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本文将对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分析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以达到提高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基于这样的问题,政府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优化健身环境;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适合各年龄阶段群众的体育活动方式,促进居民健身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隆阳区 城镇居民 体育健身
一、隆阳区的基本情况
永昌镇是全市及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内地通往边疆的重要驿站和商品集散地。从查阅2010年隆阳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得到,全区常住人口为935618人,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63380人,占28.1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2238人,占71.85%。
二、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情况
从调查中看出,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体育健身:中老年人和青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较多,青少年和中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较少,特别是中年人,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来看,总体上女性要多于男性。
三、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分析
(一)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频率
从调查结果看出,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状态良好,意识也很好。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时间比较紧凑,大多数人都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参与体育健身。每周坚持参与体育健身的居民有80%以上,其中包括参加体育活动频率高的和一般的居民,频率较高的居民可能是处于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认识比较明确,也有可能是因为学习的需要。频率一般的居民可能是追求身体上和工作上的满足,从而进行体育活动。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居民从来都不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处于工作、身体、生活各种压力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也有一部分人是不喜欢体育活动。
(二)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单次时间长短的分析
由于每个居民家庭、工作性质、年龄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所以在选择单次参加体育健身的时间长短上有所区别。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平时参加体育健身的居民大部分参与时间都控制在30分钟到60分钟之间,其参加人数最多,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和学生,这些居民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中老年人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学生为了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其次是每次参加体育活动在30分钟以下的,由于各种原因使这类人群的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允许过长,也制约了居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三)隆阳区永昌镇体育健身场地分析
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材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工具,通过对隆阳区永昌镇体育场地和健身器材的调查得到,隆阳区永昌镇可供人们健身的广场有5块(商贸园广场、三馆文化广场、奥新体育城、保袖广场、太保公园),对外开放的篮球场有18块(在市区外),游泳池3块(青少年宫、天外天、保八中各一块),公共的健身器材仅太保公园有,而且陈旧简单。由于有些健身场地离居民较远,人们来去不方便,所以大多数人都集中在几个人口密集的场地里健身,造成健身场地不能满足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健身的需要。
(四)影响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工作压力和场地情况是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不能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大多数都是工人,工作压力大,上了一天的班,基本上回家就在家看电视,没精力再出去参加体育健身了,场地器材少,简陋。另外,有些场地离家比较远,也是制约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不能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政府应当加大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要。
四、结论
通过对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居民体育健身的问题所在,可以反应出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的问题所在。在调查中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年龄、性别情况,从中发现,中老年人和青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较多,且女性多于男性。居民在参加体育健身项目上,散步、广场舞、太极拳(剑)项目深受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所喜爱,一般会选择比较简单,不受场地和人员限制的项目。场地情况以及工作压力、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也是制约居民体育活动的原因。
五、建议
(一)建设更多的体育场地设施,为社会大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体育产品
(二)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
(三)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简单方便的健身场地和设施。
参考文献:
[1] 朱书祥,王健.陕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2] 赵激扬,雷志灶,蒋毅.湖南省城镇居民体育健身娱乐现状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6(06).
[3] 李仕丰.试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生活及其方式[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4(2):95-98.
[4] 潘明,孙建翠.体育——现代人追寻健康的最佳方式[J].山西体育科技.2006(02).
摘 要 本文将对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分析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以达到提高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基于这样的问题,政府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优化健身环境;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适合各年龄阶段群众的体育活动方式,促进居民健身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隆阳区 城镇居民 体育健身
一、隆阳区的基本情况
永昌镇是全市及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内地通往边疆的重要驿站和商品集散地。从查阅2010年隆阳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得到,全区常住人口为935618人,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63380人,占28.1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2238人,占71.85%。
二、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情况
从调查中看出,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体育健身:中老年人和青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较多,青少年和中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较少,特别是中年人,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来看,总体上女性要多于男性。
三、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分析
(一)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频率
从调查结果看出,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状态良好,意识也很好。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时间比较紧凑,大多数人都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参与体育健身。每周坚持参与体育健身的居民有80%以上,其中包括参加体育活动频率高的和一般的居民,频率较高的居民可能是处于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认识比较明确,也有可能是因为学习的需要。频率一般的居民可能是追求身体上和工作上的满足,从而进行体育活动。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居民从来都不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处于工作、身体、生活各种压力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也有一部分人是不喜欢体育活动。
(二)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单次时间长短的分析
由于每个居民家庭、工作性质、年龄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所以在选择单次参加体育健身的时间长短上有所区别。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平时参加体育健身的居民大部分参与时间都控制在30分钟到60分钟之间,其参加人数最多,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和学生,这些居民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中老年人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学生为了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其次是每次参加体育活动在30分钟以下的,由于各种原因使这类人群的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允许过长,也制约了居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三)隆阳区永昌镇体育健身场地分析
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材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工具,通过对隆阳区永昌镇体育场地和健身器材的调查得到,隆阳区永昌镇可供人们健身的广场有5块(商贸园广场、三馆文化广场、奥新体育城、保袖广场、太保公园),对外开放的篮球场有18块(在市区外),游泳池3块(青少年宫、天外天、保八中各一块),公共的健身器材仅太保公园有,而且陈旧简单。由于有些健身场地离居民较远,人们来去不方便,所以大多数人都集中在几个人口密集的场地里健身,造成健身场地不能满足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健身的需要。
(四)影响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工作压力和场地情况是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不能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大多数都是工人,工作压力大,上了一天的班,基本上回家就在家看电视,没精力再出去参加体育健身了,场地器材少,简陋。另外,有些场地离家比较远,也是制约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不能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政府应当加大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要。
四、结论
通过对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居民体育健身的问题所在,可以反应出隆阳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的问题所在。在调查中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年龄、性别情况,从中发现,中老年人和青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较多,且女性多于男性。居民在参加体育健身项目上,散步、广场舞、太极拳(剑)项目深受隆阳区永昌镇城镇居民所喜爱,一般会选择比较简单,不受场地和人员限制的项目。场地情况以及工作压力、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也是制约居民体育活动的原因。
五、建议
(一)建设更多的体育场地设施,为社会大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体育产品
(二)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
(三)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简单方便的健身场地和设施。
参考文献:
[1] 朱书祥,王健.陕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2] 赵激扬,雷志灶,蒋毅.湖南省城镇居民体育健身娱乐现状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6(06).
[3] 李仕丰.试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生活及其方式[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4(2):95-98.
[4] 潘明,孙建翠.体育——现代人追寻健康的最佳方式[J].山西体育科技.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