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因其多元综合的特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能力培养。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画面动感和可剪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上适应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单纯课堂教学模式,把影视资源有意识地引入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显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审美鉴赏等能力,加深其人文素养。如果在广播电视大学语文教学中适时引进影视艺术,将会使教学过程获得极大的张力。
一、 运用影视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生,青春洋溢,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情感丰富而细腻,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不满足于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新异的刺激物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视正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声、像、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记忆能力。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的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综合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语文课状况。比如,在教授苏轼的《前赤壁赋》时,笔者组织学生观看该文的电视散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电视中充满磁性的朗诵声音配上那风景秀丽的赤壁山水画面,学生看得有味,听得入神。播完后,全班鼓掌,认为电视中读得真好听。笔者要求学生学着读,大家十分感兴趣,纷纷憋足了劲跟读。一节课下来,这篇平时要求学生记忆时个个叫苦不迭的文赋,居然班上大半同学能很流利地背诵了下来。毫无疑问,取得这样积极的效果,学生的兴趣是一大关键,而这兴趣又直接来自于所播放的电视散文。
二、 运用影视突破教学的难点,化难为易
荀子《劝学》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影视便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极为可贵的外物凭借。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巧引影视丰富学生感知,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能突破教学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席方平》这篇课文,由于作品描写的社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古今社会风物人情习俗的不同,学生深感艰涩难懂,加上文章采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作品内容、人物形象等对仅有十多年阅历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特别是对文学修养不高的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让学生粗通文字之后,放映介绍明代社会的影视短片,将文言文的学习同影视资料结合,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 运用影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将影视引入课堂,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由于它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写作意境之中,所以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不会深入地观察生活,更无法准确地把握物象特征,表述的语言呆板、干巴、公式化、概念化,简单说,就是缺乏描写的本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声像并茂、立体化展现生活画面的特点,让学生观察相关影视镜头,启发学生思考该镜头的特点,诸如人物肖像、言行神态及环境等,之后进行如同绘画写生一样的摹写。比如,选播电视剧《天龙八部》中萧峰和解宋辽两方后插箭自尽的镜头,《三国演义》中周瑜玩蒋干于股掌之间的镜头和《游园惊梦》中“杜丽娘游春”的镜头等这些人物言行、心理和景物描写的活教材,让学生观赏、讨论、品评。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议论文的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语言空洞、素材单调、观点与材料相割裂,在议论中很难就论点旁征博引,更不能就事提炼、分析论点。充分利用影视节目可以有效促进这种状况的改变。
四、 运用影视促进,扩大文学名着的阅读、普及
文学名着作为经受了岁月洗练的黄金,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所能产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今天的大学生们面对繁重的学业、形形色色的娱乐,离文学名着是越来越远了。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影视的蓬勃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途径。大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的中外名着几乎都已搬上银(荧)幕,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哈姆雷特》……将这些影视作品引进课堂,既可以把课讲得情趣横溢,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着的欲望。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人本的召唤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是交互性的,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爱某部影视作品并进而化为阅读文学作品的期待,影视成了学生和名着之间的“媒介”。在欣赏影片过程中对于人物或情节的兴趣、疑问,都会成为学生阅读原着的直接动力,而这种阅读无疑比观赏影视更进一步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
广播电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包含了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以为,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应该以广义的“文化”眼光审视大学语文教学,以大文化视角研究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充满活力的教学创造,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而影视正是实现这种“高度融合”的和谐之境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利用得当,影视就将会成为激活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 运用影视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生,青春洋溢,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情感丰富而细腻,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不满足于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新异的刺激物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视正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声、像、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记忆能力。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的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综合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语文课状况。比如,在教授苏轼的《前赤壁赋》时,笔者组织学生观看该文的电视散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电视中充满磁性的朗诵声音配上那风景秀丽的赤壁山水画面,学生看得有味,听得入神。播完后,全班鼓掌,认为电视中读得真好听。笔者要求学生学着读,大家十分感兴趣,纷纷憋足了劲跟读。一节课下来,这篇平时要求学生记忆时个个叫苦不迭的文赋,居然班上大半同学能很流利地背诵了下来。毫无疑问,取得这样积极的效果,学生的兴趣是一大关键,而这兴趣又直接来自于所播放的电视散文。
二、 运用影视突破教学的难点,化难为易
荀子《劝学》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影视便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极为可贵的外物凭借。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巧引影视丰富学生感知,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能突破教学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席方平》这篇课文,由于作品描写的社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古今社会风物人情习俗的不同,学生深感艰涩难懂,加上文章采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作品内容、人物形象等对仅有十多年阅历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特别是对文学修养不高的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让学生粗通文字之后,放映介绍明代社会的影视短片,将文言文的学习同影视资料结合,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 运用影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将影视引入课堂,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由于它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写作意境之中,所以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不会深入地观察生活,更无法准确地把握物象特征,表述的语言呆板、干巴、公式化、概念化,简单说,就是缺乏描写的本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声像并茂、立体化展现生活画面的特点,让学生观察相关影视镜头,启发学生思考该镜头的特点,诸如人物肖像、言行神态及环境等,之后进行如同绘画写生一样的摹写。比如,选播电视剧《天龙八部》中萧峰和解宋辽两方后插箭自尽的镜头,《三国演义》中周瑜玩蒋干于股掌之间的镜头和《游园惊梦》中“杜丽娘游春”的镜头等这些人物言行、心理和景物描写的活教材,让学生观赏、讨论、品评。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议论文的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语言空洞、素材单调、观点与材料相割裂,在议论中很难就论点旁征博引,更不能就事提炼、分析论点。充分利用影视节目可以有效促进这种状况的改变。
四、 运用影视促进,扩大文学名着的阅读、普及
文学名着作为经受了岁月洗练的黄金,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所能产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今天的大学生们面对繁重的学业、形形色色的娱乐,离文学名着是越来越远了。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影视的蓬勃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途径。大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的中外名着几乎都已搬上银(荧)幕,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哈姆雷特》……将这些影视作品引进课堂,既可以把课讲得情趣横溢,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着的欲望。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人本的召唤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是交互性的,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爱某部影视作品并进而化为阅读文学作品的期待,影视成了学生和名着之间的“媒介”。在欣赏影片过程中对于人物或情节的兴趣、疑问,都会成为学生阅读原着的直接动力,而这种阅读无疑比观赏影视更进一步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
广播电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包含了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以为,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应该以广义的“文化”眼光审视大学语文教学,以大文化视角研究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充满活力的教学创造,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而影视正是实现这种“高度融合”的和谐之境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利用得当,影视就将会成为激活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