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探讨鲁迅与孔子之于中国文化现代性重构的资源性意义,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主办,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社科处、越文化研究院、鲁迅研究院承办的“鲁迅研究院成立典礼暨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于2019年12月14日在绍兴咸亨大酒店开幕。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炳月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研究馆员、浙江省社科联社团处郁兴超处长、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黄健教授、中国社科院张梦阳研究员、吉林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福贵先生等分别在典礼仪式上致辞。张福贵教授获聘鲁迅研究院兼职院长,张梦阳研究员获聘“鉴湖学者”讲座教授。汪俊昌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绍兴文理学院全力支持鲁迅研究的恒心,希望能联合中国鲁迅研究会和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等社会组织以带动和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鲁迅研究,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浙江建设。张梦阳研究员、王家平教授分别向鲁迅研究院赠送他们的沥血之作《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与《〈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等。
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5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高端论坛。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分会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对相关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大量富有新意的观点。
如何来看待鲁迅与孔子及儒家的关系,无疑是与会专家首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度阐释本次论坛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研究员通过马王堆新出土的“孔子遗言”来引发鲁迅与孔子“立人”思想异同性的探讨,特别在“异”处着力,阐明鲁迅在“立人”问题上坚持为民疾呼,开启民智,呼唤“精神界战士”,远比孔子更为民众、更富卓识,灵思独运地借由“孔子遗言”反证鲁迅的伟大。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研究馆员通过回顾整理20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中有关鲁迅批孔言论的出版物,辨析鲁迅批孔反儒的形象所折射出的丰富历史内涵。浙江大学黄健教授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辨析鲁迅与孔子的文化属性的差异,阐明孔子仁学思想的历史局限,凸显鲁迅立人思想的时代价值。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从思维方式变革的角度提出要颠覆鲁迅批孔的历史定论必然要寻找鲁迅和孔子思想的关联性,同时也不可忽视鲁迅与孔子是不同的,因他连接现代。绍兴文理学院曹禧修教授在题为《鲁迅:站在坟墓前的哲学家》一文中提出“正视”是关涉到“立人”乃至“立国”等重大问题之关键所在,而鲁迅为我们正视历史事实提供具体的方法、路径和策略,是站在坟墓前正视人生苦难的哲学家。中国传媒大学刘春勇教授认为鲁迅和孔子的精神相通在于“变易”的思想,而体现鲁迅“变易”思想的是他的多疑和“中间物”。孔子研究院路则权研究员、绍兴鲁迅纪念馆顾红亚研究馆员等,都紧密结合本次论坛主题,对孔子和鲁迅展开充分比照,揭示二者对现代中国的意义。
部分学者从历史范畴来阐释鲁迅与孔子的现代意义。陕西师大李继凯教授认为圣人孔子与巨人鲁迅对建构中华文化居功至伟,倘能将“孔子学院”更名为“孔鲁学院”,则更能彰显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总体实力。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强调将鲁迅批孔纳入历史范畴来阐释,并以现代思想为指导发掘传统文化中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北京大学高远东教授提出鲁迅接近儒家带有较多被动性和权宜成分,他在融会古今中外思想价值基础上构建的“立人”思想主要根源于墨家。泉州师范学院古大勇教授认为儒学和“鲁学”可以多元共处,謀求平等对话,对世界做出各自不同的贡献。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不仅阐明“反传统”话语的理论谱系,而且以鲁迅为例来说明“反传统”禁忌在中国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也有学者从具体文本入手谈鲁迅与孔子的关系。绍兴鲁迅纪念馆裘士雄研究馆员从对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的重新认识谈到当前如何传承、发扬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州大学孙良好教授提出从子见南子事件看鲁迅和孔子关系,细化的史实辨析有利于拓展鲁迅研究的思路。运城学院袁少冲副教授通过细读原典梳理鲁迅“误读”孔子的四个类型,从而归纳五个“误读”原因,进而得出三点启示。
有的学者从鲁迅及同时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展开议题。吉林大学王学谦教授主张用更为开阔的视角审视鲁迅生命意志与道家文化的内在关联。浙江外国语学院樊宝英教授认为鲁迅对《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多有传承和创新,并达成“活古化今”的现代性转换。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副教授深入考察从王阳明到鲁迅所传承的狂者精神与文化血脉。绍兴文理学院孙海军副教授认为传统心学所推崇的狂狷人格透过习惯用语影响鲁迅对于理想人格的想象。浙江师范大学徐从辉副教授从新文化及其后期变动不居的场域,着力考察周氏兄弟对中国文化思想界先贤的态度及其思想变迁。
鲁迅作品常读常新,鲁迅文本解读也是本次论坛聚焦所在。山东师范大学吕周聚教授提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与其小说创作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浙江工商大学范家进教授提出回望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新”与“旧”,从而揭示鲁迅对于“思想革命”主题的认同、质疑和超越。浙江师范大学潘正文教授提出从语言结构角度解读《孔乙己》多文本叠合现象。首都师范大学王家平教授通过生态学理念,揭示鲁迅作品富有大地诗学的旨趣和风味的生态学思想。浙江财经大学赵顺宏教授认为鲁迅杂文中融入大量的历史文献,潜含文学、精神史的脉络,自觉运用考据法使作品显示出无可辩驳的实证力量。温州大学彭小燕教授透过对慕课《鲁迅十五讲》的反思,提出鲁迅文本世界的意义内涵存在一个三重意义结构体。文献史料是鲁迅研究的载体,任何细小的发现与再阐释,或可推动鲁迅研究走向纵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董炳月研究员从跨界角度,探讨文学家鲁迅和美术家鲁迅的关系,独异的跨界视野有利于拓展鲁迅研究的路径。上海交大符杰祥教授详细地考证鲁迅与斯巴达文化的思想联系,有效增补鲁迅研究资料。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杨福泉教授对《坟·人之历史》中有关古代文献语言的若干词条注释的重新考察并厘定其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对准确理解《坟·人之历史》的内涵颇有助益。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认为屈正平先生的鲁迅研究可谓是全方位的,在鲁迅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生平传记研究等领域均有建树。越秀外国语学院朱文斌教授介绍了东南亚华文文学中鲁迅精神的具体体现。
“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既有对鲁迅研究前辈筚路蓝缕之功的肯定,也有对鲁迅研究院未来蓬勃发展的展望;既有思想史的宏观评述,又有历史细微处的个案考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回溯辨析,也有对异域文学的寻踪探察,充分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聚合碰撞,历史与文学的交融对话。
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5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高端论坛。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分会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对相关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大量富有新意的观点。
如何来看待鲁迅与孔子及儒家的关系,无疑是与会专家首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度阐释本次论坛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研究员通过马王堆新出土的“孔子遗言”来引发鲁迅与孔子“立人”思想异同性的探讨,特别在“异”处着力,阐明鲁迅在“立人”问题上坚持为民疾呼,开启民智,呼唤“精神界战士”,远比孔子更为民众、更富卓识,灵思独运地借由“孔子遗言”反证鲁迅的伟大。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研究馆员通过回顾整理20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中有关鲁迅批孔言论的出版物,辨析鲁迅批孔反儒的形象所折射出的丰富历史内涵。浙江大学黄健教授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辨析鲁迅与孔子的文化属性的差异,阐明孔子仁学思想的历史局限,凸显鲁迅立人思想的时代价值。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从思维方式变革的角度提出要颠覆鲁迅批孔的历史定论必然要寻找鲁迅和孔子思想的关联性,同时也不可忽视鲁迅与孔子是不同的,因他连接现代。绍兴文理学院曹禧修教授在题为《鲁迅:站在坟墓前的哲学家》一文中提出“正视”是关涉到“立人”乃至“立国”等重大问题之关键所在,而鲁迅为我们正视历史事实提供具体的方法、路径和策略,是站在坟墓前正视人生苦难的哲学家。中国传媒大学刘春勇教授认为鲁迅和孔子的精神相通在于“变易”的思想,而体现鲁迅“变易”思想的是他的多疑和“中间物”。孔子研究院路则权研究员、绍兴鲁迅纪念馆顾红亚研究馆员等,都紧密结合本次论坛主题,对孔子和鲁迅展开充分比照,揭示二者对现代中国的意义。
部分学者从历史范畴来阐释鲁迅与孔子的现代意义。陕西师大李继凯教授认为圣人孔子与巨人鲁迅对建构中华文化居功至伟,倘能将“孔子学院”更名为“孔鲁学院”,则更能彰显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总体实力。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强调将鲁迅批孔纳入历史范畴来阐释,并以现代思想为指导发掘传统文化中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北京大学高远东教授提出鲁迅接近儒家带有较多被动性和权宜成分,他在融会古今中外思想价值基础上构建的“立人”思想主要根源于墨家。泉州师范学院古大勇教授认为儒学和“鲁学”可以多元共处,謀求平等对话,对世界做出各自不同的贡献。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不仅阐明“反传统”话语的理论谱系,而且以鲁迅为例来说明“反传统”禁忌在中国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也有学者从具体文本入手谈鲁迅与孔子的关系。绍兴鲁迅纪念馆裘士雄研究馆员从对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的重新认识谈到当前如何传承、发扬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州大学孙良好教授提出从子见南子事件看鲁迅和孔子关系,细化的史实辨析有利于拓展鲁迅研究的思路。运城学院袁少冲副教授通过细读原典梳理鲁迅“误读”孔子的四个类型,从而归纳五个“误读”原因,进而得出三点启示。
有的学者从鲁迅及同时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展开议题。吉林大学王学谦教授主张用更为开阔的视角审视鲁迅生命意志与道家文化的内在关联。浙江外国语学院樊宝英教授认为鲁迅对《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多有传承和创新,并达成“活古化今”的现代性转换。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副教授深入考察从王阳明到鲁迅所传承的狂者精神与文化血脉。绍兴文理学院孙海军副教授认为传统心学所推崇的狂狷人格透过习惯用语影响鲁迅对于理想人格的想象。浙江师范大学徐从辉副教授从新文化及其后期变动不居的场域,着力考察周氏兄弟对中国文化思想界先贤的态度及其思想变迁。
鲁迅作品常读常新,鲁迅文本解读也是本次论坛聚焦所在。山东师范大学吕周聚教授提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与其小说创作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浙江工商大学范家进教授提出回望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新”与“旧”,从而揭示鲁迅对于“思想革命”主题的认同、质疑和超越。浙江师范大学潘正文教授提出从语言结构角度解读《孔乙己》多文本叠合现象。首都师范大学王家平教授通过生态学理念,揭示鲁迅作品富有大地诗学的旨趣和风味的生态学思想。浙江财经大学赵顺宏教授认为鲁迅杂文中融入大量的历史文献,潜含文学、精神史的脉络,自觉运用考据法使作品显示出无可辩驳的实证力量。温州大学彭小燕教授透过对慕课《鲁迅十五讲》的反思,提出鲁迅文本世界的意义内涵存在一个三重意义结构体。文献史料是鲁迅研究的载体,任何细小的发现与再阐释,或可推动鲁迅研究走向纵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董炳月研究员从跨界角度,探讨文学家鲁迅和美术家鲁迅的关系,独异的跨界视野有利于拓展鲁迅研究的路径。上海交大符杰祥教授详细地考证鲁迅与斯巴达文化的思想联系,有效增补鲁迅研究资料。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杨福泉教授对《坟·人之历史》中有关古代文献语言的若干词条注释的重新考察并厘定其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对准确理解《坟·人之历史》的内涵颇有助益。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认为屈正平先生的鲁迅研究可谓是全方位的,在鲁迅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生平传记研究等领域均有建树。越秀外国语学院朱文斌教授介绍了东南亚华文文学中鲁迅精神的具体体现。
“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既有对鲁迅研究前辈筚路蓝缕之功的肯定,也有对鲁迅研究院未来蓬勃发展的展望;既有思想史的宏观评述,又有历史细微处的个案考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回溯辨析,也有对异域文学的寻踪探察,充分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聚合碰撞,历史与文学的交融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