节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探究,能说出质量的定义、单位、测量工具。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通过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与液体的质量,并能分析天平使用过程中的错误。3.通过探究,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导学:1.一张桌子与一张椅子含有的木头哪个多?一页纸与一本书含有的纸哪个多?一本物理书与一盒粉笔它们所含的物质不同,那又怎么比较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2.什么叫质量?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3.阅读托盘天平说明书,从“放→调→测→记”说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特别指出平衡螺母与游码分别在什么环节调节?4.说出天平使用时的注意点,并指出课本图6-2中的错误。5.如何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小组讨论、探究解决了以上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建构,配以适当的变式训练,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就揭示出质量这一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构关于质量这一概念的核心要素:定义、单位、测量方法,本节课的达成度肯定较高,有利于学生建构“质量”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
二、问题的指导性原则
“问题导学”中设计的问题不能是纯粹的问题,同时它还应当起到指导学生自学、探究、交流,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和思考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兼顾学法指导的作用,即“导学功能”。如苏科版八上《透镜》一节中“初识透镜”部分,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这样:通过阅读课本和完成活动4.3后,你能说出几种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与同学交流,并用同学所带的近视镜和带来的远视镜实际操作一下。那么学生在这样问题的指导下就能概括出(用手)摸、(用眼睛)看(近处书上的字)、(用太阳光)照三种方法来辨别;在回答课本“WWW”第4题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华的推断是否正确,请同学结合课本图4-17图a来分析,并说明理由。而从图中能很直观知道光屏放焦点处光斑是最小,而在焦点前后,光斑都变大了。这样的问题给出后,教师就可以放心走下讲台,让学生去研读、思考、讨论,期间教师不要“插嘴补充”而打断学生的思维和小组讨论的氛围,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保证,课中教师可抽出时间对个别学困生适当辅导,将补差在课堂中完成;学生不但掌握知识快,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要在展示点评环节中帮助引导,从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问题的指导性原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紧扣课本素材,让问题能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开展深入、充分的探究活动,发现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体现“尝试”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
三、问题的本质性原则
我们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设计的问题就不能只让学生了解有关定义、单位等表象,而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属性、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等。如:我们在学习苏科版九上《内能、热传递》时,就“热传递”这一知识,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说出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热传递的方向怎样?传递的是什么?总结热传递的实质;2.仔细研读内能和热量的定义,找出“内能”与“热量”两个概念中的联系与区别,并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一杯热水比一杯冷水具有的热量多;(2)一杯热水比一杯冷水具有的内能多;(3)发生热传递时,能量肯定从内能多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少物体上;(4)发生热传递时,能量肯定从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热量少物体上。以上问题解决了,那学生对热传递、内能、热量这三个概念的本质也就理解了。在学习苏科版九上《欧姆定律》中“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观察什么变化?如何去控制?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观察什么变化?如何去控制?在这样的问题指导下,学生能很快找到操作方法,完成探究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基础上,立即要求学生讨论解答课本“WWW”第5题,学生理解了这题,就说明掌握了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本质了,从而真正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含义。这样的问题,不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强化了学生概念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结构尝试;问题导学;学生主体;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6-1
“结构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强化对知识内容与学习方法的建构,第二,强化学生的自主尝试学习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尝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而学生的尝试学习又不能是漫无目标的让学生自己看书、背定义等浏览型阅读,它应该在教师“无形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尝试学习,而这个“无形的指导”在“结构尝试教学法”中采用的是“问题导学”。以问题设计为主线,凸现学科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采用“结构尝试教学法”开展教学已有多年,其中就“问题设计”,个人认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问题的目标性原则
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问题导学”就是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此问题的设计就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如苏科版八下《物体的质量》一节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探究,能说出质量的定义、单位、测量工具。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通过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与液体的质量,并能分析天平使用过程中的错误。3.通过探究,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导学:1.一张桌子与一张椅子含有的木头哪个多?一页纸与一本书含有的纸哪个多?一本物理书与一盒粉笔它们所含的物质不同,那又怎么比较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2.什么叫质量?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3.阅读托盘天平说明书,从“放→调→测→记”说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特别指出平衡螺母与游码分别在什么环节调节?4.说出天平使用时的注意点,并指出课本图6-2中的错误。5.如何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小组讨论、探究解决了以上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建构,配以适当的变式训练,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就揭示出质量这一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构关于质量这一概念的核心要素:定义、单位、测量方法,本节课的达成度肯定较高,有利于学生建构“质量”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
二、问题的指导性原则
“问题导学”中设计的问题不能是纯粹的问题,同时它还应当起到指导学生自学、探究、交流,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和思考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兼顾学法指导的作用,即“导学功能”。如苏科版八上《透镜》一节中“初识透镜”部分,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这样:通过阅读课本和完成活动4.3后,你能说出几种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与同学交流,并用同学所带的近视镜和带来的远视镜实际操作一下。那么学生在这样问题的指导下就能概括出(用手)摸、(用眼睛)看(近处书上的字)、(用太阳光)照三种方法来辨别;在回答课本“WWW”第4题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华的推断是否正确,请同学结合课本图4-17图a来分析,并说明理由。而从图中能很直观知道光屏放焦点处光斑是最小,而在焦点前后,光斑都变大了。这样的问题给出后,教师就可以放心走下讲台,让学生去研读、思考、讨论,期间教师不要“插嘴补充”而打断学生的思维和小组讨论的氛围,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保证,课中教师可抽出时间对个别学困生适当辅导,将补差在课堂中完成;学生不但掌握知识快,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要在展示点评环节中帮助引导,从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问题的指导性原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紧扣课本素材,让问题能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开展深入、充分的探究活动,发现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体现“尝试”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
三、问题的本质性原则
我们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设计的问题就不能只让学生了解有关定义、单位等表象,而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属性、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等。如:我们在学习苏科版九上《内能、热传递》时,就“热传递”这一知识,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说出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热传递的方向怎样?传递的是什么?总结热传递的实质;2.仔细研读内能和热量的定义,找出“内能”与“热量”两个概念中的联系与区别,并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一杯热水比一杯冷水具有的热量多;(2)一杯热水比一杯冷水具有的内能多;(3)发生热传递时,能量肯定从内能多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少物体上;(4)发生热传递时,能量肯定从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热量少物体上。以上问题解决了,那学生对热传递、内能、热量这三个概念的本质也就理解了。在学习苏科版九上《欧姆定律》中“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观察什么变化?如何去控制?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观察什么变化?如何去控制?在这样的问题指导下,学生能很快找到操作方法,完成探究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基础上,立即要求学生讨论解答课本“WWW”第5题,学生理解了这题,就说明掌握了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本质了,从而真正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含义。这样的问题,不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强化了学生概念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