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显示,80%的家长认为自己爱孩子,可是只有30%的孩子认同,大多数孩子觉得父母讨厌,对父母情感冷淡。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
问题出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上。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时间上,7%的孩子没有家长直接关心,25%的孩子与家长相处时间少;在沟通的内容上,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占70%。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存在着问题,深爱孩子的父母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所以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家长一定要从学会与孩子沟通做起,走进孩子的内心。
家长要了解孩子,学会和孩子沟通,并且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以下两个材料或许能引起家长的一些思考:
材料一:解放日报的一篇报道,教育子女的一个失败现象,家长说不出孩子10个优点。某校在一堂家庭教育课进行测试时发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普遍能一口气说上十几条,可一提到优点却支支吾吾,大多只说出一两条。测试结果并非个别现象,六七成中学生的家长对孩子不满,最不满意的就是学习成绩。
材料二: 解放日报的另一篇报道,孩子愿意和你交流吗?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孩子“经常”与自己交流内心想法的家长占24.1%,“有时”和“偶尔”与自己交流的分别占38.1%、31.7%,孩子“从不”和自己交流内心想法的家长占6.1%。孩子们的心里话愿意对谁说?对初中生调查显示,“同伴”居第一位(31.9%),其次是“母亲”(19.9%),“写日记”(12.7%),“父亲”(5.1%),“网友”(4.7%),“其他亲人和长辈”(3.1%),“教师”(2.1%)。有20.5%的学生“对谁都不讲,也不写日记”。
作为父母,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們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与孩子的沟通不是枯燥空洞的说教,而是高技巧的平等交流。人们习惯地认为,一家人之中,上辈与下辈间有话直说,何必使用什么技巧,拐弯抹角呢?其实不然,由于一家人的关系,理论上讲应该容易沟通,但正是由于生活在一起,对对方的要求更为苛刻,比较容易忽视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更可能出现心灵沟通的障碍。因此家长更要学习沟通的技巧,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沟通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沟通时学会倾听,切忌唠叨——感受尊重
沟通时多倾听,不要凭主观,尤其不要带着成见马上表态。倾听才能确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家长不妨让孩子把想说的话都倾吐出来然后再发表意见。不能简单明了孩子说话表面的意思,更要探索孩子说话背后所传出的深层次内涵。倾听不但要听得进,而且还要思考,关注谈话中的亮点,并给予适度的赞赏,明白感受胜于明白真相使其感受到理解。
二、尊重差异,切忌攀比,不急功近利——感受宽容
沟通中要避免简单的比较,在调查中发现每个孩子都痛恨拿自己和别人比。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参照,及时肯定孩子在任何方面哪怕再小再细微的成功和进步,让他产生自己能行的信心,并不断充实壮大这种信念。家长要少用、慎用横向比较。例如有位父母天天冲孩子喊:“你瞧人家考100分,你才考80分;人家当大队长,你才当小队长 ,人家比赛得第一名,你才得第10名,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儿子生气了,也冲父亲喊:“爸,你瞧人家李叔叔当局长,你怎么才当小科长?人家张叔叔每月挣5千,你怎么才挣2千?人家隔壁王大哥家有个‘大屏幕’,咱家怎么才是21寸的电视?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爸爸?”。爸一听急眼了:“小子,别跟人家比,人比人气死人!”儿子说:“那您怎么老拿我和别人比呀?”
三、沟通时要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例如孩子考试不理想,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理解与同情。可以这样说“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很后悔。”让孩子感到你的理解与爱意,排除他的自卑与担心。第二步是共同面对。“让我们一起看看到底错在哪里?再做一遍。”启发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第三步是重建自信。“啊,这道题挺难,你做对了,真不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没有失望,发现自己并不笨,建立“我能行”的信念。第四步是吸取教训。让孩子找找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订攻克薄弱环节的具体方案,以新的姿态面对下一次考试的挑战。
四、沟通时考虑好了再说话,克服盲目性
家长不能什么话拿过来就说,要斟酌思量怎么说效果更好,否则就会把事情弄糟。例如,孩子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一个碗,妈妈说:“我就知道你什么事都干不好!什么事情到你的手里就没有好!”孩子听了特别委屈……
五、沟通时多用“我……”做开头
用“我……”做开头来描述自己的情绪,而不用“你……”来挑剔对方,这样的语言孩子会感到亲切愿意和你交谈。另外沟通的范围要小,内容越具体越有好,空话大话孩子是不意愿听的。
六、沟通时身教胜于言教,潜移默化——感受榜样
如果在孩子面前说谎,孩子就不信任你了,孩子带着疑心和你沟通怎么会有好效果呢?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动作往往能够影响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身教重于言传,要多关注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谐,提升生活品质。就沟通来说,虽然其中有一定的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看沟通者是否有心,是否能以心换心。对于家长而言,要有“把孩子当作与我们一样的人”之心,而不能把孩子看作仅仅只是一个被教育的对象,对孩子要有平等、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在沟通时少一点先入为主的成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少一点批评指责,多倾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才能使亲子双方处于一个能够进行沟通的平台上,从而消除障碍,融洽关系。
可见和孩子沟通是门艺术,要耐心而不要粗暴;要倾听而不要打扰;要顺应而不要诱导;要理解而不要评判。
问题出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上。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时间上,7%的孩子没有家长直接关心,25%的孩子与家长相处时间少;在沟通的内容上,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占70%。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存在着问题,深爱孩子的父母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所以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家长一定要从学会与孩子沟通做起,走进孩子的内心。
家长要了解孩子,学会和孩子沟通,并且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以下两个材料或许能引起家长的一些思考:
材料一:解放日报的一篇报道,教育子女的一个失败现象,家长说不出孩子10个优点。某校在一堂家庭教育课进行测试时发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普遍能一口气说上十几条,可一提到优点却支支吾吾,大多只说出一两条。测试结果并非个别现象,六七成中学生的家长对孩子不满,最不满意的就是学习成绩。
材料二: 解放日报的另一篇报道,孩子愿意和你交流吗?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孩子“经常”与自己交流内心想法的家长占24.1%,“有时”和“偶尔”与自己交流的分别占38.1%、31.7%,孩子“从不”和自己交流内心想法的家长占6.1%。孩子们的心里话愿意对谁说?对初中生调查显示,“同伴”居第一位(31.9%),其次是“母亲”(19.9%),“写日记”(12.7%),“父亲”(5.1%),“网友”(4.7%),“其他亲人和长辈”(3.1%),“教师”(2.1%)。有20.5%的学生“对谁都不讲,也不写日记”。
作为父母,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們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与孩子的沟通不是枯燥空洞的说教,而是高技巧的平等交流。人们习惯地认为,一家人之中,上辈与下辈间有话直说,何必使用什么技巧,拐弯抹角呢?其实不然,由于一家人的关系,理论上讲应该容易沟通,但正是由于生活在一起,对对方的要求更为苛刻,比较容易忽视沟通的艺术和技巧,更可能出现心灵沟通的障碍。因此家长更要学习沟通的技巧,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沟通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沟通时学会倾听,切忌唠叨——感受尊重
沟通时多倾听,不要凭主观,尤其不要带着成见马上表态。倾听才能确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家长不妨让孩子把想说的话都倾吐出来然后再发表意见。不能简单明了孩子说话表面的意思,更要探索孩子说话背后所传出的深层次内涵。倾听不但要听得进,而且还要思考,关注谈话中的亮点,并给予适度的赞赏,明白感受胜于明白真相使其感受到理解。
二、尊重差异,切忌攀比,不急功近利——感受宽容
沟通中要避免简单的比较,在调查中发现每个孩子都痛恨拿自己和别人比。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把孩子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参照,及时肯定孩子在任何方面哪怕再小再细微的成功和进步,让他产生自己能行的信心,并不断充实壮大这种信念。家长要少用、慎用横向比较。例如有位父母天天冲孩子喊:“你瞧人家考100分,你才考80分;人家当大队长,你才当小队长 ,人家比赛得第一名,你才得第10名,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儿子生气了,也冲父亲喊:“爸,你瞧人家李叔叔当局长,你怎么才当小科长?人家张叔叔每月挣5千,你怎么才挣2千?人家隔壁王大哥家有个‘大屏幕’,咱家怎么才是21寸的电视?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爸爸?”。爸一听急眼了:“小子,别跟人家比,人比人气死人!”儿子说:“那您怎么老拿我和别人比呀?”
三、沟通时要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例如孩子考试不理想,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理解与同情。可以这样说“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很后悔。”让孩子感到你的理解与爱意,排除他的自卑与担心。第二步是共同面对。“让我们一起看看到底错在哪里?再做一遍。”启发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第三步是重建自信。“啊,这道题挺难,你做对了,真不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没有失望,发现自己并不笨,建立“我能行”的信念。第四步是吸取教训。让孩子找找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订攻克薄弱环节的具体方案,以新的姿态面对下一次考试的挑战。
四、沟通时考虑好了再说话,克服盲目性
家长不能什么话拿过来就说,要斟酌思量怎么说效果更好,否则就会把事情弄糟。例如,孩子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一个碗,妈妈说:“我就知道你什么事都干不好!什么事情到你的手里就没有好!”孩子听了特别委屈……
五、沟通时多用“我……”做开头
用“我……”做开头来描述自己的情绪,而不用“你……”来挑剔对方,这样的语言孩子会感到亲切愿意和你交谈。另外沟通的范围要小,内容越具体越有好,空话大话孩子是不意愿听的。
六、沟通时身教胜于言教,潜移默化——感受榜样
如果在孩子面前说谎,孩子就不信任你了,孩子带着疑心和你沟通怎么会有好效果呢?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动作往往能够影响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身教重于言传,要多关注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谐,提升生活品质。就沟通来说,虽然其中有一定的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看沟通者是否有心,是否能以心换心。对于家长而言,要有“把孩子当作与我们一样的人”之心,而不能把孩子看作仅仅只是一个被教育的对象,对孩子要有平等、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在沟通时少一点先入为主的成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少一点批评指责,多倾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才能使亲子双方处于一个能够进行沟通的平台上,从而消除障碍,融洽关系。
可见和孩子沟通是门艺术,要耐心而不要粗暴;要倾听而不要打扰;要顺应而不要诱导;要理解而不要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