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逐渐与国家主权、人权、环境等敏感问题缠绕在一起,中美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本文围绕"中美贸易摩擦成因"这一主題,从中美双方各自内部经济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经济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中美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不稳定的政治关系与不同的经济体制都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因素,中美贸易摩擦成为现行经济形势下的热点问题。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美方经济因素分析
1、资本有机构成引起剩余价值分配不均
资本有机构成差异引起国际交换不对等。美国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中国,当中美贸易发生后,美国凭借其较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而资本有机构成高,人均资本存量大于中国,可变资本随之降低。因为美国生产率高于中国,在中美的贸易中,美国无偿取得中国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国际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国际价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协作,因而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美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协作共同生产产品,在一些高科技产品方面,美国按照价值规律获取自身匹配的利润是合理的,但是在一些例如服饰、化妆品等行业,美国有时仅仅提供品牌的使用,中国全权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然而在最后的利益分配上是极其不平等的,美国往往占据了80%以上的利润,而中国反占 20%以下的利润份额,这对中国来讲是不公平的。
2、美国经济疲软导致对中国商品需求量下降
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美国国内经济疲软,消费水平大幅度降低,导致了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下降。金融危机使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GDP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美国各项经济指标均不容乐观,美国GDP增长率在金融危机后一度出现负增长。低迷增长的GDP这一形势,紧跟的是美国一直走高的失业率。在美国缓慢经济发展伴随着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这一形势下,中国产品以低廉价格出口美国市场,美国政府为保持本国商品市场占有率,势必抵制进口中国产品。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导致人们的收入下降,也间接导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美国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不断加大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并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来实现本国经济的振兴。这也增加了中美贸易摩擦的风险。
3、美方“逼升”施压我国出口,加剧两国贸易摩擦
美方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增加了我国出口压力,也导致我国外汇大幅度缩水。美国利益阶级通过贸易保护政策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政府通过减少中国对美国商品出口总量,降低美国企业的外部压力,促进美国企业发展,促进国内就业。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国民消费中国商品总量也会大幅度下降。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美国商品价格下降,中国国民对美国商品需求将会增加,通过增加进口美国商品,间接提升了美国企业的生产能力,促进美国就业,导致美国劳动力价格上涨,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也会伴随国民消费上涨,这样美国各种产业将会继续繁荣。如美国对人民币施压成功,可间操控中国汇率来转移美国国内矛盾,这样也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刺激了产业的复苏。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中方经济因素分析
1、国际分工阶梯化激化我国贸易结构矛盾
我国因科学技术水平受限,导致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长期處于国际产业供应链的低端,诱发我国对外贸易盈利低下。即在全球产业链中,担任的大多是加工、装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工作,长期以往促使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了很大比重。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快速的快速增长,逐渐成为了世界产品的加工厂和出口的中转地。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决定了我国必然受到更多的反倾销起诉,这样对外贸易结构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使得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常年只能依靠低价竞争与数量扩张。加工贸易已经带领我国走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我国浪费大量资源的同时却背负了倾销的罪名、并且被扣上了污染坏境、侵犯劳动权益的恶名。
2、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置自身于被动地位
中国过于依赖美国市场,导致我国外贸市场与美国国内经济局势、政府政策、政治方向的变化紧密关联,易受到不良因素冲击。但是美国的市场却相对独立于中国,也就是说离开了中国的市场美国的贸易经济也可以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这种不对等长期持续下去对中国贸易来讲是一种潜在的隐患,一旦美国市场有风吹草动,中国将深受其害。中国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导致了美国市场的微小变化必然引起中国市场的轩然大波。
3、我国产业保障机制漏洞较多
我国出口产品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对外贸易预警机制不健全,我国产品保障机制不健全,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我国对出口的商品没有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在商品受到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时,也没有完善的争端机制处理问题。争端解决机制也缺乏对损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补偿,即使争端能够得到解决,通常的方式是无关痛痒的勒令改正等措施。这种“既往不咎、下不为例”的纠纷处理原则,在客观上鼓励了国际贸易中的各种试错实践。
4、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易遭遇反倾销指控
(1)国内企业难敌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比国内企业更有条件获得超额利润。上世纪 80 年代,跨国公司将“微笑曲线”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转移至我国,美国加大对产业价值链两头的管理,缩小对中间环节的控制,是产业链成为中间小两头大的结构,技术研发和市场服务是企业盈利的中心环节,而我国处于劣势地位的组装加工环节。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降,是美国的众多企业在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自身的规模效应。这样美国利用中国的资源为自身取得利益,帮助了美国资本的积累,中美贸易中跨国公司在税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上都与中国存在摩擦。
(2)我国产品技术含量总体偏低
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优势往往在于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品牌小国。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中,中国企业只有少数像海尔、联想等品牌入选。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就会在技术上授人以柄。
(3)我国企业出口秩序混乱
近年来我国企业出口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总体来讲,还是存在出口秩序混乱、竞相压价的缺点。我国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部分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唯利是图,没有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做出合适的规划,无序的企业竞争、竞相压价不但拉低了中国某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摩擦机率。
参考文献:
[1]赵健,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3)
[2]倪世雄,从公众、国会、政府的互动关系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J],美国研究,2007(4)
[3]林学访,论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J],国际商务,2007(5)
[4]齐东锋,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06(6)
[5]孙黎黎,国家利益的不同侧重点[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10)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经济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中美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不稳定的政治关系与不同的经济体制都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因素,中美贸易摩擦成为现行经济形势下的热点问题。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美方经济因素分析
1、资本有机构成引起剩余价值分配不均
资本有机构成差异引起国际交换不对等。美国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中国,当中美贸易发生后,美国凭借其较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而资本有机构成高,人均资本存量大于中国,可变资本随之降低。因为美国生产率高于中国,在中美的贸易中,美国无偿取得中国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国际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国际价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协作,因而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美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协作共同生产产品,在一些高科技产品方面,美国按照价值规律获取自身匹配的利润是合理的,但是在一些例如服饰、化妆品等行业,美国有时仅仅提供品牌的使用,中国全权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然而在最后的利益分配上是极其不平等的,美国往往占据了80%以上的利润,而中国反占 20%以下的利润份额,这对中国来讲是不公平的。
2、美国经济疲软导致对中国商品需求量下降
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美国国内经济疲软,消费水平大幅度降低,导致了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下降。金融危机使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GDP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美国各项经济指标均不容乐观,美国GDP增长率在金融危机后一度出现负增长。低迷增长的GDP这一形势,紧跟的是美国一直走高的失业率。在美国缓慢经济发展伴随着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这一形势下,中国产品以低廉价格出口美国市场,美国政府为保持本国商品市场占有率,势必抵制进口中国产品。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导致人们的收入下降,也间接导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美国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不断加大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并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来实现本国经济的振兴。这也增加了中美贸易摩擦的风险。
3、美方“逼升”施压我国出口,加剧两国贸易摩擦
美方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增加了我国出口压力,也导致我国外汇大幅度缩水。美国利益阶级通过贸易保护政策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政府通过减少中国对美国商品出口总量,降低美国企业的外部压力,促进美国企业发展,促进国内就业。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国民消费中国商品总量也会大幅度下降。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美国商品价格下降,中国国民对美国商品需求将会增加,通过增加进口美国商品,间接提升了美国企业的生产能力,促进美国就业,导致美国劳动力价格上涨,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也会伴随国民消费上涨,这样美国各种产业将会继续繁荣。如美国对人民币施压成功,可间操控中国汇率来转移美国国内矛盾,这样也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刺激了产业的复苏。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中方经济因素分析
1、国际分工阶梯化激化我国贸易结构矛盾
我国因科学技术水平受限,导致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长期處于国际产业供应链的低端,诱发我国对外贸易盈利低下。即在全球产业链中,担任的大多是加工、装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工作,长期以往促使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了很大比重。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快速的快速增长,逐渐成为了世界产品的加工厂和出口的中转地。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决定了我国必然受到更多的反倾销起诉,这样对外贸易结构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使得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常年只能依靠低价竞争与数量扩张。加工贸易已经带领我国走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我国浪费大量资源的同时却背负了倾销的罪名、并且被扣上了污染坏境、侵犯劳动权益的恶名。
2、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置自身于被动地位
中国过于依赖美国市场,导致我国外贸市场与美国国内经济局势、政府政策、政治方向的变化紧密关联,易受到不良因素冲击。但是美国的市场却相对独立于中国,也就是说离开了中国的市场美国的贸易经济也可以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这种不对等长期持续下去对中国贸易来讲是一种潜在的隐患,一旦美国市场有风吹草动,中国将深受其害。中国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导致了美国市场的微小变化必然引起中国市场的轩然大波。
3、我国产业保障机制漏洞较多
我国出口产品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对外贸易预警机制不健全,我国产品保障机制不健全,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我国对出口的商品没有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在商品受到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时,也没有完善的争端机制处理问题。争端解决机制也缺乏对损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补偿,即使争端能够得到解决,通常的方式是无关痛痒的勒令改正等措施。这种“既往不咎、下不为例”的纠纷处理原则,在客观上鼓励了国际贸易中的各种试错实践。
4、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易遭遇反倾销指控
(1)国内企业难敌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比国内企业更有条件获得超额利润。上世纪 80 年代,跨国公司将“微笑曲线”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转移至我国,美国加大对产业价值链两头的管理,缩小对中间环节的控制,是产业链成为中间小两头大的结构,技术研发和市场服务是企业盈利的中心环节,而我国处于劣势地位的组装加工环节。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降,是美国的众多企业在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自身的规模效应。这样美国利用中国的资源为自身取得利益,帮助了美国资本的积累,中美贸易中跨国公司在税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上都与中国存在摩擦。
(2)我国产品技术含量总体偏低
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优势往往在于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品牌小国。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中,中国企业只有少数像海尔、联想等品牌入选。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就会在技术上授人以柄。
(3)我国企业出口秩序混乱
近年来我国企业出口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总体来讲,还是存在出口秩序混乱、竞相压价的缺点。我国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部分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唯利是图,没有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做出合适的规划,无序的企业竞争、竞相压价不但拉低了中国某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摩擦机率。
参考文献:
[1]赵健,国际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政治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3)
[2]倪世雄,从公众、国会、政府的互动关系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J],美国研究,2007(4)
[3]林学访,论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J],国际商务,2007(5)
[4]齐东锋,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06(6)
[5]孙黎黎,国家利益的不同侧重点[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