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度不够,力量多但松散,连续性不强,资源对接缺乏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机制不健全……为解决这些社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山东省威海市以品牌项目建设为抓手,运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创新打造了 “精准扶贫直通车”品牌项目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6年,威海市各级共申报公益扶贫项目279个,分类评估实施147个,评选出九大“精准扶贫直通车”精品项目。其中,“轮椅上的画家梦”和“小鸡快跑”2个扶贫项目经过论证评审推荐,分别荣获全国和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银奖。全年共有1102个市、区市机关事业单位、2.1万名机关干部、304家帮扶企业、1457个各类社会公益组织、6.8万名扶贫志愿者参与其中,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490个,辐射带动7514名农村建档立卡残疾人口脱贫。
项目化运作推动品牌建设
威海市在社会扶贫实践中认识到,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不能仅依靠行政命令,而应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完善机制等,鼓励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主动参与。为此,“精准扶贫直通车”工程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分“汇集需求——认领申报——组织实施——成效验收”四个阶段推动社会扶贫精准对接化。
汇集需求阶段,威海依托扶贫专干、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入村入户走访和网上征集,集中汇总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需求,经识别分类,统一由扶贫办官方“信息平台”对外发布,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精准性;认领申报阶段,组织社会力量结合帮扶需求和自身实际,提交认领项目书,明确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市扶贫办组成评估小组,进行综合比较论证评估,择优予以审批立项;实施阶段,建立项目开展情况工作台账,对实施过程全程纪实,每月一调度;成果验收阶段,由市扶贫办牵头组成验收小组,采取查阅资料、实地抽查、群众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按目标实现率、群众满意率、综合效益、经验可推广性等指标,对项目进行验收评审,最终评选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优秀等次作为全市“精准扶贫直通车”工程精品项目予以宣传推广。
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扶贫效果的最大化,避免社会扶贫资源投入的分散、重叠、遗漏等问题,在项目实施前,威海市扶贫办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抱团发力”的原则,采取“项目拼盘”的方式,牵头整合各项目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实施,全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以“健康扶贫直通车”为例,将市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各级中医院等认领申报的医疗扶贫项目工程充分整合,联合市委组织部、第一书记、青年志愿者、媒体资源等社会力量,组团共同打造健康扶贫直通车,这种将“小项目”化“大项目”的做法,形成了上下一致、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扶贫的联动机制,实现了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的无缝对接。
“直通车”精准对接九大需求
“党建扶贫”直通车,使党建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全市选派903名“第一书记”为18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逐一安排定点帮扶单位和企业,2.1万名机关干部与2.7万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机关单位共协调和直接投入资金1.28亿元,增强了精准帮扶成效。
“健康扶贫”直通车,让健康扶贫造福贫困患者。“要不是健康直通车,这辈子我就是一个废人。”家住威海临港经济开发区汪疃镇下韩村的困难群众丛树礼万分感慨地说。5年前,他因病不能行走,全家人都以为是患上了坐骨神经疾病,吃了很多药病情也没见好转。“健康直通车”开进下韩村后,经医护人员入户详细诊断,判断他是股骨头坏死,立即安排他到市立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了病情,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但他根本无法支付数万元的手术费,最终医院党委决定免费为其做手术,同时直通车的爱心企业又无偿为其提供了髋关节置换材料。如今,丛树礼已经能够站立行走,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健康扶贫”直通车项目由市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各级中医院、有关医疗器械爱心企业联合组团实施,通过到村开展义诊、建设“国医堂”、捐赠医疗器械设备、举办医药知识讲座等方式,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高效医疗服务。项目开展以来,共派出医疗专家志愿者1970余人次,组织中医讲座、义诊369场次,免费发放药品4.9万余盒,赠送健康保健书籍6800余本,发放宣传资料7200余份,物品价值共计58万余元,受益群众2.4万余人次。
“法律援助”直通车,让司法扶贫落在实处。“法律援助”直通车在180个重点村设立法律服务联络点并配备法律顾问,挑选了2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资深律师组成扶贫开发工作顾问团,为贫困村扶贫产业项目的确定、审批、招投标、土地流转等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目前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40起,为当事人节省代理费50万余元,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80万余元。徐佃珍是文登区侯家镇侯家村村民,今年90岁的他体弱多病,妻子于2003年去世,無任何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5个子女虽均已成家立户、有赡养能力,但多年来一直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法律援助”直通车进村后,老人寻求帮助。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援助律师无偿帮助老人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每个子女每年向老人支付2000多元的生活费,解决了老人多年的难题。
“电商进镇”直通车,使网络扶贫开出致富花。威海市借助阿里巴巴、京东等著名电商企业和家家悦超市等本土企业,发展乡村电商服务站点,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农村淘宝”项目已覆盖威海78.3%的农村人口。家家悦、八爪团、一点商城、至鲜新农业等电商企业以代销、收购或店铺入驻的方式,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价值100多万元。
“助残奔康”直通车,把扶弱助残变为济困行动。威海市集中市残联、社会组织孵化园、“长城爱心大本营”等助残组织力量,投资120余万元建立了5个“精准扶贫—残疾人创业就业扶贫基地”,辐射带动236名贫困残疾人创业就业;每年为1000名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发放价值2000元的生产性物资,帮助其脱贫奔小康;并为110余名残疾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电子商务、平面设计、保健按摩等专业培训,已有800名左右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残疾人和相对困难群众直接受益。“长城爱心大本营”启动了“轮椅上的画家梦”项目,为247名残疾人开办了油画培训班,并帮助把他们的作品作为工艺品进行售卖,人均月收入可增加3000多元。项目获全国、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励青公益”直通车使捐资助学为贫困学子圆梦。市工商联、团市委联手各商会组织、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及爱心企业,在全市发起“励青公益”精准扶贫直通车活动。爱心企业威高集团每年出资500万元建立教育基金,对应届贫困高校新生实施“爱心助学”、对市直普通高中在校生实施“就餐补助”和“学费补助”;川渝商会、德州商会、山大校友商会等开展“企业助学行动”,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0多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271名,发放善款88.6万余元。
“送岗下乡”直通车让有需求的劳动力实现增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培训中心,对全市18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将贫困户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对接,送岗上门。活动以来,共有1836名贫困劳动力与用人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帮助1337名贫困劳动力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工人。
“牵手关爱”直通车,将爱心陪伴送给留守儿童。荣成市王连街道办事处南桥头村11岁女孩王佳楠,年幼时妈妈和爷爷相继病逝,爸爸又因车祸身亡,只與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小佳楠在村里备受歧视,村民都认为她是丧门星,导致小佳楠严重自闭。“牵手关爱”直通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门成立了心理辅导小组,以“一起看电影”、“一起做义工”、“一起学英语”等活动为载体,帮助她摆脱心理阴影,使小佳楠重新快乐起来。据了解,“牵手关爱”直通车以“结对+激励”为方式,为受助儿童提供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心愿达成和学业辅导、素质拓展四个方面的志愿服务,累计帮扶全市334名贫困儿童,发放学习用品价值3万余元。
“夕阳关怀”直通车,使扶老助老蔚然成风。威海市针对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多、行动不便、无法外出打工的难题,联合广大志愿者启动了“夕阳关怀—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品牌工程,打造了“小鸡快跑”和“农家小园有机菜收购”两大主题项目,向中老年贫困户免费发放鸡雏5000余只,设立农家小院蔬菜收购站10个,并跟进农业指导、养殖培训、电商扶持;在此基础上,定期定量回收贫困户手中的鸡蛋和有机蔬菜。其中,“小鸡快跑——大北山村助老扶贫项目”荣获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银奖。
面对多元化的贫困需求,如何精准对接、高效扶贫是摆在社会扶贫面前的难题,威海市“精准扶贫直通车”工程依托微信公众号、信息网站等载体,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运作便捷的项目实施机制,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多样需求、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以及最新扶贫政策的高效连接,构建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社会扶贫精品项目,有助于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
2016年,威海市各级共申报公益扶贫项目279个,分类评估实施147个,评选出九大“精准扶贫直通车”精品项目。其中,“轮椅上的画家梦”和“小鸡快跑”2个扶贫项目经过论证评审推荐,分别荣获全国和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银奖。全年共有1102个市、区市机关事业单位、2.1万名机关干部、304家帮扶企业、1457个各类社会公益组织、6.8万名扶贫志愿者参与其中,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490个,辐射带动7514名农村建档立卡残疾人口脱贫。
项目化运作推动品牌建设
威海市在社会扶贫实践中认识到,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不能仅依靠行政命令,而应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完善机制等,鼓励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主动参与。为此,“精准扶贫直通车”工程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分“汇集需求——认领申报——组织实施——成效验收”四个阶段推动社会扶贫精准对接化。
汇集需求阶段,威海依托扶贫专干、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入村入户走访和网上征集,集中汇总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需求,经识别分类,统一由扶贫办官方“信息平台”对外发布,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精准性;认领申报阶段,组织社会力量结合帮扶需求和自身实际,提交认领项目书,明确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市扶贫办组成评估小组,进行综合比较论证评估,择优予以审批立项;实施阶段,建立项目开展情况工作台账,对实施过程全程纪实,每月一调度;成果验收阶段,由市扶贫办牵头组成验收小组,采取查阅资料、实地抽查、群众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按目标实现率、群众满意率、综合效益、经验可推广性等指标,对项目进行验收评审,最终评选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优秀等次作为全市“精准扶贫直通车”工程精品项目予以宣传推广。
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扶贫效果的最大化,避免社会扶贫资源投入的分散、重叠、遗漏等问题,在项目实施前,威海市扶贫办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抱团发力”的原则,采取“项目拼盘”的方式,牵头整合各项目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实施,全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以“健康扶贫直通车”为例,将市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各级中医院等认领申报的医疗扶贫项目工程充分整合,联合市委组织部、第一书记、青年志愿者、媒体资源等社会力量,组团共同打造健康扶贫直通车,这种将“小项目”化“大项目”的做法,形成了上下一致、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扶贫的联动机制,实现了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的无缝对接。
“直通车”精准对接九大需求
“党建扶贫”直通车,使党建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全市选派903名“第一书记”为180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逐一安排定点帮扶单位和企业,2.1万名机关干部与2.7万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机关单位共协调和直接投入资金1.28亿元,增强了精准帮扶成效。
“健康扶贫”直通车,让健康扶贫造福贫困患者。“要不是健康直通车,这辈子我就是一个废人。”家住威海临港经济开发区汪疃镇下韩村的困难群众丛树礼万分感慨地说。5年前,他因病不能行走,全家人都以为是患上了坐骨神经疾病,吃了很多药病情也没见好转。“健康直通车”开进下韩村后,经医护人员入户详细诊断,判断他是股骨头坏死,立即安排他到市立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了病情,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但他根本无法支付数万元的手术费,最终医院党委决定免费为其做手术,同时直通车的爱心企业又无偿为其提供了髋关节置换材料。如今,丛树礼已经能够站立行走,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健康扶贫”直通车项目由市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各级中医院、有关医疗器械爱心企业联合组团实施,通过到村开展义诊、建设“国医堂”、捐赠医疗器械设备、举办医药知识讲座等方式,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高效医疗服务。项目开展以来,共派出医疗专家志愿者1970余人次,组织中医讲座、义诊369场次,免费发放药品4.9万余盒,赠送健康保健书籍6800余本,发放宣传资料7200余份,物品价值共计58万余元,受益群众2.4万余人次。
“法律援助”直通车,让司法扶贫落在实处。“法律援助”直通车在180个重点村设立法律服务联络点并配备法律顾问,挑选了2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资深律师组成扶贫开发工作顾问团,为贫困村扶贫产业项目的确定、审批、招投标、土地流转等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目前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40起,为当事人节省代理费50万余元,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80万余元。徐佃珍是文登区侯家镇侯家村村民,今年90岁的他体弱多病,妻子于2003年去世,無任何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5个子女虽均已成家立户、有赡养能力,但多年来一直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法律援助”直通车进村后,老人寻求帮助。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援助律师无偿帮助老人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每个子女每年向老人支付2000多元的生活费,解决了老人多年的难题。
“电商进镇”直通车,使网络扶贫开出致富花。威海市借助阿里巴巴、京东等著名电商企业和家家悦超市等本土企业,发展乡村电商服务站点,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农村淘宝”项目已覆盖威海78.3%的农村人口。家家悦、八爪团、一点商城、至鲜新农业等电商企业以代销、收购或店铺入驻的方式,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价值100多万元。
“助残奔康”直通车,把扶弱助残变为济困行动。威海市集中市残联、社会组织孵化园、“长城爱心大本营”等助残组织力量,投资120余万元建立了5个“精准扶贫—残疾人创业就业扶贫基地”,辐射带动236名贫困残疾人创业就业;每年为1000名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发放价值2000元的生产性物资,帮助其脱贫奔小康;并为110余名残疾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电子商务、平面设计、保健按摩等专业培训,已有800名左右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残疾人和相对困难群众直接受益。“长城爱心大本营”启动了“轮椅上的画家梦”项目,为247名残疾人开办了油画培训班,并帮助把他们的作品作为工艺品进行售卖,人均月收入可增加3000多元。项目获全国、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励青公益”直通车使捐资助学为贫困学子圆梦。市工商联、团市委联手各商会组织、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及爱心企业,在全市发起“励青公益”精准扶贫直通车活动。爱心企业威高集团每年出资500万元建立教育基金,对应届贫困高校新生实施“爱心助学”、对市直普通高中在校生实施“就餐补助”和“学费补助”;川渝商会、德州商会、山大校友商会等开展“企业助学行动”,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0多次,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271名,发放善款88.6万余元。
“送岗下乡”直通车让有需求的劳动力实现增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培训中心,对全市18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将贫困户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对接,送岗上门。活动以来,共有1836名贫困劳动力与用人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帮助1337名贫困劳动力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工人。
“牵手关爱”直通车,将爱心陪伴送给留守儿童。荣成市王连街道办事处南桥头村11岁女孩王佳楠,年幼时妈妈和爷爷相继病逝,爸爸又因车祸身亡,只與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小佳楠在村里备受歧视,村民都认为她是丧门星,导致小佳楠严重自闭。“牵手关爱”直通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门成立了心理辅导小组,以“一起看电影”、“一起做义工”、“一起学英语”等活动为载体,帮助她摆脱心理阴影,使小佳楠重新快乐起来。据了解,“牵手关爱”直通车以“结对+激励”为方式,为受助儿童提供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心愿达成和学业辅导、素质拓展四个方面的志愿服务,累计帮扶全市334名贫困儿童,发放学习用品价值3万余元。
“夕阳关怀”直通车,使扶老助老蔚然成风。威海市针对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多、行动不便、无法外出打工的难题,联合广大志愿者启动了“夕阳关怀—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品牌工程,打造了“小鸡快跑”和“农家小园有机菜收购”两大主题项目,向中老年贫困户免费发放鸡雏5000余只,设立农家小院蔬菜收购站10个,并跟进农业指导、养殖培训、电商扶持;在此基础上,定期定量回收贫困户手中的鸡蛋和有机蔬菜。其中,“小鸡快跑——大北山村助老扶贫项目”荣获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银奖。
面对多元化的贫困需求,如何精准对接、高效扶贫是摆在社会扶贫面前的难题,威海市“精准扶贫直通车”工程依托微信公众号、信息网站等载体,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运作便捷的项目实施机制,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多样需求、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以及最新扶贫政策的高效连接,构建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社会扶贫精品项目,有助于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