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依托于教育体系是世界体育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高校与此相关的尝试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比较,有针对性的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力图为我国高校“体教结合”提供更多选择。
关键词:发达国家;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81-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举国体制”的不断变革,高校试办竞技体育运动将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一进程上还处在起步阶段,经验和相关措施并不完善。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我国高校“体教结合”之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1986年开始我国竞技体育尝试性的走上了与教育系统整合的“体教结合”发展之路。时至今日,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训练队已进行了二十几年的尝试,运动水平确有提高,但与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至于绝大部分不具备开展高水平训练队的高校,其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更是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徘徊。目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处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各校之间对训练队的投入及相关政策差异较大,且具有随意性,缺乏一个长远的、切实可行的统一法规来规范和要求高校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各高校由于受财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致使学校缺乏对运动训练队相关人员的合理奖惩机制,学生和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均未得到积极调动,高校“体教结合”之路任重道远。
1.1“学训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学生运动员具有双重身份,既要完成相应的文化课内容学习,又要进行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运动员文化基础又很薄弱,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被大量挤占,如不采取合理措施,势必造成文化课学习受到消极影响。
根据一项对全国26所具备高水平训练队高校的调查,70%的院校实行4~6年学制;50%的学校为高水平运动员制定专门的减少学分和降低主课难度的教学计划;30%的院校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但如果比赛取得名次,则奖励学分;仅有2所院校严格执行统一教学计划,没有特殊照顾。然而事实是,无论是延长学制、或是变相降低学业难度,或是一刀切的与普通在校生统一标准等,这些方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训矛盾”问题。一味降低学业要求和漠视“学训矛盾”不做任何调整,是矫枉过正的两个极端。
1.2办队模式有待完善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模式大致分为3种模式:(1)独立办队模式,此种模式下高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独立招收,独立培养。在实际操作中“练的好不如招的好”成为了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2)联合办队模式,此模式下高校与当地体委或体工队联合办队,学生学籍挂靠高校,代表学校比赛,但训练环节不在学校完成。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场地、设施、人员、管理等对方面的不足,但却与国家制定“体教结合”的初衷不相一致;“一条龙”模式,高校和中学、小学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完整的体育人才链条供应。清华模式是此种方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符合“体教结合”的设计思路,但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清华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影响力是推广此模式的症结所在;(3)校企联合模式,北大方正俱乐部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进行调配、整合,是这一模式的突出优势。
1.3教练员待遇亟待提高
高校自身的教练员普遍缺少高水平运动经历和执教经历问题突出;另外“亦教亦训”的双重身份也给教练员带来了巨大负担;任教期间教练员职称、待遇、奖励等激励措施不到位,与教练员实际面对的工作、压力形成较大反差;受资金限制,高校教练员缺少外出接受高水平培训、交流的机会,也是阻碍教练员业务提升的重要障碍。
1.4高校缺乏必要资金来源
资金投入不足是阻碍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又一严重问题。高校高水平训练队所需资金没有形成自己自足的良性循环模式,高校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同时由于部分高校主管领导对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没有足够的认识,还需学校投入大量经费,但其结果是学校即收不到经济效益也收不到足够的社会效益,造成了学校对训练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由于资金的匮乏使整个训练体系受到了相当的影响。
2发达国家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现状的有益启示
国外体育发达国家其竞技体育早已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作为教育链条末端的高等教育更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和实现运动员职业化梦想的重要途径。“基层从事运动的人越多,顶层的人才就越出色”在美国,一旦有体育天赋就会被中小学列入培养重点;在高中毕业后,大学还要对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发出邀请,让他们到大学中继续接受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各大学的体育特色,结合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大学毕业后,如果能持续保持高水平的运动状态,他们就可以继续聘请私人教练,成为职业运动员。牙买加一些田径选手如今屡屡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很多选手就曾在美国大学训练和比赛,美国高校利用优厚的奖学金等形式网罗了世界上大批具有潜质的优秀运动员,因为竞技体育是一种运动人口数量的较量,少数真正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是从大批的参与者中选拔出来的。正是因为美国高校具有庞大的竞技人才储备,才使美国体育运动水平几十年长盛不衰,应该说美国高校的卓越表现是功不可没的,其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完全代表、并支撑了本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2.1文化教育与课余训练相结合
文化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于高校中的学生运动员也是如此,国外高校把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运动员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运动员,一方面要全力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之中;另一方面他们也正处于知识学习的黄金年龄段,如果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脱节,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例如,学术水准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退役后难以就业等,因而发达国家的学校都把从事课余训练的学生文化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美国高校为解决学生运动员在训练时间与学习时间相冲突的问题上,有部分高校采用了为运动员学生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补课的方法,例如加拿大洛杉矶分校(UCLA)有4个全时工作人员,每年花费200多万美元,专门负责了解和处理与学生运动员学习有关的事情,提供咨询,安排课外辅导老师等等。同时美国NCAA为进一步督促学生运动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规定:(1)每学年至少要选24学分的课(每学期平均为12学分);(2)平均成绩不得低于210分(满分是410分),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学生运动员必须暂停训练和失去下个赛季的参赛资格,直到达到标准才能恢复。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的宗旨是促使体育运动竞赛成为整个教育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使学生运动员成为整个学生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竞赛达到多方面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目的。同样,在英国前体育大臣罗伯特,阿特金斯在《每日电讯报》撰文指出:“最高层次体育成功的基础扎根于我国的学校,中小学、大学对年轻人灌输积极的体育兴趣越多,我国将来体育成功的前景越大。”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与竞技运动训练已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文化学习的同时从事运动训练,并且文化学习并未因为运动训练而受到过多的影响。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从一定程度上说,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许多国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高度融合,在体育训练方面,学生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选择参加校内训练,也可以到校外参加俱乐部的训练。在德国,已有近200年历史的体育俱乐部是基层体育组织,是体育运动的具体承办者。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均设有青少年部,负责青少年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开展竞技体育运动。职业俱乐部除拥有职业队以外,还有大量的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后备人才。由于职业运动员是十分稀缺的人力资源,俱乐部在引进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有些俱乐部感到难以承受,所以非常重视自我培养。一旦培养出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不但可直接吸收到俱乐部职业队,还可以通过转会获得高额回报。正是由于这些举措才使诸如田径、足球等运动在欧洲形成了广泛地群众基础,相关比赛在欧洲是非常受欢迎的竞技项目,欧洲竞技体育水平也领先于世界。
2.3竞赛实行分级制度,吸引更多的成员参与
美国是世界体育头号强国,以田径为例,其普及程度十分高,这主要得益于全美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对田径运动开展的合理运作,它是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系统中的最具活力的部分。NCAA根据不同业务,把权力和职责分散给各个委员会。另外,NCAA依据各高校的规模,把美国高校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分会(由重点大学和研究性综合大学组成,其校际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直属NCAA)、二级分会(由四年制大学和学院组成,其校际体育竞赛由全国高等院校体育协会管理)、三级分会(由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组成,其校际体育竞赛由全美大专院校体育协会管理)。甲级会员参加最高水平的比赛,并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数量可观的体育奖学金,如今已成为事实上的职业运动;乙级和丙级会员高校开展传统的业余性学校竞技体育以此NCAA把各级各类高校的竞技体育有层次、有规律地纳入到它的管理范围之中。合理、严格、科学的竞赛分级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各个院校对竞赛的积极参与,并使更多的田径爱好者有机会从事田径运动,他们在不同级别的赛事中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在德国高校的田径运动员,同样不仅可以参加各种学校比赛还可以参加俱乐部比赛。俱乐部的比赛也是分级赛制,不同水平的俱乐部参与同一层次的比赛,分级赛制较为有效地动员了更多的参与者,增加了后备人才的总量,也使田径后备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比赛经历,为他们的成才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2.4教练员水平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纵观世界体育发达的国家,无不重视教练员的培训和交流。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均有自己的统一培训教材及等级标准,每年都举办教练员研讨会、国内外的论文报告会,使教练员有机会获得新的信息、知识,不断提高教练员们的水平,从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教练员。有经济实力的高校可以聘请高层次的教练员,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阅历,请他们直接参与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使运动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另外,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教练员的任命都是采取聘任的方式,如果不能在聘期内取得相应的业绩,教练员就有可能被校方解聘。因此,教练员的工作压力较大,这就迫使他们加强自身的进修与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虽然美国的高校教练员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但在NCAA的甲组和乙组的高校运动队中90%以上都是专职教练。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练员有足够的经历与时间来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教练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5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商业运作提供资金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之所以能够健康蓬勃地开展,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而这些资金完全是依靠高校竞技体育本身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形成了良性循环相互依存的机制。
由表1可见,美国高校的体育产业化程度之高和市场运作效率之大令人惊叹,其自身所产生的巨额财富不仅确保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如沃尔特,拜尔斯所说(Walter Byers,曾任NCAA的执行总裁):NCAA是一个由没有获利能力的各院校联合获取最高的资金回报的卡特尔(Cartel是指运作大学体育项目的大学成员)。
3建议
(1)加强大学生体协的实际作用,部分借鉴美国NCAA的管理模式,使其真正成为指导、监督高校体育训练开展的协会组织。参照NCAA模式,对高校组别进一步细分,鼓励相同规模或学术水准相当的高校间进行广泛的体育联盟,大学生体协对校际间的竞赛进行认定和审核,并制定规则和指导原则,使校际比赛融入到高校的日常活动之中。
(2)开发高校竞技体育市场资源,调动高校内部学生对校际间比赛的兴趣与关注,培养市场环境,使其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高校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逐渐成为自给自足的良性发展模式。
(3)高校试办高水平训练队的模式相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说形式过于单一,无法调动整个教育体系的积极性。应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调动全体高校参与到适合自身水平和能力的体育训练和比赛之中,从而使其影响最大化。
(4)高校领导对“体教结合”工作深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障竞技体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所应占有的地位。
(5)充分重视“学训矛盾”切实保障运动员的权利及利益,保证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具有同等接受教育和参与其他活动的权利,教育体系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术水准达到或接近本专业普通在校学生的水平。
(6)对高校教练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逐渐开辟一条灵活、客观、高效的教练员评聘体系,提高教练员的流动性和自身待遇,吸引更多的专门人才投入到高校竞技体育之中。
在构建高校“体教结合”的相关庞大体系中,我们仍然热衷于政令的制定,而对法制建设几乎空白,这种反差与时代发展的潮流极不协调。应尝试召集教育界人士、体育界人士、经济界学者、法学界专家等相人员共同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校竞技体育管理的法律建设,从而使管理落到实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王珍凯,刘海元,刘平江,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126-132.
[3]毕红星,付革,比较与反思:深度剖析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队[J],山东体育科技,2005(6):89-91.
[4]高娅,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始发期的状况分析——兼与美国高校竞技体育比较[J],福建体育科技,1998(10):33-37.
[5]阎守扶,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7(4):104-107.
[6]高林洲,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课余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报,1999(1):83-85.
编辑:郭霞
关键词:发达国家;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81-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举国体制”的不断变革,高校试办竞技体育运动将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一进程上还处在起步阶段,经验和相关措施并不完善。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我国高校“体教结合”之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1986年开始我国竞技体育尝试性的走上了与教育系统整合的“体教结合”发展之路。时至今日,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训练队已进行了二十几年的尝试,运动水平确有提高,但与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至于绝大部分不具备开展高水平训练队的高校,其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更是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徘徊。目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处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各校之间对训练队的投入及相关政策差异较大,且具有随意性,缺乏一个长远的、切实可行的统一法规来规范和要求高校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各高校由于受财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致使学校缺乏对运动训练队相关人员的合理奖惩机制,学生和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均未得到积极调动,高校“体教结合”之路任重道远。
1.1“学训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学生运动员具有双重身份,既要完成相应的文化课内容学习,又要进行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运动员文化基础又很薄弱,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被大量挤占,如不采取合理措施,势必造成文化课学习受到消极影响。
根据一项对全国26所具备高水平训练队高校的调查,70%的院校实行4~6年学制;50%的学校为高水平运动员制定专门的减少学分和降低主课难度的教学计划;30%的院校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但如果比赛取得名次,则奖励学分;仅有2所院校严格执行统一教学计划,没有特殊照顾。然而事实是,无论是延长学制、或是变相降低学业难度,或是一刀切的与普通在校生统一标准等,这些方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训矛盾”问题。一味降低学业要求和漠视“学训矛盾”不做任何调整,是矫枉过正的两个极端。
1.2办队模式有待完善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模式大致分为3种模式:(1)独立办队模式,此种模式下高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独立招收,独立培养。在实际操作中“练的好不如招的好”成为了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2)联合办队模式,此模式下高校与当地体委或体工队联合办队,学生学籍挂靠高校,代表学校比赛,但训练环节不在学校完成。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场地、设施、人员、管理等对方面的不足,但却与国家制定“体教结合”的初衷不相一致;“一条龙”模式,高校和中学、小学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完整的体育人才链条供应。清华模式是此种方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符合“体教结合”的设计思路,但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清华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影响力是推广此模式的症结所在;(3)校企联合模式,北大方正俱乐部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进行调配、整合,是这一模式的突出优势。
1.3教练员待遇亟待提高
高校自身的教练员普遍缺少高水平运动经历和执教经历问题突出;另外“亦教亦训”的双重身份也给教练员带来了巨大负担;任教期间教练员职称、待遇、奖励等激励措施不到位,与教练员实际面对的工作、压力形成较大反差;受资金限制,高校教练员缺少外出接受高水平培训、交流的机会,也是阻碍教练员业务提升的重要障碍。
1.4高校缺乏必要资金来源
资金投入不足是阻碍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又一严重问题。高校高水平训练队所需资金没有形成自己自足的良性循环模式,高校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同时由于部分高校主管领导对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没有足够的认识,还需学校投入大量经费,但其结果是学校即收不到经济效益也收不到足够的社会效益,造成了学校对训练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由于资金的匮乏使整个训练体系受到了相当的影响。
2发达国家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现状的有益启示
国外体育发达国家其竞技体育早已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作为教育链条末端的高等教育更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和实现运动员职业化梦想的重要途径。“基层从事运动的人越多,顶层的人才就越出色”在美国,一旦有体育天赋就会被中小学列入培养重点;在高中毕业后,大学还要对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发出邀请,让他们到大学中继续接受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各大学的体育特色,结合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大学毕业后,如果能持续保持高水平的运动状态,他们就可以继续聘请私人教练,成为职业运动员。牙买加一些田径选手如今屡屡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很多选手就曾在美国大学训练和比赛,美国高校利用优厚的奖学金等形式网罗了世界上大批具有潜质的优秀运动员,因为竞技体育是一种运动人口数量的较量,少数真正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是从大批的参与者中选拔出来的。正是因为美国高校具有庞大的竞技人才储备,才使美国体育运动水平几十年长盛不衰,应该说美国高校的卓越表现是功不可没的,其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完全代表、并支撑了本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2.1文化教育与课余训练相结合
文化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于高校中的学生运动员也是如此,国外高校把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运动员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运动员,一方面要全力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之中;另一方面他们也正处于知识学习的黄金年龄段,如果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脱节,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例如,学术水准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退役后难以就业等,因而发达国家的学校都把从事课余训练的学生文化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美国高校为解决学生运动员在训练时间与学习时间相冲突的问题上,有部分高校采用了为运动员学生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补课的方法,例如加拿大洛杉矶分校(UCLA)有4个全时工作人员,每年花费200多万美元,专门负责了解和处理与学生运动员学习有关的事情,提供咨询,安排课外辅导老师等等。同时美国NCAA为进一步督促学生运动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规定:(1)每学年至少要选24学分的课(每学期平均为12学分);(2)平均成绩不得低于210分(满分是410分),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学生运动员必须暂停训练和失去下个赛季的参赛资格,直到达到标准才能恢复。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的宗旨是促使体育运动竞赛成为整个教育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使学生运动员成为整个学生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竞赛达到多方面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目的。同样,在英国前体育大臣罗伯特,阿特金斯在《每日电讯报》撰文指出:“最高层次体育成功的基础扎根于我国的学校,中小学、大学对年轻人灌输积极的体育兴趣越多,我国将来体育成功的前景越大。”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与竞技运动训练已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文化学习的同时从事运动训练,并且文化学习并未因为运动训练而受到过多的影响。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互交叉、互为补充
从一定程度上说,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许多国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高度融合,在体育训练方面,学生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选择参加校内训练,也可以到校外参加俱乐部的训练。在德国,已有近200年历史的体育俱乐部是基层体育组织,是体育运动的具体承办者。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均设有青少年部,负责青少年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开展竞技体育运动。职业俱乐部除拥有职业队以外,还有大量的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后备人才。由于职业运动员是十分稀缺的人力资源,俱乐部在引进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有些俱乐部感到难以承受,所以非常重视自我培养。一旦培养出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不但可直接吸收到俱乐部职业队,还可以通过转会获得高额回报。正是由于这些举措才使诸如田径、足球等运动在欧洲形成了广泛地群众基础,相关比赛在欧洲是非常受欢迎的竞技项目,欧洲竞技体育水平也领先于世界。
2.3竞赛实行分级制度,吸引更多的成员参与
美国是世界体育头号强国,以田径为例,其普及程度十分高,这主要得益于全美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对田径运动开展的合理运作,它是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系统中的最具活力的部分。NCAA根据不同业务,把权力和职责分散给各个委员会。另外,NCAA依据各高校的规模,把美国高校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分会(由重点大学和研究性综合大学组成,其校际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直属NCAA)、二级分会(由四年制大学和学院组成,其校际体育竞赛由全国高等院校体育协会管理)、三级分会(由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组成,其校际体育竞赛由全美大专院校体育协会管理)。甲级会员参加最高水平的比赛,并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数量可观的体育奖学金,如今已成为事实上的职业运动;乙级和丙级会员高校开展传统的业余性学校竞技体育以此NCAA把各级各类高校的竞技体育有层次、有规律地纳入到它的管理范围之中。合理、严格、科学的竞赛分级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各个院校对竞赛的积极参与,并使更多的田径爱好者有机会从事田径运动,他们在不同级别的赛事中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在德国高校的田径运动员,同样不仅可以参加各种学校比赛还可以参加俱乐部比赛。俱乐部的比赛也是分级赛制,不同水平的俱乐部参与同一层次的比赛,分级赛制较为有效地动员了更多的参与者,增加了后备人才的总量,也使田径后备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比赛经历,为他们的成才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2.4教练员水平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纵观世界体育发达的国家,无不重视教练员的培训和交流。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均有自己的统一培训教材及等级标准,每年都举办教练员研讨会、国内外的论文报告会,使教练员有机会获得新的信息、知识,不断提高教练员们的水平,从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教练员。有经济实力的高校可以聘请高层次的教练员,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阅历,请他们直接参与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使运动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另外,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教练员的任命都是采取聘任的方式,如果不能在聘期内取得相应的业绩,教练员就有可能被校方解聘。因此,教练员的工作压力较大,这就迫使他们加强自身的进修与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虽然美国的高校教练员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但在NCAA的甲组和乙组的高校运动队中90%以上都是专职教练。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练员有足够的经历与时间来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教练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5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商业运作提供资金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之所以能够健康蓬勃地开展,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而这些资金完全是依靠高校竞技体育本身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形成了良性循环相互依存的机制。
由表1可见,美国高校的体育产业化程度之高和市场运作效率之大令人惊叹,其自身所产生的巨额财富不仅确保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如沃尔特,拜尔斯所说(Walter Byers,曾任NCAA的执行总裁):NCAA是一个由没有获利能力的各院校联合获取最高的资金回报的卡特尔(Cartel是指运作大学体育项目的大学成员)。
3建议
(1)加强大学生体协的实际作用,部分借鉴美国NCAA的管理模式,使其真正成为指导、监督高校体育训练开展的协会组织。参照NCAA模式,对高校组别进一步细分,鼓励相同规模或学术水准相当的高校间进行广泛的体育联盟,大学生体协对校际间的竞赛进行认定和审核,并制定规则和指导原则,使校际比赛融入到高校的日常活动之中。
(2)开发高校竞技体育市场资源,调动高校内部学生对校际间比赛的兴趣与关注,培养市场环境,使其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高校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逐渐成为自给自足的良性发展模式。
(3)高校试办高水平训练队的模式相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说形式过于单一,无法调动整个教育体系的积极性。应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调动全体高校参与到适合自身水平和能力的体育训练和比赛之中,从而使其影响最大化。
(4)高校领导对“体教结合”工作深远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障竞技体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所应占有的地位。
(5)充分重视“学训矛盾”切实保障运动员的权利及利益,保证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具有同等接受教育和参与其他活动的权利,教育体系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术水准达到或接近本专业普通在校学生的水平。
(6)对高校教练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逐渐开辟一条灵活、客观、高效的教练员评聘体系,提高教练员的流动性和自身待遇,吸引更多的专门人才投入到高校竞技体育之中。
在构建高校“体教结合”的相关庞大体系中,我们仍然热衷于政令的制定,而对法制建设几乎空白,这种反差与时代发展的潮流极不协调。应尝试召集教育界人士、体育界人士、经济界学者、法学界专家等相人员共同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校竞技体育管理的法律建设,从而使管理落到实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王珍凯,刘海元,刘平江,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126-132.
[3]毕红星,付革,比较与反思:深度剖析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队[J],山东体育科技,2005(6):89-91.
[4]高娅,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始发期的状况分析——兼与美国高校竞技体育比较[J],福建体育科技,1998(10):33-37.
[5]阎守扶,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7(4):104-107.
[6]高林洲,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课余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报,1999(1):83-85.
编辑: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