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炳亭先生说: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高效课堂的实现必须解决两“率”——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的确,想要抓住这两“率”,教师,就必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好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力”,给他们足够的思考与创造的时间,让其“展示”,以促其“内驱力”,进而使其能快乐而高效地学习。
一、课堂设计:“选”“问”“引”精致化——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源于课堂素材选用得当有效,课堂例题挖掘充分,点拨精巧恰当,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扎实到位,使课堂流程设计精致化,课堂设问循序渐进,课堂引导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佳收获。
案例1: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24cm,BC=12cm,点P以 2cm/s的速度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点B移动,点Q以1cm/s的速度从点D开始沿边DA向点A移动,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12),那么当t为何值时,△QAP的面积等于32 cm2?
以此题为背景,学生经过思考,还设计了以下追问:
(1)t为何值时,点P与点Q相距6 cm?
(2)t为何值时,PQ⊥CP?
(3)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QCP的面积等于109 cm2?
(4)t为何值时,△QCP为直角三角形?
(5)将题改为:在矩形ABCD中,AB=24cm,BC=12cm, 点P以 2cm/s的速度从点A开始沿边AB,BC向点C移动,点Q以1cm/s的速度从点D开始沿边DA向点A移动,到A后即刻返回D点,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1≤t≤18),则t为何值时,PQ=30 cm……
本题涉及很多数学思考方法,如转化思想、化斜为直、分类讨论等,也用到了很多常见模型,如K字型证相似等,学生在自己设计题目的过程中,教师不光要仔细聆听,还要及时加以点拨与引导,使学生能将本图看得更透彻,同时,对于学生反馈中的错误,更需耐心剖析,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样高效利用课堂资源,以一图为背景将数学知识、数学结论与数学本质抽丝剥茧式慢慢呈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课堂呈现:“视”“听”“触”多样化——操千曲而后晓声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对信息的接受,味觉占1%,触觉占1.5%,嗅觉占3.5%,听觉占11%,视觉占83%,其中视、听两项合计达94%。而人对信息的记忆保存,仅靠视觉为25%,仅靠听觉为15%,视听结合可达65%。”
这个实验材料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如果只是局限于听讲,而不注重调动其他感觉器官的话,课堂的效果是无法达到最佳的。
以前教师上数学课喜欢用小黑板,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对例题进行圈点作标记,便于学生剖析例题,理解与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呈现是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他们在加深记忆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新认识。
有了多媒体之后,数学课堂的呈现方式更变得丰富,如几何画板呈现动态的生成过程,PPT课件的导入,使原本只是数字与字母、图形构成的数学课堂,变得色彩鲜艳,容量大增。
我们利用多媒体上课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确保学生主动积极接受知识的同时,更是扩大了课堂容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进而减轻学生课外的学业负担。利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养成,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案例2:如图2,等腰梯形MNPQ的上底长为2,腰长为3,一个底角为600。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它的一边AD在MN上,且顶点A与M重合。现将正方形ABCD在梯形的外面沿边MN、NP、PQ进行翻滚,翻滚到有一个顶点与Q重合即停止滚动。(1)请在所给的图中,用尺规画出点A在正方形整个翻滚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图;(2)求正方形在整个翻滚过程中点A所经过的路线与梯形MNPQ的三边MN、NP、PQ所围成图形的面积S。
本题讲解时,利用几何画板展示正方形的滚动情况,让学生观察点A在滚动中位置的确定,并点好相应位置,再画出弧线。表面看来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效果很好,纷纷表示懂了,但让学生自己试试看时,发现会画的没几个人。也就是说,光看动画演示没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以,笔者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小正方形,标好顶点A,并在图2中标示出点A每次滚动后的位置,并让学生思考点A形成的路径是什么形状,要画出这个形状,我们要找到哪些关系的量。经过点拨、操作与思考,大部分学生画出了正确图形(如图3),相信他们也真正掌握了解答滚动类考题的基本方法技巧,而这个是几何画板所无法给予的。
三、课堂生成:“题”“法”“文”多元化——一花独放不是春
精彩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乐在其中,提高效益,生成能力。笔者对“学生讲题”及“学生小论文”进行了研究与尝试。如课前五分钟学生讲题、课中的精彩一刻等形式,学生选出一个自己想讲的题,为大家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的课堂由于学生的高度参与而显得格外充满生机与活力。
案例3:学生讲题
不可取的“瘦身”
九(3)班 吴洁
今天考卷上做了一题,是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原来我沾沾自喜,想着马上就会有一个大大的勾了,可不料,老师打了一个叉。
怎么会?我错哪了?于是我认真地检查了一下。
原题:证明:无论a取何值,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3)x+a-3=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原解:x2-(2a-3)x+a-3=0
△=(2a-3)2-4×1×(a-3)
=4a2-16a+21
=a2-4a+
我左看右看,终于发现了问题,我为这个方程“瘦了身”,使它整整缩小了四倍,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恍然大悟。
总结:在代数式中,千万不能给代数式“瘦身”。一定要把系数提出来。
正解:x2-(2a-3)x+a-3=0
△=(2a-3)2-4×1×(a-3)
=4(a2-4a+4)+5
=4(a-2)2+5
>0
以此为例,以后,对于这种“瘦身”,我们还是要敬而远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有效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想要学。让学生上讲台讲解数学题目,写数学小论文,而教师在旁聆听,关注课堂的新生成,在了解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为以后的教学起到了提示与扩充的作用。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一个高效的课堂必将是:抓住知识点“无限”放大,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教师的追问下,自己的实践反思下,不断完善自己,进而实现自己的最优化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旺庄中学、江苏省无锡市新城中学
一、课堂设计:“选”“问”“引”精致化——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源于课堂素材选用得当有效,课堂例题挖掘充分,点拨精巧恰当,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扎实到位,使课堂流程设计精致化,课堂设问循序渐进,课堂引导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佳收获。
案例1: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24cm,BC=12cm,点P以 2cm/s的速度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点B移动,点Q以1cm/s的速度从点D开始沿边DA向点A移动,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12),那么当t为何值时,△QAP的面积等于32 cm2?
以此题为背景,学生经过思考,还设计了以下追问:
(1)t为何值时,点P与点Q相距6 cm?
(2)t为何值时,PQ⊥CP?
(3)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QCP的面积等于109 cm2?
(4)t为何值时,△QCP为直角三角形?
(5)将题改为:在矩形ABCD中,AB=24cm,BC=12cm, 点P以 2cm/s的速度从点A开始沿边AB,BC向点C移动,点Q以1cm/s的速度从点D开始沿边DA向点A移动,到A后即刻返回D点,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1≤t≤18),则t为何值时,PQ=30 cm……
本题涉及很多数学思考方法,如转化思想、化斜为直、分类讨论等,也用到了很多常见模型,如K字型证相似等,学生在自己设计题目的过程中,教师不光要仔细聆听,还要及时加以点拨与引导,使学生能将本图看得更透彻,同时,对于学生反馈中的错误,更需耐心剖析,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样高效利用课堂资源,以一图为背景将数学知识、数学结论与数学本质抽丝剥茧式慢慢呈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课堂呈现:“视”“听”“触”多样化——操千曲而后晓声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对信息的接受,味觉占1%,触觉占1.5%,嗅觉占3.5%,听觉占11%,视觉占83%,其中视、听两项合计达94%。而人对信息的记忆保存,仅靠视觉为25%,仅靠听觉为15%,视听结合可达65%。”
这个实验材料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如果只是局限于听讲,而不注重调动其他感觉器官的话,课堂的效果是无法达到最佳的。
以前教师上数学课喜欢用小黑板,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对例题进行圈点作标记,便于学生剖析例题,理解与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呈现是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他们在加深记忆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新认识。
有了多媒体之后,数学课堂的呈现方式更变得丰富,如几何画板呈现动态的生成过程,PPT课件的导入,使原本只是数字与字母、图形构成的数学课堂,变得色彩鲜艳,容量大增。
我们利用多媒体上课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确保学生主动积极接受知识的同时,更是扩大了课堂容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进而减轻学生课外的学业负担。利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养成,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案例2:如图2,等腰梯形MNPQ的上底长为2,腰长为3,一个底角为600。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它的一边AD在MN上,且顶点A与M重合。现将正方形ABCD在梯形的外面沿边MN、NP、PQ进行翻滚,翻滚到有一个顶点与Q重合即停止滚动。(1)请在所给的图中,用尺规画出点A在正方形整个翻滚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图;(2)求正方形在整个翻滚过程中点A所经过的路线与梯形MNPQ的三边MN、NP、PQ所围成图形的面积S。
本题讲解时,利用几何画板展示正方形的滚动情况,让学生观察点A在滚动中位置的确定,并点好相应位置,再画出弧线。表面看来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效果很好,纷纷表示懂了,但让学生自己试试看时,发现会画的没几个人。也就是说,光看动画演示没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以,笔者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小正方形,标好顶点A,并在图2中标示出点A每次滚动后的位置,并让学生思考点A形成的路径是什么形状,要画出这个形状,我们要找到哪些关系的量。经过点拨、操作与思考,大部分学生画出了正确图形(如图3),相信他们也真正掌握了解答滚动类考题的基本方法技巧,而这个是几何画板所无法给予的。
三、课堂生成:“题”“法”“文”多元化——一花独放不是春
精彩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乐在其中,提高效益,生成能力。笔者对“学生讲题”及“学生小论文”进行了研究与尝试。如课前五分钟学生讲题、课中的精彩一刻等形式,学生选出一个自己想讲的题,为大家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的课堂由于学生的高度参与而显得格外充满生机与活力。
案例3:学生讲题
不可取的“瘦身”
九(3)班 吴洁
今天考卷上做了一题,是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原来我沾沾自喜,想着马上就会有一个大大的勾了,可不料,老师打了一个叉。
怎么会?我错哪了?于是我认真地检查了一下。
原题:证明:无论a取何值,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3)x+a-3=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原解:x2-(2a-3)x+a-3=0
△=(2a-3)2-4×1×(a-3)
=4a2-16a+21
=a2-4a+
我左看右看,终于发现了问题,我为这个方程“瘦了身”,使它整整缩小了四倍,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恍然大悟。
总结:在代数式中,千万不能给代数式“瘦身”。一定要把系数提出来。
正解:x2-(2a-3)x+a-3=0
△=(2a-3)2-4×1×(a-3)
=4(a2-4a+4)+5
=4(a-2)2+5
>0
以此为例,以后,对于这种“瘦身”,我们还是要敬而远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有效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想要学。让学生上讲台讲解数学题目,写数学小论文,而教师在旁聆听,关注课堂的新生成,在了解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为以后的教学起到了提示与扩充的作用。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一个高效的课堂必将是:抓住知识点“无限”放大,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教师的追问下,自己的实践反思下,不断完善自己,进而实现自己的最优化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旺庄中学、江苏省无锡市新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