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我们应认识到: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理论指导,实践中福州在大力推广 “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许多社区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不断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启示
社区是城市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区党组织建设是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大强调“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背景下,研究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是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实践中,福州“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成功,促进了福州许多社区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为街道社区工作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中的社会管理思想,是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并由无产阶级实践反复检验而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是社会管理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是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建立起正确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国家产生于市民社会,从而重新恢复了被黑格尔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了“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1]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2]恩格斯通过波斯和印度历代政府都要经营或管理河谷灌溉的例子说明了有效的社会管理是政治统治的基础,他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弱的专制政府有多少,每一个专制政府都十分清楚地知道它们首先是河谷灌溉的总管,在那里,没有灌溉就不可能有农业。”[3]“一切政治权利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4]恩格斯还在《反杜林论》和《论住宅问题》中,明确肯定了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是国家政治统治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5]
(二)社会管理活动的性质由国家本质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通过公共权力得以实现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而公共权力的性质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所以,社会管理活动的性质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本质。恩格斯指出:“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6]恩格斯进一步分析:“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同时他认为“说国家是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隶的公民的国家,在中世纪是封建贵族的国家,在我们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国家。”[7]因此,理解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是把握国家本质的关键。马克思认为:“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利,特殊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8]这就是说,马克思对国家本质的理解是:假借全社会普遍利益的名义来实现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形式,这样,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只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而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是具体的履行机构,承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因而,国家的本质是由国家的本质政府的一切活动来体现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本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既有压迫职能,又有建设新社会的职能。政府的社会管理性质也随国家本质的改变而改变。首先,公共权力还原为真正的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变革,也使得政治性質发生了根本变化,就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9]其次,社会管理的执行者发生相应变化。表现在:“政府的压迫力量和统治社会的权威就随着它的纯粹压迫性机构的废除而被摧毁,而政府应执行的合理职能,则不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机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负责的勤务员来执行。”[10]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11]
(三)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立法权”与“国家制度”的过程中确立起这一思想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正因为立法权当时代表着人民,代表着人类意志,所以它所反对的不是一般的国家制度,而是特殊的老朽的国家制度。”[12]并进一步分析道:“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13]这里所说的人民就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更是集中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即人民主权原则。马克思认为“共和国的真正‘社会’性质仅仅在于工人管理着巴黎公社这一点!”[14]并认为,正是因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15]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于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对此,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进行了展望:“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16] 二、“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主要内涵
社区是城市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区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民生问题的前沿、社会凝聚力的源头,在社区管理创新中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三型”政党的重要一环。社区是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前沿阵地。而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7]在实践中,近年来,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成功地总结出了“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为福州市乃至全省、全国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强化一个领导核心,构建区域化工作格局
军门社区党委现有党员188人,下设5个支部,12个党小组。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党委在优化组织设置、构建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网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辖区内党建资源整合、品牌创新。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小三级”核心网络建设,根据社区党员的年龄、文化、行业分布等特点,将有共同语言、爱好、特长,有相似交往、生活方式的党员编制为12个党小组,把党的活动开展到了社区每个角落。二是创新共建机制。由社区党委牵头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建立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同时试行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邀请辖区单位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参与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决策,做到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文明创建联动、党建工作联创,形成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三是创新党建品牌。围绕满足居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找准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和谐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从2006年以来,相继打造了“新吉祥三宝”、“党员代理服务制”、“民情日记”、“兼职委员制”等党建品牌,使社区党建工作始终走在全区前列。四是创新组织管理,推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军门社区推行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实行社区管理四个机构主要负责人交叉任职制度,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担任物业公司监督员和业主委员会列席代表,物业公司经理、业主委员会主任兼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物业公司颁发“聘书”聘请居委会主任任“监督员”;业主委员会会议决定颁发“邀请函”特邀居委会主任为列席代表;社区党委负责人,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建立“四位一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会议由社区党委书记主持召开,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成员,辖区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公司负责人参加,研究本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区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整合了社区资源,实现了社区党委对社区事务的全方位管理。
(二)强化三支队伍,壮大主体化服务力量
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等三支队伍力量,成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先行军。一是推行“三记”,强化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创先争优开展以来,社区党委推行“三记”工作法,要求支部书记做好“书记手记”,要求每位社区工作者有一本“民情日记”,社区党委做好社区日常事务、重大活动的“大事记”。二是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军门社区党委把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文化层次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加强社区各项工作、推进党建工作的关键。首先,拓宽选拔范围,落实“四员整合”。其次,加强职业培训,实践人才规划。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考察、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提高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再次,明确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明确社区工作的岗位构成和职责分工,对社区工作者职责进行定位、分解,确保岗责相称。并建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工作者奖惩制度,实行“优胜劣汰”。三是推进社区党员队伍差别化管理。军门社区党委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身體状况、生活环境等特点,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对现有195名党员实施分类管理:对在职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建立党员向居住社区报到制度、社区评价党员表现制度;对离退休党员,充分发挥其业余爱好和特长,组织开展“党员义务十大员”活动,自愿认岗,双向服务,做到“退岗不褪色、奉献在社区”;对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温情管理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供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让他们在带头致富创业和参与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对流动党员,建立基本情况信息库,社区党委定期与其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及时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四是设岗定责,引导党员当先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根据社区党员自身特点设置了“政策宣传岗、社情信息岗等”十大员岗位。五是推进社区志愿者队伍社会化构成。社区党委积极整合各界资源,壮大志愿者队伍。首先,广泛招募,实行注册登记。截至目前,注册在案的社区志愿者达到1003名,占社区总人口的11.2%。其次,拓展领域,打造特色品牌。再次,开展活动,实现广泛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广泛开展“我为社区建设作贡献”、“义务劳动日”等为民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建立五项机制,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从增强社区党组织管理和服务功能入手,建立健全五项工作机制,在机制创新中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共同参与组织机制
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的社区党建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广泛动员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探索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开展区域内各项党建工作,做到党建共商、服务共做、难题共解、文明共创。建立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度,邀请辖区内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热心街道社区工作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建立辖区单位与社区间党组织契约共建制度,以开展“机关党建进社区”和“三结对三服务”活动为载体,以在职党员普遍在驻地社区登记并发挥作用为要求,引导辖区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签订契约式共驻共建协议,明确共建责任、共建项目及工作措施。 2.民主管理监督机制
推进社区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保证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了社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机构,并对决策结果和实施全程公开。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扩大社区居委会成员实行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的比例,推广社区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积极推荐优秀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经依法选举后进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班子。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邀请社区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定期听取社区工作汇报,提出建议、质询和对社区“两委”工作及“两委”成员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与奖惩挂钩。
3.基本建设保障机制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积极为社区党组织解难题、办实事,努力形成较为稳定、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工作者激励保障制度,落实社区工作者的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建立社区活动场所达标验收制度,把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进行推动。建立社区工作经费多元投入制度,积极拓宽社区经费来源,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补助、社会支持、社区补充的多元经费投入制度。
4.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把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展“五在社区”(美在社区、爱在社区、乐在社区、安在社区、和在社区)活动为载体,着力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打造服务品牌,形成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第一,建立公共服务广泛覆盖制度,健全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社区服务方式由公益性服务向市场化服务拓展。第二,建立困难群体重点服务制度,以开展 “五助”活动为重点,按照“三必访”、 “四心服务”、 “五个帮扶”、的要求,深化社区党组织对困难群众的重点服务,带动社区居民共同做好服务困难群众工作。第三,建立个性化信息化服务制度,着眼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均需求。
5.党建责任落实机制
按照“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建立社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社区党建工作督查指导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定期摸排、跟踪分析、备案预警等制度和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对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也是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紧密相联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念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新目标。特别是对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服务
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8]社区处于社会最基层,是我党的重要的执政基础。可见,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是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实践中,“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成功,促进了福州许多社区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为街道社区工作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建立党代表工作室
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制度,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又是拓宽党内基层民主渠道的有效途径。福州市鼓楼区在推行党代表工作室的创新实践中,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纾解民困,建立党代表工作室10个,党代表个人工作室7个,为福州市探索实施党代表任期制、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转作风、求实效进行了有益尝试并積累了宝贵经验,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推广意义。可见,党代表工作室的设立,正是新形势下搭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新平台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探索网格化党建格局
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网格化管理来自于网格技术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实施网格化管理,即以网格为党建基本单元,以信息化为支撑,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和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基层党组织由以前的“松散型”变成“紧密型”,有效整合基层党组织各类资源,构建了开放式、区域化、全覆盖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基层党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网络化”党建使每一名党员都置身于党组织管理中,基层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福州市为了有效整合基层党组织各类资源,构建开放式、区域化、全覆盖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坚持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深化社会管理创新重要技术支撑,充分整合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积极探索新型网格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网格管理中,每位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工作内容涵盖了所有的“条”和“线”,成为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通过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为群众提供了零距离服务。过去社区居民有诉求都得直接到社区,找社区主任或者社区干部,还得在工作时间才行;而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后,居民有诉求就直接找网格里的管理人员,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这样,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成为管理服务的过程,又成为党委政府和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的过程,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
(三)创建服务型流动党组织
创建服务型流动党组织,发挥流动党员无可替代的地缘、人缘、乡情优势,实现流入地、流出地和流动人口之间的无缝对接,对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市晋安区为例,近年来,晋安区立足外来人口以地缘关系集中居住、以乡情为纽带交际融合的特点,积极在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开展服务型流动党组织创建工作。晋安区全面推进流动人口“一站式” 服务站(点)139个,并在每个服务站(点)建立流动党员联系点,构建以流动党组织、党员为核心,联系流动人口的工作机制。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全区逐步形成了“组织引领、多维协作、以外管外、共建美好家园”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本质要求。在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中,福州应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指导,大力推广 “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创新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2][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132、251、523、52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52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11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52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1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29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122、5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315、316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
[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107、9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24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53-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福州市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地2013年重点立项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启示
社区是城市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区党组织建设是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大强调“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背景下,研究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是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实践中,福州“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成功,促进了福州许多社区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为街道社区工作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中的社会管理思想,是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并由无产阶级实践反复检验而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是社会管理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是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建立起正确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国家产生于市民社会,从而重新恢复了被黑格尔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了“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1]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2]恩格斯通过波斯和印度历代政府都要经营或管理河谷灌溉的例子说明了有效的社会管理是政治统治的基础,他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弱的专制政府有多少,每一个专制政府都十分清楚地知道它们首先是河谷灌溉的总管,在那里,没有灌溉就不可能有农业。”[3]“一切政治权利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4]恩格斯还在《反杜林论》和《论住宅问题》中,明确肯定了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是国家政治统治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5]
(二)社会管理活动的性质由国家本质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通过公共权力得以实现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而公共权力的性质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所以,社会管理活动的性质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本质。恩格斯指出:“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6]恩格斯进一步分析:“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同时他认为“说国家是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的国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隶的公民的国家,在中世纪是封建贵族的国家,在我们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国家。”[7]因此,理解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是把握国家本质的关键。马克思认为:“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利,特殊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8]这就是说,马克思对国家本质的理解是:假借全社会普遍利益的名义来实现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形式,这样,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只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而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是具体的履行机构,承担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因而,国家的本质是由国家的本质政府的一切活动来体现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本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既有压迫职能,又有建设新社会的职能。政府的社会管理性质也随国家本质的改变而改变。首先,公共权力还原为真正的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变革,也使得政治性質发生了根本变化,就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9]其次,社会管理的执行者发生相应变化。表现在:“政府的压迫力量和统治社会的权威就随着它的纯粹压迫性机构的废除而被摧毁,而政府应执行的合理职能,则不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机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负责的勤务员来执行。”[10]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11]
(三)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立法权”与“国家制度”的过程中确立起这一思想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正因为立法权当时代表着人民,代表着人类意志,所以它所反对的不是一般的国家制度,而是特殊的老朽的国家制度。”[12]并进一步分析道:“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13]这里所说的人民就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更是集中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即人民主权原则。马克思认为“共和国的真正‘社会’性质仅仅在于工人管理着巴黎公社这一点!”[14]并认为,正是因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15]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于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对此,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进行了展望:“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16] 二、“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主要内涵
社区是城市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区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民生问题的前沿、社会凝聚力的源头,在社区管理创新中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三型”政党的重要一环。社区是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前沿阵地。而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十八大报告更是强调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7]在实践中,近年来,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成功地总结出了“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为福州市乃至全省、全国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强化一个领导核心,构建区域化工作格局
军门社区党委现有党员188人,下设5个支部,12个党小组。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党委在优化组织设置、构建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网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辖区内党建资源整合、品牌创新。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小三级”核心网络建设,根据社区党员的年龄、文化、行业分布等特点,将有共同语言、爱好、特长,有相似交往、生活方式的党员编制为12个党小组,把党的活动开展到了社区每个角落。二是创新共建机制。由社区党委牵头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建立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同时试行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邀请辖区单位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参与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决策,做到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文明创建联动、党建工作联创,形成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三是创新党建品牌。围绕满足居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找准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和谐社区建设”的着力点,从2006年以来,相继打造了“新吉祥三宝”、“党员代理服务制”、“民情日记”、“兼职委员制”等党建品牌,使社区党建工作始终走在全区前列。四是创新组织管理,推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军门社区推行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实行社区管理四个机构主要负责人交叉任职制度,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担任物业公司监督员和业主委员会列席代表,物业公司经理、业主委员会主任兼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物业公司颁发“聘书”聘请居委会主任任“监督员”;业主委员会会议决定颁发“邀请函”特邀居委会主任为列席代表;社区党委负责人,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建立“四位一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会议由社区党委书记主持召开,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成员,辖区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公司负责人参加,研究本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区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整合了社区资源,实现了社区党委对社区事务的全方位管理。
(二)强化三支队伍,壮大主体化服务力量
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等三支队伍力量,成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先行军。一是推行“三记”,强化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创先争优开展以来,社区党委推行“三记”工作法,要求支部书记做好“书记手记”,要求每位社区工作者有一本“民情日记”,社区党委做好社区日常事务、重大活动的“大事记”。二是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军门社区党委把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文化层次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加强社区各项工作、推进党建工作的关键。首先,拓宽选拔范围,落实“四员整合”。其次,加强职业培训,实践人才规划。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考察、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提高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再次,明确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明确社区工作的岗位构成和职责分工,对社区工作者职责进行定位、分解,确保岗责相称。并建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工作者奖惩制度,实行“优胜劣汰”。三是推进社区党员队伍差别化管理。军门社区党委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身體状况、生活环境等特点,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对现有195名党员实施分类管理:对在职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建立党员向居住社区报到制度、社区评价党员表现制度;对离退休党员,充分发挥其业余爱好和特长,组织开展“党员义务十大员”活动,自愿认岗,双向服务,做到“退岗不褪色、奉献在社区”;对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温情管理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供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让他们在带头致富创业和参与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对流动党员,建立基本情况信息库,社区党委定期与其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及时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四是设岗定责,引导党员当先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根据社区党员自身特点设置了“政策宣传岗、社情信息岗等”十大员岗位。五是推进社区志愿者队伍社会化构成。社区党委积极整合各界资源,壮大志愿者队伍。首先,广泛招募,实行注册登记。截至目前,注册在案的社区志愿者达到1003名,占社区总人口的11.2%。其次,拓展领域,打造特色品牌。再次,开展活动,实现广泛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广泛开展“我为社区建设作贡献”、“义务劳动日”等为民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建立五项机制,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从增强社区党组织管理和服务功能入手,建立健全五项工作机制,在机制创新中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共同参与组织机制
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的社区党建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广泛动员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探索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开展区域内各项党建工作,做到党建共商、服务共做、难题共解、文明共创。建立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度,邀请辖区内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热心街道社区工作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建立辖区单位与社区间党组织契约共建制度,以开展“机关党建进社区”和“三结对三服务”活动为载体,以在职党员普遍在驻地社区登记并发挥作用为要求,引导辖区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签订契约式共驻共建协议,明确共建责任、共建项目及工作措施。 2.民主管理监督机制
推进社区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保证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了社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机构,并对决策结果和实施全程公开。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扩大社区居委会成员实行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的比例,推广社区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积极推荐优秀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经依法选举后进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班子。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邀请社区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定期听取社区工作汇报,提出建议、质询和对社区“两委”工作及“两委”成员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与奖惩挂钩。
3.基本建设保障机制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积极为社区党组织解难题、办实事,努力形成较为稳定、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工作者激励保障制度,落实社区工作者的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建立社区活动场所达标验收制度,把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进行推动。建立社区工作经费多元投入制度,积极拓宽社区经费来源,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补助、社会支持、社区补充的多元经费投入制度。
4.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把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展“五在社区”(美在社区、爱在社区、乐在社区、安在社区、和在社区)活动为载体,着力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打造服务品牌,形成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第一,建立公共服务广泛覆盖制度,健全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社区服务方式由公益性服务向市场化服务拓展。第二,建立困难群体重点服务制度,以开展 “五助”活动为重点,按照“三必访”、 “四心服务”、 “五个帮扶”、的要求,深化社区党组织对困难群众的重点服务,带动社区居民共同做好服务困难群众工作。第三,建立个性化信息化服务制度,着眼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均需求。
5.党建责任落实机制
按照“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建立社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社区党建工作督查指导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定期摸排、跟踪分析、备案预警等制度和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对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也是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紧密相联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念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新目标。特别是对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服务
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8]社区处于社会最基层,是我党的重要的执政基础。可见,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是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实践中,“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成功,促进了福州许多社区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为街道社区工作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建立党代表工作室
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制度,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又是拓宽党内基层民主渠道的有效途径。福州市鼓楼区在推行党代表工作室的创新实践中,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纾解民困,建立党代表工作室10个,党代表个人工作室7个,为福州市探索实施党代表任期制、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转作风、求实效进行了有益尝试并積累了宝贵经验,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推广意义。可见,党代表工作室的设立,正是新形势下搭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新平台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探索网格化党建格局
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网格化管理来自于网格技术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实施网格化管理,即以网格为党建基本单元,以信息化为支撑,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和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基层党组织由以前的“松散型”变成“紧密型”,有效整合基层党组织各类资源,构建了开放式、区域化、全覆盖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基层党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网络化”党建使每一名党员都置身于党组织管理中,基层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福州市为了有效整合基层党组织各类资源,构建开放式、区域化、全覆盖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坚持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深化社会管理创新重要技术支撑,充分整合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积极探索新型网格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网格管理中,每位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工作内容涵盖了所有的“条”和“线”,成为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通过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为群众提供了零距离服务。过去社区居民有诉求都得直接到社区,找社区主任或者社区干部,还得在工作时间才行;而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后,居民有诉求就直接找网格里的管理人员,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这样,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成为管理服务的过程,又成为党委政府和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的过程,推进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
(三)创建服务型流动党组织
创建服务型流动党组织,发挥流动党员无可替代的地缘、人缘、乡情优势,实现流入地、流出地和流动人口之间的无缝对接,对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市晋安区为例,近年来,晋安区立足外来人口以地缘关系集中居住、以乡情为纽带交际融合的特点,积极在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开展服务型流动党组织创建工作。晋安区全面推进流动人口“一站式” 服务站(点)139个,并在每个服务站(点)建立流动党员联系点,构建以流动党组织、党员为核心,联系流动人口的工作机制。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全区逐步形成了“组织引领、多维协作、以外管外、共建美好家园”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本质要求。在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中,福州应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指导,大力推广 “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创新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2][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132、251、523、52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52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11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52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1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29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122、5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315、316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
[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107、9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24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53-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福州市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地2013年重点立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