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意与传情:微电影的影像建构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j12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简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用于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微电影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及“四微”特征(“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微播出平台”)。[1]考虑到微电影的播放时长、播放平台以及制作成本与制作周期的限制,微电影导演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颇具悬念的开头段落与碎片化的镜头表达体现出影片强烈的叙事冲突。因此,在微电影创作中,导演更需挖掘镜头内在的叙事动力,通过多景别、多视角及不同运动速度的镜头画面来完成故事的起承转合与观众的情绪引导,在相对狭小的画框中创造出更为广阔的意象图景,准确传达出导演所寄寓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张力。
  一、 镜头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从镜头本身来看,每一个镜头都是由画框所营造出的有限视觉空间,观众只能通过画框内所拍摄的镜头画面获取场景或人物的有效信息,但“画内”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永远不是绝对的封闭,一方面它在空间里经由一条几近细长的线而牵系至其他系统;另一方面,它被整编或重整到一个全体之中,而这全体就沿着细长线将某种“时延”传递给“整体集合”。[2]导演往往通过对画框内所拍摄的封闭信息,引导观众对画框外无限可能的遐想与追问,通过联想与想象营造出镜头独特的审美意境。
  在微电影《调音师》中,导演通过富有悬念的固定镜头段落展开叙事,镜头伴随舒缓的钢琴音乐从琴弦的特写切换到人物的脚部,紧接着画面转切到半裸着的人物腰部,当观众正对这些碎片化的镜头充满疑惑时,镜头切换到一位死去的中年男人的侧面中景,观众的情绪也瞬间紧张起来,到此导演第一次交代了故事的场景——凶杀案现场。伴随着主人公紧张的内心独白与固定镜头的正面展示,观众能够细腻地感受到一种压抑窒息的气氛扑面而来。有趣的是,此时观众仅能通过固定的画框捕捉到主人公正面的近景镜头,但更为关键的冲突人物却被全面遮挡,镜头的焦点也锁定在主人公呆滞的面孔上,仅留下模糊的部分黑影暗藏于画面深处,伴随着结尾“砰”的死亡之音使剧情陷入迷团。整个开头段落展现给观众的只是画框内有限的叙事时空,主人公的脚、后背与面部近景充当了观众臆想的催化剂,而主人公身后的黑衣人物才成为观众心理聚焦的核心,充分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窥探欲与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情绪冲击力。
  同样,在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宵禁》的开头段落,导演也同样采取颇具悬念意味的“画内空间”营造充满死亡气息和恐怖气氛的“画外空间”。在一个潮湿且略显阴暗的封闭空间中,高昂的西方歌剧与仓促的电话铃音此起彼伏,镜头从左侧沿着弯曲的电话线缓缓右移,随着镜头的向右推进,画内空间的有效信息逐渐扩大,最终镜头落定在红色的电话机上,一只不断颤抖且沾满鲜血的手伸向了电话,此时“画外空间”的情绪张力达到高潮,但镜头并没有直接切换到主人公打電话的镜头,而是伴随着人物的对白依然固定在电话机的画面上,仅留下晃动的电话线延续着观众的无限猜想。接着导演通过小景深镜头使观众的视线被带血的刀片、扭碎的烟头所吸引,进一步强化压抑紧张的恐怖气氛。在展示主人公试图自杀的几个画面中,也多是通过旋转俯拍、侧面远拍的镜头刻意遮掩人物的整体形象,使观众在封闭的画面空间中联想出更加开放的故事格局,把紧张的情绪延续到后面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出导演独特的影像构思。
  二、 固定镜头的镜像表达
  固定镜头通过静态的构图形式与稳定的画面表现烘托人物并推动剧情,往往能使观众忽略镜头本身的运动所带来的视觉干扰,专注于镜头内部体现的情绪变化,具有极强的画面代入感与真实感。在影片《调音师》中,导演仅通过7个固定镜头就简洁明了地表现出主人公钢琴比赛的失败经历:一个固定的大远景展开叙事,人物被压缩在画面正中的狭小空间里,显得十分渺小;接着固定镜头通过俯拍的全景、人物背部的中景、手部的特写以及手擦钢琴的镜头迅速推进,最终锁定于人物的正面近景。此时,这组固定镜头基本完成了情绪的塑造,透过主人公僵硬的面部表情与急促的呼吸声,观众能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紧张心情,在经过了短暂的情绪渲染后,琴键的固定画面伴随主人公颤抖的双手敲响了失败的哀鸣,在平静的画框中反衬出主人公惶恐躁动的内心世界,一静一动形成了良好的情绪对比与画面张力,使观众能细微感受到由呼吸声所传递的画面气氛,被深深地带入到异常紧张的故事情节中。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镜前的自我与镜中的镜像不可能完全同一,镜像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通过想象的叠加而构建起来的虚假自我”。[3]在影片《调音师》中,主人公在遭遇失败打击后导致自我认识的错位与分裂,催生出人性贪婪的欲望本能,试图通过虚假的谎言博取众人的信任,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梦境”中无法自拔,最终使自己陷入自欺的泥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主人公“误闯”凶杀现场的镜头段落中,导演巧妙地通过一个固定长镜头表现出人性的贪婪与伪善。镜头始终以中景的景别固定于门框与人物,但给观众却保留全知的上帝视角来审视主人公的虚伪与愚昧。在这一个长达一分半的固定长镜头中,导演首先通过一系列的细节镜头表现调音师的种种破绽:准确地按响门铃、自然地整理衣袖、翻看日程本、摘掉眼镜确认门牌号等一系列情节细节,似乎在嘲讽这位终将身陷绝境的无知骗客。而对面的女邻居的开门打破了这一平静,女邻居的视野与观众视野完全吻合,似乎见证了这一场滑稽的自我骗局,但却未能干预主人公即将面临悲惨的厄运,体现出影片强烈的宿命感。导演在仅仅13分钟的微电影中用一分半的时长表现这一场面,使观众长时间地沉浸在调音师的自我虚幻之中,同时也更加细腻深刻地表现出人性的贪欲与顽固,为剧情的高潮转折做了情节与情绪铺垫。
  三、 运动镜头的美学意蕴
  电影作为“动的艺术”,通过拍摄对象的运动与摄像机的运动,二者产生的画面运动,“加强了电影银幕所展示空间的逼真感,强调了电影镜头画面的假定性美学层面;运动作为一种极富魅力的视觉形式,其速度的变化产生了节奏,创造了电影镜头画面的风格情绪”。[4]在影片《宵禁》中,瑞奇在保龄球馆产生心理幻想,索菲娅伴随歌曲“Sophia so far”沿着保龄球道欢快起舞,镜头跟随着索菲娅的舞姿匀速右移,同时景别依照中景、远景、近景的顺序不断切换,人物的运动伴随着动感的节拍营造出愉悦的画面气氛,与此时瑞奇压抑自闭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导演为表现瑞奇内心对快乐的强烈渴望,镜头以瑞奇为中心,通过环形移动的方式实现画面空间环境的不断变化,使观众在保持对瑞奇本人情绪持续关注的同时,展现周围人群的自由舞姿和欢乐气氛。同时,以横移镜头的表现形式拍摄现场人群的动作细节和跳舞场面,通过多角度、多景别的镜头画面隐喻主人公瑞奇力图摆脱自杀倾向的潜意识心理,为之后瑞奇情绪的转变与人性的救赎埋下伏笔。在影片的最后段落,当瑞奇完成照看索菲娅的短暂任务返回家再次准备自杀时,点燃瑞奇生活希望的电话又一次响起,此时导演通过缓慢的推镜头细腻描绘出瑞奇接到电话后的情绪变化。随着镜头从中景逐渐推进到特写,观众能深切感受到索菲亚给瑞奇带来的生活希望与情感寄托。这种饱含情绪元素的运动镜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情感认同与悲悯情怀,缓慢的推进镜头还延长了画面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时间与“感情长度”,为观众留出更多思考和回味的想象空间,营造出独特且富有韵味的影像意境。   在影片《调音师》的结尾段落,当女主人用钉子气枪从背后对准“盲人”调音师后,镜头开始从钢琴的特写逐渐左移,并缓缓上升,从调音师紧张的侧脸滑过后,观众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那把“杀人凶器”,但镜头并未因此而停止,依然匀速地朝着女主人背后的梳妆镜滑去,最终定格在镜子反射出的静止画面中。透过这个移动镜头,导演将故事的冲突推向高潮,调音师的命运走向成为牵动观众心绪的最后筹码,镜面镜头所形成的画外空间也加剧了影片的悬念气氛和观众的好奇心理,增强了观众对人物悲剧结局的预设假定,也引发了观众对心灵深处的灵魂拷问。
  四、 富有寓意的蒙太奇手法
  微电影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必须通过紧凑的情节和流畅的剪辑才能完成叙事。蒙太奇作为表现镜头剪接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有目的的镜头调配缝合断裂的叙事链条,使跳跃的情节表现出连贯的故事脉络,实现合理完善的故事架构。在影片《调音师》的开头段落,主人躺在床上回忆一年前自己钢琴演奏失败的经历时,导演采用心理蒙太奇的手法使镜头在现实与回忆中切换,成为主人公挥之不去梦魇,为现实中人物的自我麻醉做了心理铺垫。在主人公与老板的餐厅谈话场景中,影片为表现主人公内心的自我认同与情感满足,采用心理蒙太奇与平行蒙太奇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其利用“假盲人”身份获取的理解信任与现实恩惠,镜头频繁穿插于他在不同客户家里调钢琴的场景画面,在满足自身低俗窥探欲的同时,也实现了其所认同的价值归属。
  心理蒙太奇常通过剧中人物的幻想、梦境、回忆等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内心深层潜意识的精神状态,对挖掘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具有极强的推动力。在《宵禁》这部影片中,瑞奇在保龄球馆与索菲娅的谈话获得了索菲娅对他的宽容与谅解,抚平了他内心对索菲娅的深层愧疚,同时引燃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心理期许,但这种短暂的自我认同使瑞奇陷入一种强烈的自我矛盾之中。导演通过心理蒙太奇和对比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出瑞奇的心理变化与自我矛盾,通过“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使瑞奇的心理想象外化为“现实的欢乐”。但这段场景的展示不同于布莱希特所提倡的“间离”的观影感受(“间离”力求打破 “电影”的致幻效果,提醒观众其所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与现实的根本区别),导演意图并非是抽离出与叙事不符的场景而达到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振聋发聩的惊醒作用。通过对比蒙太奇的艺术效果使主人公努力挣脱现实困境的潜在心理在外界欢快嘈杂的气氛中显得异常急切,但同时通过对比产生的强烈情绪冲突更凸显出主人公心陷困境的挣扎与无奈。最终,美好的幻境被索菲娅的对话所打断,他又重新陷入一种自我鼓励、自我封闭的现实意识之中,但索菲娅带给他的亲情滋养已使他内心对生命的渴望逐渐增强,为最终瑞奇放弃自杀念头的心灵转机做出了有益预设。
  结语
  从影像建构上看,微电影摒弃了刻意追求镜头信息量所带来的画面束缚,转而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镜头内部的叙事内核与情感张力,力圖通过有限的画面容量拓展出无限的审美想象与现实隐喻,更准确、更直接、更细腻地紧扣影片的叙事主题与矛盾冲突,通过富有意味的镜头语言与复杂多变的蒙太奇手法营造出微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蕴,挖掘出人性深处的灵魂内核与情感价值,探讨生命与死亡、沉沦与救赎的普世主题,真正体会微电影艺术在多元镜头语境中的心灵共鸣。
  参考文献:
  [1]谢菁.微视频的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法)吉尔·德勒兹.电影Ⅰ:运动—影像[M].黄建宏,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52.
  [3](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85-86.
  [4]王利剑.电视摄像技艺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72-380.
其他文献
有着“日本青春电影大师”之称的岩井俊二,在描绘美好的青春与爱情的同时,也不忘揭露出人类兽性的一面。通过对爱情的多方位诠释,岩井俊二表达了他内心中对于纯粹爱情与变态畸形爱情的想法。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在环境的剧变之下,岩井俊二通过对社会的思索,超越了自身的时代,开创了新的范式,从而与社会进行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1993年,岩井俊二拍摄了影片《烟花》,凭借此片一举夺取了当年的最佳新人导演,岩井俊二也
武侠小说相对于正统文学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旁门左道”,却深受读者欢迎。武侠小说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有向恺然北有赵焕亭,继而北派四大家并立,到了五六十年代“新派武侠小说”崛起,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度风靡海内外,畅销几千万册,又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经典。武侠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侠情暗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侠”之渊源  关于侠的起源,最早的记载是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
[摘要] 恐怖电影带给人的心理感受远非通常意义的美好、愉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恐惧是个体面临外部的某种紧迫而危险的情境时努力试图摆脱、回避却又无能为力的一种情绪体验。  [关键词] 恐怖电影 希区柯克 心理学  恐怖片给观众的应是一种:“不无裨益的惊吓,文明的保护性太强了,我们连起鸡皮疙瘩的本能都失去了。要想打破这种麻木,唤醒我们道德平衡,就要使用人为的方法给人以惊吓”。这是希区柯克对
一、生态影像概述  关于生态影像的概念:简单来说,“生态影像”是指在相应的生态观念的影响下,创作者将生态意识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融入到所创作的影像中,使影像带有生态元素。更加简洁通俗地来讲,生态影像就是指一切包含生态观念或元素的影像作品。  关于生态影像的分类:生态影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反映生态问题的影像,例如一些灾难性电影、电视剧等,这种影像一般将人与生态系统置于对立面,直观地表现生态问题,对
《罗生门》讲述了在日本古代一个武士被杀的故事。就这个故事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传奇性。整个故事的实存即背景、人物、事件都清晰明白,一目了然。电影由四个不同的叙述者讲述同一个故事,而观众却并不觉得厌倦,这恐怕是不能归因于情节的精彩或者人物性格独特所产生的艺术魅力。置言之,故事在讲什么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于是,如何“讲述”故事,即讲故事的方式就成为真正吸引观众的内容。导演黑泽明是如何讲述
《人猿猩球》这部影片上映于1968年,从此就络绎不绝地出现了许多同类型的影片。《猩球崛起》就属于其中一种,它上映于2011年,在当时使好莱坞的票房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人们思考着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当今世界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发展着,对自然环境肆意践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人类无限的贪婪,导致现今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让人类尝到了苦果。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只有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抵
2015年7月16日上映的《捉妖记》,是一部融合了多个笑点、泪点、女权主义、歌舞元素与哲学思考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在国产剧中以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独特的角色造型设计、娴熟的特效技术获得了大量观众的认可与称赞。  本片讲述了一个人类与妖精共存的奇异世界,在对立为敌的天师与妖精中,竟然因为妖精的善良与人类的正义,出现了人妖共存的奇景。新的妖王为了获取妖界的大权,通过各种途径追杀老妖王留下的孩子
[摘要] 新编昆剧《李香君》在新的话语环境中,突破了历史事件对追忆者的拘囿。在对其进行通观和解析后发现,它通过戏剧冲突的构置凸显了个体生命的主体性,进而阐释了人心危异、人生多舛以及历史变革中生命个体的状态等诸多关于生命细节、生存境况的问题,强化了人的真实性存在。  [关键词] 《李香君》 人心危异 生存困境    《桃花扇》问世以来,对其改编者甚多。囿于时代话语、文化背景、审美价值取向等诸因素的制
[摘要]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直观的诠释一个时代的主题。青春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这其中包含生活、爱情、梦想等等。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过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从电影发展初期的英雄故事书写,到记载文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展现80后独特的青春记忆,中国的青春电影将会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继续前行。  [关键
一、 电影中的自然理念  自然理念是古代先哲常常提起的理念之一,我国古代的孟子、老子、庄子都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生态文学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文明批判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生态文学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上。  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延伸,在社会生活中,流行的主流价值思想在当代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