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我站在镇子的马路边等车进城。阳光稀疏,天气非常寒冷,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衣帽罩在头上,口罩遮住面颊,只露出两只眼睛,随时做堵车的准备。
早上天色微亮时我坐在外公身边吃早餐,我跟外公外婆住在这个镇上已经三四个月了。有一种深深的孤独在血液里乱窜,天光一丝一毫地在变化,觉得时间飞快。这种感觉就像开车在路上飞速前进,光阴飞速流逝,而我不能动,只看着前面的路,丝毫不能动,不能前移不能后退。外公将一块馍馍推到我面前,以引诱小孩的把式说:“这个馍馍很好吃,很酥很软,你尝尝。”我摇头,他又说:“就着牛奶吃下去散在嘴里都不用嚼。”掰了一块给我。我看着馍馍笑出声来,我一直都不爱吃面食,过去很小的时候阿婆也是如此哄着让我吃掉馍馍,说:“吃一口馍馍喝一口白开水都不用嚼就可以咽下去。”孩童幼稚感觉不用嚼用白开水将馍馍咽下去十分神奇,为了一再尝试,一块馍馍不知不觉被吃光。
大客车的一声长喇叭,打断了我的思路。它可能是在提醒我,要不要上车。不用的,从这里到县城不过十公里路,我等的是私家面包车。这一条路说来也奇怪,一直没有出租车,也没有公交车,私家面包车开上路,从早到晚一路拉人送人,无论远近,从头至尾只收两块钱,因此它一直被我称作“两块钱的路”。
我跺着脚来回地走,想让自己暖和一点,天空像是要下雪,这种冷就是下雪的前奏,但有阳光。等待和忍耐充满煎熬,我应该出门时带上包才对,包里有手机,在这种境况下可以用它来听些音乐之类的,耳机塞进耳朵里面就好。我们活着多么容易后知后觉,每次遇到事,都会说要是之前、当初之类的话,好像永远都在后悔……早晨,在给外公添茶的时候,他问我:“有零钱吗?”开水的雾气挡在我们中间,谁也看不清谁,我摇头。外公又说:“我这里有两块零钱,拿给你,待会儿坐车用。”我接过钱的时候,看见外公手背上如山峦般的筋脉,青色的,老年人的瘦都是很突兀的,像枯柴上面糊了一层牛皮纸。我想有了这两块钱,我就不用再带钱包了,包也不用带,装在口袋里轻轻简简的。坐车只要两块钱。
一辆白色的面包车慢慢地停在我面前,司机是一位花白了头发的当地穆斯林,戴着钩针织的无沿白色小圆帽。十分端然大气,说话有礼,目光温和,给人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车子启动的那一刹那,我看见路旁楼房的露台上一个人正举起手,不知道在做什么,楼下有个小孩子抬头望着他,车子一晃而过,这个画面就消失了,在我眼前变成了一个黑点,然后有了一些不太清晰的色彩,又变成了纯白色,与空气融为一体。我刚才在马路边等车时候怎么没有看见这两个人,甚至连那一幢小楼都没有看见。
车厢里除我之外,前后还坐着三个老年男人,看上去彼此相识,一路心平气和地交流一切话题。司机背对着他们偶尔也发声,你一言我一语。他们这会儿说的是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他们还说到谢赫。在苏菲的个体认知中,谢赫是苏菲个体道行中的引领人,犹如一座桥,将神圣和世俗有机地连接起来。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往往很偶然很碰巧,但也不会无中生有,能引起的话题都是他们在乎的。
一個被隔绝起来行走的车厢,停下来又揽进一位戴着头纱的女人和她的孩子,带进来淡淡的香水的味道和寒冷的气息,清新而沁人,她将手指甲用凤仙花汁液涂得鲜红,窗外的太阳变换着光线移动在她素白的手指上,安详坦然得近乎要让周围的人也跟着优雅起来。孩童眼睛明亮,对所见所闻充满好奇不断发问,用细小手指繁复抚摸前面车椅背靠上的一块凸起,像一只机敏警觉的小猫在排斥魔鬼的干扰。 我将头靠在玻璃窗上,继续看着窗外。 两边都是炊烟和人家,有说不出的生气和趣味。
三个男人与司机之间的话语还在继续,他们在谈另一个话题,听不太明白,但觉得里面包含的都是善意与良心,最质朴最柔软的处世之道,互相劝解,互相安慰,也都坦诚。视线一直在窗外,但他们的话语全被灌入耳朵,像是某种不经意的洗礼。
从车窗看出去,天色一直都很安详,是难以忘怀的画面。日常生活中的人,有禁忌也有活着的张力,有谈论也有不可说的话题,在禁忌与放任之间释放暖和安定的活力。远处殿顶的弯月闪烁出金色。我住在这里时日长久,对这里的一切生活细节都觉得熟悉, 也时常被感动。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们的影响。生命在这里跟别处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但我依然不了解他们,熟悉不代表了解,或许再过二十年甚至四十年我才会对他们了解那么一点点。就如种了一棵植物,在它还没有长大的时候,不知道它叶子的形状,不知道它会开怎样的花,完全不知道,得等待时间给答案。
车开得时快时慢,断断续续,可以随时停车装人,随时开门让人下车。以前的很多感触良多的遇见,有些已经想不起来,有些却也一直都记得,像某种真诚的无可抵消的沉默,某一瞬间会突然异常清晰地想起那么一张陌生的脸。
不知道是贫穷还是有信仰的地方大多都是精神世界重于物质生活,性格显得单一鲜明。人们讲两世并重、两世吉庆,重物质也重精神。每一个人因为信仰都有一个简单朴素的最终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倾尽全力,全神贯注,释放生命的光芒和热量。在信仰上信定然,一张一弛都有度。在生活上信自己,有寄托也洒脱,有小心翼翼也有不仔细分辨而盲目的满足。
我曾遇见过因为没有两块钱,而将车挡下来又不坐的人。他的双手粗糙不堪,问司机多少钱,面露难色,又对司机说,你先走吧。我记得他的破旧的掉色严重的衣服袖口,吊着细碎的线头。两块钱除了能坐车之外还能做什么,它使人想起公交车,想起一支铅笔、一粒纽扣、一个发夹,一切细碎的小物品,多得数不完。我想起了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跟父亲在广场上散步的时候鞋子的带子突然断了,去马路边修鞋人的摊子上修鞋,他往带子上扎了两针之后要收我两块钱,我觉得不值,讨价还价起来。修鞋人的眼睛呆滞而朦胧。父亲不悦,说修鞋人要多少就该给多少,有些人的劳动报酬是不能磨价的 ,有些劳动不是心甘情愿的,是生活所迫,修鞋人就是被生活所迫。生活是让所有人都掉尊严的事,就看掉到什么程度,有时候会掉到保不住尊严。
早上天色微亮时我坐在外公身边吃早餐,我跟外公外婆住在这个镇上已经三四个月了。有一种深深的孤独在血液里乱窜,天光一丝一毫地在变化,觉得时间飞快。这种感觉就像开车在路上飞速前进,光阴飞速流逝,而我不能动,只看着前面的路,丝毫不能动,不能前移不能后退。外公将一块馍馍推到我面前,以引诱小孩的把式说:“这个馍馍很好吃,很酥很软,你尝尝。”我摇头,他又说:“就着牛奶吃下去散在嘴里都不用嚼。”掰了一块给我。我看着馍馍笑出声来,我一直都不爱吃面食,过去很小的时候阿婆也是如此哄着让我吃掉馍馍,说:“吃一口馍馍喝一口白开水都不用嚼就可以咽下去。”孩童幼稚感觉不用嚼用白开水将馍馍咽下去十分神奇,为了一再尝试,一块馍馍不知不觉被吃光。
大客车的一声长喇叭,打断了我的思路。它可能是在提醒我,要不要上车。不用的,从这里到县城不过十公里路,我等的是私家面包车。这一条路说来也奇怪,一直没有出租车,也没有公交车,私家面包车开上路,从早到晚一路拉人送人,无论远近,从头至尾只收两块钱,因此它一直被我称作“两块钱的路”。
我跺着脚来回地走,想让自己暖和一点,天空像是要下雪,这种冷就是下雪的前奏,但有阳光。等待和忍耐充满煎熬,我应该出门时带上包才对,包里有手机,在这种境况下可以用它来听些音乐之类的,耳机塞进耳朵里面就好。我们活着多么容易后知后觉,每次遇到事,都会说要是之前、当初之类的话,好像永远都在后悔……早晨,在给外公添茶的时候,他问我:“有零钱吗?”开水的雾气挡在我们中间,谁也看不清谁,我摇头。外公又说:“我这里有两块零钱,拿给你,待会儿坐车用。”我接过钱的时候,看见外公手背上如山峦般的筋脉,青色的,老年人的瘦都是很突兀的,像枯柴上面糊了一层牛皮纸。我想有了这两块钱,我就不用再带钱包了,包也不用带,装在口袋里轻轻简简的。坐车只要两块钱。
一辆白色的面包车慢慢地停在我面前,司机是一位花白了头发的当地穆斯林,戴着钩针织的无沿白色小圆帽。十分端然大气,说话有礼,目光温和,给人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车子启动的那一刹那,我看见路旁楼房的露台上一个人正举起手,不知道在做什么,楼下有个小孩子抬头望着他,车子一晃而过,这个画面就消失了,在我眼前变成了一个黑点,然后有了一些不太清晰的色彩,又变成了纯白色,与空气融为一体。我刚才在马路边等车时候怎么没有看见这两个人,甚至连那一幢小楼都没有看见。
车厢里除我之外,前后还坐着三个老年男人,看上去彼此相识,一路心平气和地交流一切话题。司机背对着他们偶尔也发声,你一言我一语。他们这会儿说的是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他们还说到谢赫。在苏菲的个体认知中,谢赫是苏菲个体道行中的引领人,犹如一座桥,将神圣和世俗有机地连接起来。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往往很偶然很碰巧,但也不会无中生有,能引起的话题都是他们在乎的。
一個被隔绝起来行走的车厢,停下来又揽进一位戴着头纱的女人和她的孩子,带进来淡淡的香水的味道和寒冷的气息,清新而沁人,她将手指甲用凤仙花汁液涂得鲜红,窗外的太阳变换着光线移动在她素白的手指上,安详坦然得近乎要让周围的人也跟着优雅起来。孩童眼睛明亮,对所见所闻充满好奇不断发问,用细小手指繁复抚摸前面车椅背靠上的一块凸起,像一只机敏警觉的小猫在排斥魔鬼的干扰。 我将头靠在玻璃窗上,继续看着窗外。 两边都是炊烟和人家,有说不出的生气和趣味。
三个男人与司机之间的话语还在继续,他们在谈另一个话题,听不太明白,但觉得里面包含的都是善意与良心,最质朴最柔软的处世之道,互相劝解,互相安慰,也都坦诚。视线一直在窗外,但他们的话语全被灌入耳朵,像是某种不经意的洗礼。
从车窗看出去,天色一直都很安详,是难以忘怀的画面。日常生活中的人,有禁忌也有活着的张力,有谈论也有不可说的话题,在禁忌与放任之间释放暖和安定的活力。远处殿顶的弯月闪烁出金色。我住在这里时日长久,对这里的一切生活细节都觉得熟悉, 也时常被感动。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们的影响。生命在这里跟别处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但我依然不了解他们,熟悉不代表了解,或许再过二十年甚至四十年我才会对他们了解那么一点点。就如种了一棵植物,在它还没有长大的时候,不知道它叶子的形状,不知道它会开怎样的花,完全不知道,得等待时间给答案。
车开得时快时慢,断断续续,可以随时停车装人,随时开门让人下车。以前的很多感触良多的遇见,有些已经想不起来,有些却也一直都记得,像某种真诚的无可抵消的沉默,某一瞬间会突然异常清晰地想起那么一张陌生的脸。
不知道是贫穷还是有信仰的地方大多都是精神世界重于物质生活,性格显得单一鲜明。人们讲两世并重、两世吉庆,重物质也重精神。每一个人因为信仰都有一个简单朴素的最终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倾尽全力,全神贯注,释放生命的光芒和热量。在信仰上信定然,一张一弛都有度。在生活上信自己,有寄托也洒脱,有小心翼翼也有不仔细分辨而盲目的满足。
我曾遇见过因为没有两块钱,而将车挡下来又不坐的人。他的双手粗糙不堪,问司机多少钱,面露难色,又对司机说,你先走吧。我记得他的破旧的掉色严重的衣服袖口,吊着细碎的线头。两块钱除了能坐车之外还能做什么,它使人想起公交车,想起一支铅笔、一粒纽扣、一个发夹,一切细碎的小物品,多得数不完。我想起了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跟父亲在广场上散步的时候鞋子的带子突然断了,去马路边修鞋人的摊子上修鞋,他往带子上扎了两针之后要收我两块钱,我觉得不值,讨价还价起来。修鞋人的眼睛呆滞而朦胧。父亲不悦,说修鞋人要多少就该给多少,有些人的劳动报酬是不能磨价的 ,有些劳动不是心甘情愿的,是生活所迫,修鞋人就是被生活所迫。生活是让所有人都掉尊严的事,就看掉到什么程度,有时候会掉到保不住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