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地下水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地下水管理条例》立法工作,首先分析了地下水管理立法的特点,并从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有机污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地下水污染的类型;然后对地下水评价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阶段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总结,为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评价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环境;评价
【引言】: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功能,对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地下水环境影响防控的深入贯彻,地下水保护措施与对策应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但由于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不够充分,环境评价工作者不能确定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法等,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1、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地下水环境指的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贮存空间以及由地下水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自然地质作用、生物作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及在人类对地下水的管理政策等社会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及变化的总和。地下水资源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系统性和整体性。地下水赋存在复杂的地质体中,受各种天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地下水赋存的地质环境以及地下水循环流动的系统,可将其划分为含水系统和流动系统,统称为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一旦外界环境中某一因子改变,将影响整个地下水系统的运行。故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个地下水系统方面考虑,采取可靠的方案;②流动性。地下水资源是一种流体,故存在流动现象。其表现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的过程中。③可调节性。地下水资源随着补给量和排泄量的改变而改表,主要体现在地下水资源水量上。补给量和排泄量随着季节、年份、气候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改變而发生变化。④循环再生性。地下水的再生性体现在水文循环上,地下水资源也是水资源的一部分,故具有水资源的共性—水文循环。地下水资源随着外界环境因子的改变以及自身的补给、径流、排泄等特点,从而构成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地下水循环。
2、地下水污染具体分类
2.1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
地下水源地主要供给对象为乡镇和农村居民,与居民房屋间距较近,部分饮用水井处在居民区内。目前农田种植大量使用化肥,而且使用方式粗放,利用率低仅为30%~50%,其中约有50%~70%淋滤损失,进入土壤,随着灌溉水及雨水的淋溶,入渗污染地下水。
2.2工业污染与有机污染
主要是部分乡镇及村办企业以及一些家庭小作坊,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造成污染地表水,进而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质的破坏更加直接和严重。原铜盆浦垃圾填埋场周围地表水体受到垃圾淋滤液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性质主要为有机污染,未出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仅限于浅层孔隙潜水,深层承压水未出现污染。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生活污水已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表现在农村排污管网的不完善以及农村简易厕所。
2.3其他类型污染
畜禽养殖所排放的污水,大量畜禽粪便污染物不能被充分利用,有些还被随意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使得水体、土壤以及甚至大气等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他类型从污染指标发现铁锰超标主要受本身地质结构和地质背景值的影响;氨氮、亚硝酸盐超标主要为生物污染;固形物、总硬度、氯化物等组分超标,主要为周边咸水入侵,原因是早期城区大规模地下水淡水开采,出现水位漏斗,造成淡水体水质咸化,淡水体面积逐渐减小。
3、地下水污染环境评价
3.1指标分类污染评价方法
根据指标分类评价的原则,将污染指标分为天然组分和人工组分两类,参照指标分类污染评价方法对两类指标分别进行污染评价。对于天然组分,直接运用已有的天然组分污染级别分类评价方法进行污染评价。而对于人工组分,一类是对于给出水质标准的指标,直接运用已有的人工组分污染级别分类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另一类是对于没有给出水质标准的指标,在以往的人工组分污染级别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健康基准值,并对该方法进行修正。
3.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要求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发展的可控性予以了重视与强调。换句话说,在实际活动中,人们要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规律进行了解与掌握,在地下水资源规划与布局中采取合理方案与措施,促使其可持续利用水平得到了提升。
3.3评价流程
地下水地质环境质量是地下水地质环境评价的主要评价。评价流程具体如下,首先展开调查,获取大量资料,对评价区域中的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等与地下水密切相关的状况进行了解。其次对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最后与评价模型相结合,完成定量计算。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主要流程可简单归纳如下: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确定-调查环境地质-对评价单元进行划分-对评价指标予以确定-进行地下水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3.4认真落实环境监管职责
环保部门必须对其自身监管责任认真落实,要求指派专人进行监管负责,且对负责人的职责、任务加以明确,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环境监管力度。
结语
明确自然环境作用与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对开发建设的工程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办法,在此同时,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及时跟进,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预测评估和及时的分析,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至于危害人体健康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地下水污染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健全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体系是保障地下水生态环境和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庆海,吴海萍,杨果.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探讨[J].自然科学:全文版,2016,2(1):9.
[2]柴君.浅谈地下水污染环境评价[J].技术与市场,2017(04).
[3]唐旺明.探究地下水的治理与保护[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3):164.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环境;评价
【引言】: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功能,对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地下水环境影响防控的深入贯彻,地下水保护措施与对策应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但由于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不够充分,环境评价工作者不能确定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法等,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1、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地下水环境指的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贮存空间以及由地下水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自然地质作用、生物作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及在人类对地下水的管理政策等社会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及变化的总和。地下水资源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系统性和整体性。地下水赋存在复杂的地质体中,受各种天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据地下水赋存的地质环境以及地下水循环流动的系统,可将其划分为含水系统和流动系统,统称为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一旦外界环境中某一因子改变,将影响整个地下水系统的运行。故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个地下水系统方面考虑,采取可靠的方案;②流动性。地下水资源是一种流体,故存在流动现象。其表现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的过程中。③可调节性。地下水资源随着补给量和排泄量的改变而改表,主要体现在地下水资源水量上。补给量和排泄量随着季节、年份、气候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改變而发生变化。④循环再生性。地下水的再生性体现在水文循环上,地下水资源也是水资源的一部分,故具有水资源的共性—水文循环。地下水资源随着外界环境因子的改变以及自身的补给、径流、排泄等特点,从而构成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地下水循环。
2、地下水污染具体分类
2.1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
地下水源地主要供给对象为乡镇和农村居民,与居民房屋间距较近,部分饮用水井处在居民区内。目前农田种植大量使用化肥,而且使用方式粗放,利用率低仅为30%~50%,其中约有50%~70%淋滤损失,进入土壤,随着灌溉水及雨水的淋溶,入渗污染地下水。
2.2工业污染与有机污染
主要是部分乡镇及村办企业以及一些家庭小作坊,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造成污染地表水,进而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质的破坏更加直接和严重。原铜盆浦垃圾填埋场周围地表水体受到垃圾淋滤液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性质主要为有机污染,未出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仅限于浅层孔隙潜水,深层承压水未出现污染。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生活污水已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表现在农村排污管网的不完善以及农村简易厕所。
2.3其他类型污染
畜禽养殖所排放的污水,大量畜禽粪便污染物不能被充分利用,有些还被随意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使得水体、土壤以及甚至大气等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他类型从污染指标发现铁锰超标主要受本身地质结构和地质背景值的影响;氨氮、亚硝酸盐超标主要为生物污染;固形物、总硬度、氯化物等组分超标,主要为周边咸水入侵,原因是早期城区大规模地下水淡水开采,出现水位漏斗,造成淡水体水质咸化,淡水体面积逐渐减小。
3、地下水污染环境评价
3.1指标分类污染评价方法
根据指标分类评价的原则,将污染指标分为天然组分和人工组分两类,参照指标分类污染评价方法对两类指标分别进行污染评价。对于天然组分,直接运用已有的天然组分污染级别分类评价方法进行污染评价。而对于人工组分,一类是对于给出水质标准的指标,直接运用已有的人工组分污染级别分类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另一类是对于没有给出水质标准的指标,在以往的人工组分污染级别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健康基准值,并对该方法进行修正。
3.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要求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发展的可控性予以了重视与强调。换句话说,在实际活动中,人们要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规律进行了解与掌握,在地下水资源规划与布局中采取合理方案与措施,促使其可持续利用水平得到了提升。
3.3评价流程
地下水地质环境质量是地下水地质环境评价的主要评价。评价流程具体如下,首先展开调查,获取大量资料,对评价区域中的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等与地下水密切相关的状况进行了解。其次对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最后与评价模型相结合,完成定量计算。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主要流程可简单归纳如下: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确定-调查环境地质-对评价单元进行划分-对评价指标予以确定-进行地下水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3.4认真落实环境监管职责
环保部门必须对其自身监管责任认真落实,要求指派专人进行监管负责,且对负责人的职责、任务加以明确,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环境监管力度。
结语
明确自然环境作用与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对开发建设的工程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办法,在此同时,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及时跟进,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预测评估和及时的分析,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至于危害人体健康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地下水污染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健全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体系是保障地下水生态环境和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庆海,吴海萍,杨果.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探讨[J].自然科学:全文版,2016,2(1):9.
[2]柴君.浅谈地下水污染环境评价[J].技术与市场,2017(04).
[3]唐旺明.探究地下水的治理与保护[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