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强劲、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势,福建省委去年初提出并实施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明确了福建发展的定位,凸显了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是基础,产业是支撑。为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福建出台并实施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这一重大举措,努力构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相互配套、紧密协作、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以晋江为代表的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区。据初步统计,目前福建已初步形成大小产业集群约60个,工业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占据了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目前福厦沿海(包括福州、厦门、漳州、莆田、泉州5个设区市)已初步形成了投资环境较好、配套较为完善、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本形成了福州显示器、厦门移动通信、福厦计算机及外设、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和以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产业集群,5个集群的产值约占全省该行业产值的80%。机械制造领域,福州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工程机械、福安电机电器已基本形成产业集群,由金龙旅行车和金龙联合汽车及其配套企业组成的厦门客车旅行车制造业也呈现出产业集群的雏形,这四个产业集群2004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46亿元。石油化工领域,已初步形成了泉州泉港石化产业集群和厦门海沧石化产业集群。
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等已成为福建产业集聚最为明显、产业集群发展最为成型的行业,也是竞争力较强的行业。石狮晋江纺织服装、长乐纺织、泉州箱包、晋江·石狮·惠安鞋业,莆田、福州鞋业,德化工艺陶瓷、漳州家具钟表、福清塑料管材、南安水暖,以及惠安、南安、罗源的石材,南安、晋江、闽清的建筑陶瓷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福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产业集聚也进一步加快,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泉州休闲食品、沿海水产加工、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和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带动了大批农户就业、致富。
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大大提升了福建产业竞争力,有力支撑了福建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8856.52亿元,增长18%;工业增加值2532.68亿元,增长15.5%,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3%,拉动全省GDP增长6.41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还带动了专业市场和品牌的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产业名市、名县、名镇、名企。到2004年底,福建累计有33家企业36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居全国第五位;拥有“国家免检”产品90个,居全国第三位;共有经国家认定的驰名商标21件,福建省著名商标432件,“福建名牌产品”506个。全省已形成一批区域品牌,有6个全国产业名县,9个全国产业名镇,4个国家级工艺美术物色区域。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泉州市,依托纺织服装、鞋业、陶瓷、水暖、石材、工艺美术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了中国服装城、中国鞋都、石狮鸳鸯池布料市场、晋江天工陶瓷城、南安水头石材城、中国水暖城等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形成了诸多区域品牌。
目前福建全省经贸战线正在按照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力求通过环境营造、规划引导、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培育等措施来有效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各地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是福建产业集群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已着手编制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产业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划,形成经济区内较为合理的产业集群布局。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林产、钢铁等传统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到2010年,力争形成6—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
营造集聚环境。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福建把积极营造产业集聚的条件作为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效率、完善基础设施等来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硬环境;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一批大工业项目落地,带动一批配套项目的落地和发展,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加快园区载体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挥市场自然集聚功能。
构建公共平台。为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福建改变了过去主要对单个企业的服务,转向对整个行业、整个产业和全社会各种类型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技术开发基地、技术信息服务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联合,构建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产业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提高产业工人素质,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完善银企会商制度,建立银企互动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专业市场,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推动企业营销联盟建设,构建市场营销平台;加快建立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现代物流平台;培育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服务。
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建以培育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产业配套率。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塑造区域品牌。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福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政府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共创区域品牌。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以晋江为代表的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区。据初步统计,目前福建已初步形成大小产业集群约60个,工业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占据了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目前福厦沿海(包括福州、厦门、漳州、莆田、泉州5个设区市)已初步形成了投资环境较好、配套较为完善、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本形成了福州显示器、厦门移动通信、福厦计算机及外设、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和以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产业集群,5个集群的产值约占全省该行业产值的80%。机械制造领域,福州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工程机械、福安电机电器已基本形成产业集群,由金龙旅行车和金龙联合汽车及其配套企业组成的厦门客车旅行车制造业也呈现出产业集群的雏形,这四个产业集群2004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46亿元。石油化工领域,已初步形成了泉州泉港石化产业集群和厦门海沧石化产业集群。
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等已成为福建产业集聚最为明显、产业集群发展最为成型的行业,也是竞争力较强的行业。石狮晋江纺织服装、长乐纺织、泉州箱包、晋江·石狮·惠安鞋业,莆田、福州鞋业,德化工艺陶瓷、漳州家具钟表、福清塑料管材、南安水暖,以及惠安、南安、罗源的石材,南安、晋江、闽清的建筑陶瓷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福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产业集聚也进一步加快,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泉州休闲食品、沿海水产加工、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和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带动了大批农户就业、致富。
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大大提升了福建产业竞争力,有力支撑了福建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8856.52亿元,增长18%;工业增加值2532.68亿元,增长15.5%,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3%,拉动全省GDP增长6.41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还带动了专业市场和品牌的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产业名市、名县、名镇、名企。到2004年底,福建累计有33家企业36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居全国第五位;拥有“国家免检”产品90个,居全国第三位;共有经国家认定的驰名商标21件,福建省著名商标432件,“福建名牌产品”506个。全省已形成一批区域品牌,有6个全国产业名县,9个全国产业名镇,4个国家级工艺美术物色区域。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泉州市,依托纺织服装、鞋业、陶瓷、水暖、石材、工艺美术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了中国服装城、中国鞋都、石狮鸳鸯池布料市场、晋江天工陶瓷城、南安水头石材城、中国水暖城等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形成了诸多区域品牌。
目前福建全省经贸战线正在按照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力求通过环境营造、规划引导、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培育等措施来有效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各地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是福建产业集群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已着手编制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产业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划,形成经济区内较为合理的产业集群布局。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林产、钢铁等传统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到2010年,力争形成6—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
营造集聚环境。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福建把积极营造产业集聚的条件作为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效率、完善基础设施等来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硬环境;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一批大工业项目落地,带动一批配套项目的落地和发展,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加快园区载体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挥市场自然集聚功能。
构建公共平台。为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福建改变了过去主要对单个企业的服务,转向对整个行业、整个产业和全社会各种类型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技术开发基地、技术信息服务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联合,构建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产业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提高产业工人素质,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完善银企会商制度,建立银企互动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专业市场,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推动企业营销联盟建设,构建市场营销平台;加快建立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现代物流平台;培育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服务。
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建以培育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产业配套率。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塑造区域品牌。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福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政府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共创区域品牌。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