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医学院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同时新形势下社会对就业理念的改变,大规模的扩招、多校合并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发展的主趋势。为使医学院校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实施二级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管理体制是决定医学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社会中,管理是组织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将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的整合即为管理体制。对于医学院校而言,管理体制直接决定其办学效率,而本科院校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二级管理体制是最好的选择,改善医学院的二级管理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医学院校二级管理改善
中图分类号:G257.38文献标识码:G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0-0063–0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遵循中央提出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实施了改革。从这几年医科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的实际情况看,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办学优势正在逐步得到体现。但是,如何确立和加强高等医学教育的地位,理顺医学教育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模式,明确界定学校、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在承担医学教育上的责任、权利及利益等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国内现行的医学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医科院校并入或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后,对医学类教育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医学部型
如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后,除了原医科大学部分的少数学科与综
合大学的一些类同学科进行了实质性的融合外,原来学校的基本框架未做大的变动,保留了原来的机关设置,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大学对医学部或医学院的管理较为宏观,以计划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医学院型
如原来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后设医学院。医学院不设独立的管理机构,但大学的大多数管理部门在医学院设有派出办事机构。如党政办、组织人事办、教育办、学生办、科研与开发办以及医学院独有的医院管理办公室。派出机构执行大学统一的政策规章,但学校赋予其管理医学院、系日常运行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权利。
3.校区或医学中心型
如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山东医科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后,原医科大学或医学院只是作为一个校区,所有机关彻底融合,所有管理主要由条线垂直管理。
二、实施二级管理体制的意义与目标
与医学院校传统的一级管理集权式的管理体制不同,二级管理是分权式的管理,集权式的一级管理与分权式的二级管理的模式不同,将原有的一切教学资源配置的主体有学校完成,转变为各个院系来完成,使教学科研第一线能够最快的得到所需的教学资源,这样既能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又能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民主氛围;还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办学效益。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学校主要对其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效益。各个职能办公室以及院系等二级单位则主要负责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实验器材配备及使用和就业方面的具体工作,有一定的人事管理和资金使用审批的权力、学术分配权和具体的学生管理权利,为的是让教学更为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也能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
三、改善医学院校二级管理运行模式的实践
1.学校层面
综合性大学在合并过程中,应采取将原医科院校的附属医院纳入医学院进行管理的模式,毕竟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不光在医学教育上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从学科专业来讲,临床的发展是与基础紧密相关的,基础的研究也离不开临床的验证,两者间唇齿相依。同时,学校应赋予医学院相对完善的管理职能,赋予其较大的人、财、物、信息、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配置与其职能相应的管理机构。在人事管理上,学院级的领导由学校管理,学院以下的干部及教师的聘用,学校只是计划调控。在经费管理上,学校管经费的预决算,教学、行政经费每年切块由医学院自主管理使用,学院按章办事,接受学校的监督。学校的放权,实行目标管理、宏观调控是理顺医学教育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模式的前提。
2.学院层面
打通各附属医院教学、医疗2套人事编制,促进教学、医疗工作的齐发展。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都存在教学和医疗2套编制人员,学校初衷让教学编制人员主要负责临床教学工作,医疗编制人员主要负责医疗服务工作。但是由于从事教学和医疗工作严重的经济利益不平等性,使建立在各科室中的教研室只好通过让所有人员都轮流分担教学工作来达到经济收入的平衡。因此,教学编制和医疗编制只是形式上的人事编制而已。通过融合,让教学上真正有才能的人发挥特长,让医疗业务强的人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让有余力的人兼做两项。当然,既是教授又是主任医师的人员在岗位聘任、研究生导师增列时充分体现优越性。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制定一系列加强院系结合制度加以保障。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加强临床教学运行方面形成了由学院教育办牵头分配落实教学任务,各系间相互协调与合作,具体落实到各教研室和教师的二级管理体系。
3.系层面
附属医院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扶持医学教育工作发展。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经费全靠学校下拨,光靠学校按学生人头数下拨的经费对于特殊的医学教育来说难以维持。医学教育作为精英教育,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实验消耗的材料如实验动物、尸体、生物试剂等价格昂贵且多是一次性消耗,极少能循环使用。医学生的实验、临床实习分组小,师资的带教成本也高,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对实习基地的要求也高。据粗略统计,国内医学教育的成本也是各专业中最高的。因此,医学教育迫切需要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附属医院的财政扶持,来支持医学教育事业。
协调好教学、医疗和科研三者间的关系,确保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临床教学实践基地,承担学校的临床教学任务。附属医院的教学工作,是促进科研、医疗工作的相互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医院发展的源动力。浙江大学医学院各临床医学系教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别由附属医院分管教学工作,实行系办公室与医院教科合署办公,临床教研室与医院科室合一,人员互通,资源共享,保障临床教学工作顺利实施。各教学医院具有和附属医院相同特点,因此,医学院除指导性的工作外,把各教学医院划归临床医学各系管理。各系学生一年的临床通过实习半年安排在附属医院,半年奔赴各自定点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每学期定期组织一批临床教学专家,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带队,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陪同,到各自负责的教学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的指导和定期检查,同时进行医德医风的熏陶和教育。
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和标准化病人教学体系,弥补教学资源的限制性,保证临床教学工作质量。随着医疗消费进入市场,患者的维权意识的普遍增强,临床教学以人作为事件对象,更凸显教学资源的限制型,临床老师重视病人的感受,减少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对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共同斥资,在临床医学各系专辟场地作为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购置包括心肺听诊、肝脾触诊、智能模拟人等仿真的模拟教具,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同时,建立标准化病人教学体系,从社会或专业学生中招募一批人经过适当培训充当标准化病人,用于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鹏,《医学院校进行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
[2].曹友清,《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后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及发展问题的再思考》,江苏,江苏大学学报,2002.7
[3].胡凯,《关于综合性大学医院教育管理模式思考》,湖南,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9
[4].冀松,曾浙仁,《綜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查及思考》,北京,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
[关键词]:医学院校二级管理改善
中图分类号:G257.38文献标识码:G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0-0063–01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遵循中央提出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实施了改革。从这几年医科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的实际情况看,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办学优势正在逐步得到体现。但是,如何确立和加强高等医学教育的地位,理顺医学教育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模式,明确界定学校、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在承担医学教育上的责任、权利及利益等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国内现行的医学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医科院校并入或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后,对医学类教育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医学部型
如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后,除了原医科大学部分的少数学科与综
合大学的一些类同学科进行了实质性的融合外,原来学校的基本框架未做大的变动,保留了原来的机关设置,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大学对医学部或医学院的管理较为宏观,以计划管理、目标管理为主。
2.医学院型
如原来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后设医学院。医学院不设独立的管理机构,但大学的大多数管理部门在医学院设有派出办事机构。如党政办、组织人事办、教育办、学生办、科研与开发办以及医学院独有的医院管理办公室。派出机构执行大学统一的政策规章,但学校赋予其管理医学院、系日常运行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权利。
3.校区或医学中心型
如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山东医科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后,原医科大学或医学院只是作为一个校区,所有机关彻底融合,所有管理主要由条线垂直管理。
二、实施二级管理体制的意义与目标
与医学院校传统的一级管理集权式的管理体制不同,二级管理是分权式的管理,集权式的一级管理与分权式的二级管理的模式不同,将原有的一切教学资源配置的主体有学校完成,转变为各个院系来完成,使教学科研第一线能够最快的得到所需的教学资源,这样既能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又能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民主氛围;还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办学效益。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学校主要对其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效益。各个职能办公室以及院系等二级单位则主要负责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实验器材配备及使用和就业方面的具体工作,有一定的人事管理和资金使用审批的权力、学术分配权和具体的学生管理权利,为的是让教学更为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也能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
三、改善医学院校二级管理运行模式的实践
1.学校层面
综合性大学在合并过程中,应采取将原医科院校的附属医院纳入医学院进行管理的模式,毕竟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不光在医学教育上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从学科专业来讲,临床的发展是与基础紧密相关的,基础的研究也离不开临床的验证,两者间唇齿相依。同时,学校应赋予医学院相对完善的管理职能,赋予其较大的人、财、物、信息、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配置与其职能相应的管理机构。在人事管理上,学院级的领导由学校管理,学院以下的干部及教师的聘用,学校只是计划调控。在经费管理上,学校管经费的预决算,教学、行政经费每年切块由医学院自主管理使用,学院按章办事,接受学校的监督。学校的放权,实行目标管理、宏观调控是理顺医学教育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模式的前提。
2.学院层面
打通各附属医院教学、医疗2套人事编制,促进教学、医疗工作的齐发展。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都存在教学和医疗2套编制人员,学校初衷让教学编制人员主要负责临床教学工作,医疗编制人员主要负责医疗服务工作。但是由于从事教学和医疗工作严重的经济利益不平等性,使建立在各科室中的教研室只好通过让所有人员都轮流分担教学工作来达到经济收入的平衡。因此,教学编制和医疗编制只是形式上的人事编制而已。通过融合,让教学上真正有才能的人发挥特长,让医疗业务强的人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让有余力的人兼做两项。当然,既是教授又是主任医师的人员在岗位聘任、研究生导师增列时充分体现优越性。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制定一系列加强院系结合制度加以保障。比如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加强临床教学运行方面形成了由学院教育办牵头分配落实教学任务,各系间相互协调与合作,具体落实到各教研室和教师的二级管理体系。
3.系层面
附属医院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扶持医学教育工作发展。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经费全靠学校下拨,光靠学校按学生人头数下拨的经费对于特殊的医学教育来说难以维持。医学教育作为精英教育,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实验消耗的材料如实验动物、尸体、生物试剂等价格昂贵且多是一次性消耗,极少能循环使用。医学生的实验、临床实习分组小,师资的带教成本也高,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对实习基地的要求也高。据粗略统计,国内医学教育的成本也是各专业中最高的。因此,医学教育迫切需要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附属医院的财政扶持,来支持医学教育事业。
协调好教学、医疗和科研三者间的关系,确保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临床教学实践基地,承担学校的临床教学任务。附属医院的教学工作,是促进科研、医疗工作的相互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医院发展的源动力。浙江大学医学院各临床医学系教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别由附属医院分管教学工作,实行系办公室与医院教科合署办公,临床教研室与医院科室合一,人员互通,资源共享,保障临床教学工作顺利实施。各教学医院具有和附属医院相同特点,因此,医学院除指导性的工作外,把各教学医院划归临床医学各系管理。各系学生一年的临床通过实习半年安排在附属医院,半年奔赴各自定点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每学期定期组织一批临床教学专家,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带队,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陪同,到各自负责的教学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的指导和定期检查,同时进行医德医风的熏陶和教育。
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和标准化病人教学体系,弥补教学资源的限制性,保证临床教学工作质量。随着医疗消费进入市场,患者的维权意识的普遍增强,临床教学以人作为事件对象,更凸显教学资源的限制型,临床老师重视病人的感受,减少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对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共同斥资,在临床医学各系专辟场地作为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购置包括心肺听诊、肝脾触诊、智能模拟人等仿真的模拟教具,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同时,建立标准化病人教学体系,从社会或专业学生中招募一批人经过适当培训充当标准化病人,用于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鹏,《医学院校进行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
[2].曹友清,《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后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及发展问题的再思考》,江苏,江苏大学学报,2002.7
[3].胡凯,《关于综合性大学医院教育管理模式思考》,湖南,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9
[4].冀松,曾浙仁,《綜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查及思考》,北京,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