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间几个轮回。有些词一去不复返,有些词等待复活。那些在历史上曾留下辙痕的词,无论如何都值得纪念。
如果社会新陈代谢在所难免,那么有些群体连同他们的词汇是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80年代:被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PK。
20世纪80年代第一关键词是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第一关键词是发财,新世纪第一关键词是娱乐。改革变成了象征意义。同一项改革,不同利益群体从不同基点出发会有不同解释。发财变成大家共同遵从的基调。而娱乐,只有超女那样的娱乐,才能激活所有人的神经。新世纪中国人在娱乐大旗下不断推陈出新。
理想:被享乐和郁闷PK。
80后嘲笑60代、70代的思想单一、高谈阔论,他们一只眼看课本、另一只眼盯美女。试卷的题目是“读书是否为了赚大钱娶美女”。追求即时快乐成为新做派,所以一旦受挫郁闷就在所难免。
信仰:被money(金钱)PK。
消费前卫与政治后卫,文化断根造就了无信仰,或者,消费文化就是信仰。以人为本成为宣传口号,只能说明以钱为本太嚣张了。兜里揣着钞票,心里装着信仰,究竟哪个更踏实?
奋斗:被成功PK。
20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崇尚集体主义拼搏精神,而现在追求个人成名和成功,打造个人品牌。“成功学”成了中国一门显学,大谈“我的奋斗”,老师是卡耐基、陈安之们。如果你20岁不反叛,就是没心;如果你30岁还没成功,就是没脑。
宿命:被八卦和星座PK。
20世纪80年代教育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不要宿命论。新世纪的潘晓们不会感叹“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他们会找八卦师测度前程,或找本黄历算算哪天宜求职、哪天宜投资。每天上星座网站查看本周运程成了某些人的习惯。如果发现“犯小人”,还可以买个巫蛊娃娃扎一扎避避邪气。
理解万岁:被“死磕”PK。
“胡陈馒头案”、“韩白之争”、“娱记逼疯窦唯”及众多口水官司,均说明社会人群的某种分裂状态。20世纪80年代喊出的“理解万岁”,消弥了不少时代隔阂,但那时我们只有一个老师、一本辞典,现在老师和辞典都更新换代了,且种类繁多。结果就是喋喋不休地争吵。
青春文学:被80后PK。
韩寒、郭敬明们的冒起让人重新关注“盲拳打死老师傅”的文坛。80后挟网络大潮打造文坛新势力,正如20世纪80年代青春文学和朦胧诗借反思浪潮崛起。代代皆有新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或者,各领风骚三五天。
飒:被酷PK。
欧美风、日韩流席卷亚洲,染发、袋袋裤、飙车是新时代的酷。20世纪80年代的飒是喇叭裤和大翻领,外加手提录音机和迪斯科。酷就是我行我素,我行我素的内容不一样,但本质相同。反正都是不听管教。
阶级:被阶层PK。
20世纪80年代前只有两个阶级,工人和农民。知识分子是附在工人阶级这皮上的毛。两年前出炉的社科院“十大阶层论”惹争议,“国家管理人员,,被拎出来摆在第一阶层的尴尬位置。其实在英文里,阶级和阶层是同一个词:Class。
脑体倒挂:被高收入群体PK。
国税局公布的报告将高校教授列为高收入群体,年收入5万—10万元,成重点征收对象之一。20世纪80年代“搞导弹的搞不过卖茶叶蛋的”,现在终于拨乱反正。可见知识分子是改革开放的典型受益者。
同志:被师傅、先生、女士PK。
这是个胡乱称谓的年代,现在中学英语课本上都没comrade了。曾经多么亲切的一个词,现在成为“断背山一族”的别称。北京一家“文革”概念餐厅的店小二会对顾客大喊:“祝革命同志们进餐快乐!
(摘编自《新周刊》)
如果社会新陈代谢在所难免,那么有些群体连同他们的词汇是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80年代:被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PK。
20世纪80年代第一关键词是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第一关键词是发财,新世纪第一关键词是娱乐。改革变成了象征意义。同一项改革,不同利益群体从不同基点出发会有不同解释。发财变成大家共同遵从的基调。而娱乐,只有超女那样的娱乐,才能激活所有人的神经。新世纪中国人在娱乐大旗下不断推陈出新。
理想:被享乐和郁闷PK。
80后嘲笑60代、70代的思想单一、高谈阔论,他们一只眼看课本、另一只眼盯美女。试卷的题目是“读书是否为了赚大钱娶美女”。追求即时快乐成为新做派,所以一旦受挫郁闷就在所难免。
信仰:被money(金钱)PK。
消费前卫与政治后卫,文化断根造就了无信仰,或者,消费文化就是信仰。以人为本成为宣传口号,只能说明以钱为本太嚣张了。兜里揣着钞票,心里装着信仰,究竟哪个更踏实?
奋斗:被成功PK。
20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崇尚集体主义拼搏精神,而现在追求个人成名和成功,打造个人品牌。“成功学”成了中国一门显学,大谈“我的奋斗”,老师是卡耐基、陈安之们。如果你20岁不反叛,就是没心;如果你30岁还没成功,就是没脑。
宿命:被八卦和星座PK。
20世纪80年代教育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不要宿命论。新世纪的潘晓们不会感叹“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他们会找八卦师测度前程,或找本黄历算算哪天宜求职、哪天宜投资。每天上星座网站查看本周运程成了某些人的习惯。如果发现“犯小人”,还可以买个巫蛊娃娃扎一扎避避邪气。
理解万岁:被“死磕”PK。
“胡陈馒头案”、“韩白之争”、“娱记逼疯窦唯”及众多口水官司,均说明社会人群的某种分裂状态。20世纪80年代喊出的“理解万岁”,消弥了不少时代隔阂,但那时我们只有一个老师、一本辞典,现在老师和辞典都更新换代了,且种类繁多。结果就是喋喋不休地争吵。
青春文学:被80后PK。
韩寒、郭敬明们的冒起让人重新关注“盲拳打死老师傅”的文坛。80后挟网络大潮打造文坛新势力,正如20世纪80年代青春文学和朦胧诗借反思浪潮崛起。代代皆有新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或者,各领风骚三五天。
飒:被酷PK。
欧美风、日韩流席卷亚洲,染发、袋袋裤、飙车是新时代的酷。20世纪80年代的飒是喇叭裤和大翻领,外加手提录音机和迪斯科。酷就是我行我素,我行我素的内容不一样,但本质相同。反正都是不听管教。
阶级:被阶层PK。
20世纪80年代前只有两个阶级,工人和农民。知识分子是附在工人阶级这皮上的毛。两年前出炉的社科院“十大阶层论”惹争议,“国家管理人员,,被拎出来摆在第一阶层的尴尬位置。其实在英文里,阶级和阶层是同一个词:Class。
脑体倒挂:被高收入群体PK。
国税局公布的报告将高校教授列为高收入群体,年收入5万—10万元,成重点征收对象之一。20世纪80年代“搞导弹的搞不过卖茶叶蛋的”,现在终于拨乱反正。可见知识分子是改革开放的典型受益者。
同志:被师傅、先生、女士PK。
这是个胡乱称谓的年代,现在中学英语课本上都没comrade了。曾经多么亲切的一个词,现在成为“断背山一族”的别称。北京一家“文革”概念餐厅的店小二会对顾客大喊:“祝革命同志们进餐快乐!
(摘编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