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发展优势明显,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文化产业发展是黄河三角洲产业发展体系的重点。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黄河文明研究的集成之作,包括专家访谈、文明对话、学科建设、决策建议、学术信息等专题,该书论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发展与黄河学、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涉及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基层社会与文化、民俗戏曲等专题,根据考古资料探究黄河文明的形成历程,跨越地域与历史的界限重新审视黄河文明的文化意义、国家祀典和儒家理念与民俗信仰的冲突与交融等,资料详实,观点新颖独特,对研究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在通读《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的基础上,结合黄河三角洲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对黄河三角洲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国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等。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文化体制和发展观念有待更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深受政治与政策的影响,基本上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在这样单一的体制下运营文化产业,会导致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及时掌握产业市场信息,部分文化单位的竞争意识较为淡薄,并且经营模式陈旧,在产业中能够发挥的经济作用小。除此之外,由于文化发展体制的问题,文化企业得到的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黄河三角洲许多文化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且市场占有率低,在经营模式上难有创新,产业的集中度较低,不利于黄河三角洲未来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第二,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原创力。由《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可知,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内涵丰富,但是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能力,而从事文化研究的人员较少,缺乏创新能力,导致黄河三角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不足,缺少精品文化品牌的打造。第三,文化产品缺乏地域特色。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应当产出相应的地域文化产品,但是目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现不足。这与文化产业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工艺设计、广告传媒等有关,需要这些部门挖掘潜在能力,拓展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黄河文化的魅力与精神。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资源的开发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针对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文化产业意识。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基础,缺乏文化资源就难以发展稳定的文化产业。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基础就是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发展相应的文化产业应当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合理地进行文化产业发展。在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同时,相关文化建设单位应拓宽文化发展思路,不局限于旅游产业,而是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延伸到更多的产业,例如影视、创意文化、文学出版等。第二,更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应当突破陈旧的文化发展机制或体制,结合经济发展经验,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当中,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管理效用,培养产业意识,充分将黄河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资源,为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进而生产出具有深厚黄河文化底蕴的文化产品。第三,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塑造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黄河三角洲发展文化产业应当将该区域的文化资源整合,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的文化产业综合体,例如文化园区、文化集团、文化基地等,并重视品牌效应的发挥,根据黄河文化的特质,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品牌,并结合优质文化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与兼并,将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扩展到更多的区域。第四,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需要足够的创新能力,黄河三角洲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充分将文化资源同科技发展结合,创造出既具浓厚文化魅力又有时代特征的文化项目。
  综上所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促进该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加强产业体制、发展模式的改革,增强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2019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消费驱动的吉林省‘文化+’產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研究”(2019c48)
  作者简介:韩成(1988—),男,吉林人,博士,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淤地坝刀劳庆骨干坝为例,采用野外原位观测及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淤地坝作用下地下水位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上下游补排关系及驱动因素,为淤地坝坝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淤地坝下游和坝区地下水位年最大变幅分别为1.82 m和1.27 m,坝下游地下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坝区内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②淤地壩区和下游两观测点地面高差9 m,直线距离
期刊
摘 要: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专项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项目提出了异形钢结构组合桩技术,以达到中水河势稳定控制、输沙能力提升与特殊洪水行洪共适应的目的。鉴于钢结构板桩组合坝结构特殊,目前尚没有现成的完全配套的技术模型与规范可供参考,故根据示范工程总体布置要求与基本力学原理,结合工程环境、地质、水文等条件,采用加权方法体现基础对异形组合桩不同部位实际接触的多寡对板桩与管桩的抗倾覆影响作用,采用安全
期刊
摘 要:在黃河下游滩区村台建设过程中,利用黄河泥沙淤筑村台,不但能提升黄河河道的行洪能力,将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还能帮助滩区居民躲避洪灾,改善滩区居民生活条件。为利用高浓度长距离输沙通道淤筑村台,开展“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项目多技术高效泥沙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张红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理论体系,运用水流挟沙力等公式计算临界流速、阻力系数等,确定淤筑村台工程中动力系统、造
期刊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利民工程,不仅可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利用,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面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开展好水利工程设计、水利建筑景观开发建设等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水资源危机,还可满足人们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及防洪排涝的需求,对于建立起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建筑美学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得到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相关课
期刊
摘 要:研究湿地水化学特征对湿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三門峡库区湿地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2018—2019年三门峡水库蓄泄期间4次采样数据,结合三角图、Gibbs图等水化学方法分析了三门峡库区湿地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湿地水体呈弱碱性,蓄泄期间pH值从潼关到三门峡大坝变化较小,在天鹅湖湿地处出现最大差值,表现为天鹅湖湿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不同时期TDS沿程呈减小
期刊
摘 要:为解决大石涧水库溢流坝设计挑坎水舌空中扩散程度低、水流落点过于集中、两岸淘刷严重、影响岸坡稳定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4种修改方案,包括3种差动挑坎以及在差动坎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新型舌瓣挑坎。通过分析比较各方案30 a一遇(消能防冲设计洪水)工况下水舌扩散形态、下游河道冲淤情况等,得出新型舌瓣挑坎的各参数较优,能够较好地解决两岸淘刷严重的问题,满足下游消能防冲要求,将其确
期刊
摘 要:田坎系数测算精度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统计、梯田区土壤侵蚀量测算的准确度,为解决传统的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提取梯田及田坎精确度不稳定且耗时较长的问题,基于GF-2影像和面向对象的技术方法,确定了各地类最优分割尺度和空间、光谱、纹理等特征参数,建立各土地利用类型提取规则并进行自动提取,其中梯田提取精度为82.55%、Kappa系数达到0.75,田坎面积自动提取精度为68.83%,进而计算的田坎系
期刊
摘 要:为提高HS模型估算海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精度,基于贝叶斯原理,利用海河流域8个地理分区1980—1999年29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对其温度指数、温度系数和温度常数进行改进,并以FAO Penman-Monteith(PM)模型为标准,利用1980—1999年和2000—2015年数据对HS改进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海河流域HS改进模型的温度系数、温度常数和温度指数的范围分别为5×
期刊
摘 要:围绕南四湖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内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下态势分析的SWOT法,构建了适用于南四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将流域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4个等级,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南四湖地区典型流域洙赵新河流域进行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
期刊
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水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结合职工的实际情况,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身工作,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下面首先对《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原理》一书进行评述,然后基于该书的指导阐述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水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