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强采编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升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水平,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加速构建“内外并重”工作格局。2018年至2019年,笔者从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赴天津分社挂职交流一年,主要负责分社对外报道的组织、策划和协调,参与了重大和日常报道、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本文主要梳理践行“四力”提高对外报道水平的作法,总结其中某些规律性的认识,为提升中国新闻特别是地方新闻对外报道水平提供参考。
强脚力,提升对外报道的行动力
任何好的报道都是跑出来的,对外报道的优良传统是聚焦于人、用事实说话,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人和感染人,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贴近群众,了解第一手材料。新华社天津分社是城市分社,下辖16个区,比绝大部分国内分社的管辖范围小得多。毋庸讳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分社采编人员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对身边事、身边人司空见惯,新闻敏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天津分社分党组和总编室强调,以重调研、重基层、重原创为导向,要求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把根扎在群众中。
增强脚力,就是多贴近、能到达,提升行动力和调查力。天津分社采编队伍非常年轻,对外报道队伍尤为年轻,记者都是85后和90后,大部分是2017年后入社人員。入社的前三五年是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养成身勤、腿勤、眼勤、手勤的工作作风尤为重要。分社要求他们深入了解市情,采访不流于表面,扎根的步伐要深,触及面要广。
笔者作为挂职交流的副总编辑,在到分社之初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要走遍16个区,以身作则起到扎根示范带头作用。一年来,笔者和分社记者一起进社区、访企业、走农村,重点挖掘对外报道资源,切实增强采集力。分社记者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对如何挖掘新闻资源,做好对外报道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增强脚力,最为关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把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作为报道的主题。身在地方,能更加真实反映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提供贴近底层的鲜活的声音和故事。按照“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的要求,分社重点挖掘报道天津奋斗者、改革者、中外交往友好人士,策划采写《当眼前只剩黑暗,他如何照亮别人》《老木匠的新网事》《特写:蒙古国商人的生意经》《特写:非洲姑娘恩杰里和她的中国孩子们》《推广中国武术的非洲教头》《巴西机长的中国春节》等一大批采访用心、特色鲜明的对外稿件。
强眼力,提升对外报道的发现力
从对外报道角度看,首先要解决“什么样的新闻可以发、值得对外发”这个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具有善于发现具有对外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的慧眼。对此,应该扭转部分记者“对外新闻就是涉外新闻”的观念,对外报道的题材远比涉外新闻要宽泛得多。
中国对外传播理论专家沈苏儒对此有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对外报道的题材主要有四类:一是说明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实施情况;二是报道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三是介绍有关中国的基本知识,大到历史、地理、文化,小到筷子、成语、龙,包括中国人的幽默等;四是国际问题、友好往来、双边关系等,或者说明某些境外受众希望了解的问题。
增强眼力,就是要多观察、善挖掘,不断提升发现力和洞察力。笔者在分管分社对外报道时,一直提醒记者打开视野,放宽眼界,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得天独厚的对外报道资源。根据天津的资源禀赋,笔者协助分社梳理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对外经贸合作前沿、会议报道重镇、非遗文化聚集地、万国建筑博物馆、中国近代工业商业体育金融通讯等发祥地、港澳台新闻富集地、人工智能高地、鲁班工坊等10张对外报道名片,积极打造地方新闻对外报道品牌。
在弄清家底的基础上,就需要在实践中练就发现新闻、洞察真相的眼力,善于发现对外传播价值。对分社对外记者而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发现地方新闻的全国意义甚至世界意义。这就要求记者有高站位、宽视野,要立足地方看全国乃至世界,要从大局看问题,善于发现事物间存在的联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新华社对外部老记者翟树耀曾指出:对外报道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和农村发生的事件,就更需要运用背景材料说明它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们与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系,它们在全部事物中所占的位置等,从而使外国读者产生兴趣。侯迎忠、郭光华在《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中指出,对外报道不能孤立地报道单个地方的零碎情况,要注意同整个中国的成就、动向和趋势联系起来。天津分社和其他分社采写的《遗嘱库里看中国人“身后事”之变》《“标语达人”刷下的中国农村40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一件球衣背后的中国经济转型》等都是立足地方、放眼全国的对外佳作。
比如,天津会议报道资源丰富,定期举办夏季达沃斯、世界智能大会、中国矿业大会、中国旅博会、津洽会、津台会、华博会等众多会议。会议新闻好写,又不好写,想从会议新闻中有所突破需要选取独特报道角度。天津分社对外记者从会上挖掘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赢得新商机》《“津台会”上的改革开放“台湾印象”》等立足会议,又跳出会议,做了很好的尝试。《中国争当世界人工智能弄潮儿》《夏季达沃斯论坛传递的中国经济信号》等稿件获评总编室和对外部部级好稿。
强脑力,提升对外报道的判断力
对外报道是一项使命特殊、政治性强的新闻传播活动。与对内报道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外传播的对象是境外受众和外国在华人士,面对的是与外媒的直接交锋。这要求对外传播工作者遵循思辨规律,不断提升判断力和辨别力,特别是要正确把握新闻性和政治性的关系,把握时度效相统一,正确把握客观性和导向性关系、正确把握回应海外关切和以我为主的关系等。 增强脑力,就是要多思考、勤学习,不断提升判断力和辨别力。对外传播要把握好时度效,拿捏好报道时机、力度和节奏。比如,分社记者就中国5G网络进行了深度调研,时值中美经贸摩擦日趋复杂,分社记者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场出发,认为不宜渲染“技术赶超美国、中国制造2025”等话题,因此坚持了“客观、平衡、低调”的报道基调。再比如,2018年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公布吸引人才的“海河英才”计划,一时吸引众多有意落户者蜂拥而至,在海内外网络形成舆论热点,有网友质疑引才政策一日三变,也有网友将引才与房价波动相关联。为澄清事实、引导舆论,分社记者多路出击,通过走访现场、采访权威部门,坚持客观、理性、平衡报道基调,指出“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同时不把引才政策与房市相关联,较好地把握了时度效,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练好脑力,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勤于学习。分社强化政治和业务学习,每周定期组织分社记者开展“对外小课堂”学习,通过“白板”“黑板”方式从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两个方面开展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学习,并尝试建立报道佳作和报道差错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对于对外报道起到了较好的实践指导作用。
其中,對外部国内室指导分社英文报道的《分社英文报道周评》(俗称“小白板”)、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编制的《外国记者“走基层”——外媒涉中国地方新闻标题精选及原文赏析》、外媒一周涉华报道分析和每日涉华舆情、对外部每周工作简报佳作点评等纳入“白板”学习范畴。社总编室定期公布的各单位有改进余地报道情况、报道差错情况等被列入“小黑板”学习范畴,逐条进行通报、学习和互动讨论,目的是牢牢绷紧报道安全这根弦,在新闻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真正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通过长期学习,分社大部分记者都树立了“内外有别”的海外用户意识等,能够在对外报道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稿件写作时注重用事实说话,注意抓细节、添加背景。
强笔力,提升对外报道的感染力
网络时代,内宣和外宣呈现一体化、难分割的特点。与此同时,对外报道要尊重内外有别原则,对外报道的主要对象是境外受众和外国在华人士,除了要解决翻译问题,还要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外国人可能理解困难,讲述的艺术就极为重要,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增强笔力,就是要会叙述、强表达,不断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对外报道,还要紧紧抓住“于他有趣”的原则,紧扣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共鸣点和共情点,比如民生、环保、婚姻、慈善、动植物保护等话题就是国内外普遍关心的话题。天津分社采写的《环保升级让中国北方百年炒货小镇重获新生》《相亲:部分未婚族寻求“脱单”的选择》等稿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比如,天津是曲艺圣地,各种中华老字号众多,各类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丰富。这是外国受众感兴趣的题材,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笔者组织分社记者采写中国式摔跤、拉洋片儿、天津旗袍等对外中英文报道,文字既通俗易懂,又传递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笔者还组织分社记者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从海外社交媒体、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特点出发开展融合报道。除中、英、俄、葡等多语种报道外,着重强化中英文海外媒体图片、短视频以及直播报道,组织“老跤头”“航母公园”“感受智能大会黑科技”等十余场海外媒体直播,为中英文海外媒体、新华视点微博提供大量独家图片和短视频。
提高笔力的着力方向就是提升精品意识和佳作意识。分社采写了《中国自主建设高铁十年 与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创新》《一分钟改变一座城》《小作坊奏出大乐章》等一批对外重点稿件,特别是京津城际十周年报道全面开花,获得对外部、音视频部、新华新闻电视网(CNC)部级好稿、总编室每周表扬稿、总编室外文表扬稿和2018年英文全媒头条好稿一等奖等。
在践行“四力”的同时,笔者还加强对外报道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选题策划、讨论、报送和落实机制。每周经讨论确定重点选题,将责任落实到人,加强与总社编辑部对接。在分社强化“全员对外”意识,着力加强对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年轻记者尽快成为独当一面的对外记者。针对分社对外记者偏年轻的现状,建立“双导师”制度,从选题策划、文章写作、落地传播等对年轻记者加以指导,推动分社形成良好的业务探讨氛围,带领青年同志共同进步。
在综合举措下,分社有效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落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要求,对外报道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分社对外记者均具备直接采写英文或其他语种稿件的能力,采写的部分英文稿件被《中国日报》大篇幅刊登。天津分社被评为2018年对外报道先进分社,近20条稿件被评为总编室好稿和各类部级好稿。(作者供图)
强脚力,提升对外报道的行动力
任何好的报道都是跑出来的,对外报道的优良传统是聚焦于人、用事实说话,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人和感染人,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贴近群众,了解第一手材料。新华社天津分社是城市分社,下辖16个区,比绝大部分国内分社的管辖范围小得多。毋庸讳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分社采编人员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对身边事、身边人司空见惯,新闻敏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天津分社分党组和总编室强调,以重调研、重基层、重原创为导向,要求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把根扎在群众中。
增强脚力,就是多贴近、能到达,提升行动力和调查力。天津分社采编队伍非常年轻,对外报道队伍尤为年轻,记者都是85后和90后,大部分是2017年后入社人員。入社的前三五年是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养成身勤、腿勤、眼勤、手勤的工作作风尤为重要。分社要求他们深入了解市情,采访不流于表面,扎根的步伐要深,触及面要广。
笔者作为挂职交流的副总编辑,在到分社之初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要走遍16个区,以身作则起到扎根示范带头作用。一年来,笔者和分社记者一起进社区、访企业、走农村,重点挖掘对外报道资源,切实增强采集力。分社记者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对如何挖掘新闻资源,做好对外报道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增强脚力,最为关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把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作为报道的主题。身在地方,能更加真实反映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提供贴近底层的鲜活的声音和故事。按照“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的要求,分社重点挖掘报道天津奋斗者、改革者、中外交往友好人士,策划采写《当眼前只剩黑暗,他如何照亮别人》《老木匠的新网事》《特写:蒙古国商人的生意经》《特写:非洲姑娘恩杰里和她的中国孩子们》《推广中国武术的非洲教头》《巴西机长的中国春节》等一大批采访用心、特色鲜明的对外稿件。
强眼力,提升对外报道的发现力
从对外报道角度看,首先要解决“什么样的新闻可以发、值得对外发”这个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具有善于发现具有对外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的慧眼。对此,应该扭转部分记者“对外新闻就是涉外新闻”的观念,对外报道的题材远比涉外新闻要宽泛得多。
中国对外传播理论专家沈苏儒对此有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对外报道的题材主要有四类:一是说明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实施情况;二是报道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三是介绍有关中国的基本知识,大到历史、地理、文化,小到筷子、成语、龙,包括中国人的幽默等;四是国际问题、友好往来、双边关系等,或者说明某些境外受众希望了解的问题。
增强眼力,就是要多观察、善挖掘,不断提升发现力和洞察力。笔者在分管分社对外报道时,一直提醒记者打开视野,放宽眼界,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得天独厚的对外报道资源。根据天津的资源禀赋,笔者协助分社梳理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对外经贸合作前沿、会议报道重镇、非遗文化聚集地、万国建筑博物馆、中国近代工业商业体育金融通讯等发祥地、港澳台新闻富集地、人工智能高地、鲁班工坊等10张对外报道名片,积极打造地方新闻对外报道品牌。
在弄清家底的基础上,就需要在实践中练就发现新闻、洞察真相的眼力,善于发现对外传播价值。对分社对外记者而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发现地方新闻的全国意义甚至世界意义。这就要求记者有高站位、宽视野,要立足地方看全国乃至世界,要从大局看问题,善于发现事物间存在的联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新华社对外部老记者翟树耀曾指出:对外报道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和农村发生的事件,就更需要运用背景材料说明它们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们与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系,它们在全部事物中所占的位置等,从而使外国读者产生兴趣。侯迎忠、郭光华在《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中指出,对外报道不能孤立地报道单个地方的零碎情况,要注意同整个中国的成就、动向和趋势联系起来。天津分社和其他分社采写的《遗嘱库里看中国人“身后事”之变》《“标语达人”刷下的中国农村40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一件球衣背后的中国经济转型》等都是立足地方、放眼全国的对外佳作。
比如,天津会议报道资源丰富,定期举办夏季达沃斯、世界智能大会、中国矿业大会、中国旅博会、津洽会、津台会、华博会等众多会议。会议新闻好写,又不好写,想从会议新闻中有所突破需要选取独特报道角度。天津分社对外记者从会上挖掘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赢得新商机》《“津台会”上的改革开放“台湾印象”》等立足会议,又跳出会议,做了很好的尝试。《中国争当世界人工智能弄潮儿》《夏季达沃斯论坛传递的中国经济信号》等稿件获评总编室和对外部部级好稿。
强脑力,提升对外报道的判断力
对外报道是一项使命特殊、政治性强的新闻传播活动。与对内报道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外传播的对象是境外受众和外国在华人士,面对的是与外媒的直接交锋。这要求对外传播工作者遵循思辨规律,不断提升判断力和辨别力,特别是要正确把握新闻性和政治性的关系,把握时度效相统一,正确把握客观性和导向性关系、正确把握回应海外关切和以我为主的关系等。 增强脑力,就是要多思考、勤学习,不断提升判断力和辨别力。对外传播要把握好时度效,拿捏好报道时机、力度和节奏。比如,分社记者就中国5G网络进行了深度调研,时值中美经贸摩擦日趋复杂,分社记者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场出发,认为不宜渲染“技术赶超美国、中国制造2025”等话题,因此坚持了“客观、平衡、低调”的报道基调。再比如,2018年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公布吸引人才的“海河英才”计划,一时吸引众多有意落户者蜂拥而至,在海内外网络形成舆论热点,有网友质疑引才政策一日三变,也有网友将引才与房价波动相关联。为澄清事实、引导舆论,分社记者多路出击,通过走访现场、采访权威部门,坚持客观、理性、平衡报道基调,指出“引才引智”更要“用人留人”,同时不把引才政策与房市相关联,较好地把握了时度效,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练好脑力,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勤于学习。分社强化政治和业务学习,每周定期组织分社记者开展“对外小课堂”学习,通过“白板”“黑板”方式从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两个方面开展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学习,并尝试建立报道佳作和报道差错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对于对外报道起到了较好的实践指导作用。
其中,對外部国内室指导分社英文报道的《分社英文报道周评》(俗称“小白板”)、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编制的《外国记者“走基层”——外媒涉中国地方新闻标题精选及原文赏析》、外媒一周涉华报道分析和每日涉华舆情、对外部每周工作简报佳作点评等纳入“白板”学习范畴。社总编室定期公布的各单位有改进余地报道情况、报道差错情况等被列入“小黑板”学习范畴,逐条进行通报、学习和互动讨论,目的是牢牢绷紧报道安全这根弦,在新闻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真正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通过长期学习,分社大部分记者都树立了“内外有别”的海外用户意识等,能够在对外报道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稿件写作时注重用事实说话,注意抓细节、添加背景。
强笔力,提升对外报道的感染力
网络时代,内宣和外宣呈现一体化、难分割的特点。与此同时,对外报道要尊重内外有别原则,对外报道的主要对象是境外受众和外国在华人士,除了要解决翻译问题,还要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外国人可能理解困难,讲述的艺术就极为重要,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增强笔力,就是要会叙述、强表达,不断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对外报道,还要紧紧抓住“于他有趣”的原则,紧扣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共鸣点和共情点,比如民生、环保、婚姻、慈善、动植物保护等话题就是国内外普遍关心的话题。天津分社采写的《环保升级让中国北方百年炒货小镇重获新生》《相亲:部分未婚族寻求“脱单”的选择》等稿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比如,天津是曲艺圣地,各种中华老字号众多,各类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丰富。这是外国受众感兴趣的题材,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笔者组织分社记者采写中国式摔跤、拉洋片儿、天津旗袍等对外中英文报道,文字既通俗易懂,又传递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笔者还组织分社记者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从海外社交媒体、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特点出发开展融合报道。除中、英、俄、葡等多语种报道外,着重强化中英文海外媒体图片、短视频以及直播报道,组织“老跤头”“航母公园”“感受智能大会黑科技”等十余场海外媒体直播,为中英文海外媒体、新华视点微博提供大量独家图片和短视频。
提高笔力的着力方向就是提升精品意识和佳作意识。分社采写了《中国自主建设高铁十年 与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创新》《一分钟改变一座城》《小作坊奏出大乐章》等一批对外重点稿件,特别是京津城际十周年报道全面开花,获得对外部、音视频部、新华新闻电视网(CNC)部级好稿、总编室每周表扬稿、总编室外文表扬稿和2018年英文全媒头条好稿一等奖等。
在践行“四力”的同时,笔者还加强对外报道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选题策划、讨论、报送和落实机制。每周经讨论确定重点选题,将责任落实到人,加强与总社编辑部对接。在分社强化“全员对外”意识,着力加强对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年轻记者尽快成为独当一面的对外记者。针对分社对外记者偏年轻的现状,建立“双导师”制度,从选题策划、文章写作、落地传播等对年轻记者加以指导,推动分社形成良好的业务探讨氛围,带领青年同志共同进步。
在综合举措下,分社有效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落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要求,对外报道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分社对外记者均具备直接采写英文或其他语种稿件的能力,采写的部分英文稿件被《中国日报》大篇幅刊登。天津分社被评为2018年对外报道先进分社,近20条稿件被评为总编室好稿和各类部级好稿。(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