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刑人员收押监管是融入新群体的过程,群体间的相识、交流、对监管环境的熟悉等致使服刑人员逐步建立起潜在秩序的认知。影响认知的潜在力量就是个体的主观意识、言语、行为、生活方式等,即亚文化现象。监管场所不能回避亚文化现象,认知服刑群体亚文化的监管环境再形成过程和影响层面,有利于监管人员展开教育工作,发挥亚文化的修正价值。
【关键词】亚文化;主观意识;群体;服刑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的一类概念,在社会流动性增强的情形下,亚文化对人、对社会的影响性更加凸显,且蕴含在人的行为、主观意识或某类现象当中,呈现多元化变化。它随着群体的变化而变化。不管变化状态怎样,伴随主流文化传播或形成独立体系的过程,既可以发挥正向性效应,也可产生负向性效应。
人作为亚文化的表现客体,其形式和内容都是围绕人的主观意识而形成。在监管场所,服刑群体在监管制度作用下被动进行群体选择,他们接受监管文化、监区文化等主流文化的同时,附着于个性、主观意识、行为等亚文化元素在监管场所适应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单个群体中个体进行潜意识的元素选择,从而形成群体间的亚文化,这是他们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也是在监管场所进行角色调适时亚文化元素相互选择、习得和影响的过程。一旦形成稳定的亚文化,它将逐步巩固服刑人员在角色调适过程中形成的言语行为习惯、主观意识,进而影响到人的表现。因此研究监管场所服刑群体亚文化形成过程、影响面,分析在服刑群体教育方面亚文化价值和可利用性有现实的意义。一、服刑群体亚文化形成过程
服刑群体的亚文化是服刑人员在社会中亚文化延续和重新融合的产物。服刑群体构成的同时就存在亚文化的形成,它是一个从初步感知,到个性心理行为变化,有量变引起质变的痕迹,以一种渐进的程序得到稳定,反映出个体变化。
服刑人员在进入监狱之前,他所生活的环境、经历等形成了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长期的积淀,形成自有的观念体系,这就是个人所持的亚文化。在进入监管场所后,服刑人员被动性接受一个情境,他们在与监管人员、其他服刑人员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沟通、行为表露,多个个体之间逐步会建立一种相对信任关系。两两之间的所持亚文化观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能在服刑人员个体心理上产生震荡。共同的认知能不断增强服刑人员的信任感从而建立起群体关系;不同的亚文化认知则悄然地影响服刑人员的心理调适期。在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某一种观点时,其他个体会在自身曾经的经历和周围的环境去寻找相对应的映射点,达到一种潜意识辨别观点真伪妥否的目的。这些映射点可能是现实中个人的感受,也可能是通过某类信息渠道获取,认同程度直接决定雏形亚文化观点是趋于分裂、还是将趋于稳定、也决定了群体的稳定程度。在认同的同时,不同的亚文化观点也通过内化作用进一步扩大和稳定亚文化观点,体现出一种群体亚文化形成和影响的互逆过程。如图1所示:
二、共同亚文化服刑群体形成方式及类型
服刑群体的形成体现在个体之间的趋同性组合,直观的表达就是多个人经常活动在一起,存在稳定的交往关系、帮扶关系。群体产生过程必然是群体亚文化的形成过程,主要呈现出两种方式结合。
其一,条件互补式结合。群体中成员在物质条件方面、知识技能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有明显的差别。群体中某个或某些成员有特定的优势,能够吸引其他人员和形成个体之间的存在性需要。这种类型产生的群体,外在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属于外发型模式,在形成之初往往目的性较强。
其二,同一趋向性结合。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处事方式、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类似性,易于产生沟通交集,共同的话题、观念驱动了日常交往频率,渐进地形成稳定交往群体,即以一种内发型模式,在个体亚文化同一的力量下进行趋合。
处于同一监管场所的服刑群体的数量只能依服刑人员的行为表现进行划定,各群体的成员数量也是多少不一,群体的形成方式不是按单一的方式结合,而是成员间以不同的角色和方式组合。服刑群体中成员数越少,结合方式越趋向单一;成员数越多,结合方式越趋于复杂。不管按何种方式结合,稳定下来的群体可作四种类型划分:
技能型。这种类型组合群体偏重技能需求,成员中有技能优势人员、也有学习型人员。
趣向型。往往在服刑人员适应监狱生活的过程中,服刑人员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兴趣、爱好或专长,通过以相关的活动赢得他人的关注或通过谈论相关话题等成为介质,吸引更多有相同共同点的服刑人员从而组建群体。
经历型。基于个体初步相识和深入交往的需要,在接触频率较高的相对空间里,横向的信息渠道和信息量较大部分是共同的,难以产生延续型话题来保障彼此间的沟通。因此,纵向去了解彼此的经历,既应合了沟通的需要,又有一种信任的情份容纳其中。这是主观恶性最易交叉感染的亚文化群体类型。
气质型。以性格、偏好、处事方式等为共同点产生聚集力。表现出明显的站队、帮腔,常习惯地依仗自己的某方面优势来获得心理满足。
归纳四种类型的亚文化服刑群体,只是根据各群体表现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概括,在以一种表象为主的同时,同样存在其他方面的表象。且群体的形成时间越长,各类型表象的交叉现象越重。技能型、趣向型、经历型、气质型四类亚文化服刑群体,形成后的稳定程度则是由浅入深式,越趋向气质型则群体越稳定和牢固。三、群体亚文化影响程度分析
服刑人员中形成亚文化服刑群体,亚文化是一种交流沟通的方式、工具;也是服刑人员主观意识的接受过程,并最终通过服刑群体成员的言语行为等的再表达,即亚文化逆向影响服刑人员的过程。它涉及主观意识影响,个人行为或遵守监规纪律方面的表现。它分为正向作用力和负向作用力。
正向作用力——引导主观意识逐步接近于主流文化。常规思维判断、多角度思维能力增强,接受监管警察正面教育,个人技能增长,不良习惯改善,和同犯相处融洽度增强。 负向作用力。其一,延续个体的主观恶性,在“不同点”的作用下形成个体之间的主观恶性交叉感染:处事方式和手段极端化、激进化、多样化;犯罪心得、技巧等相互习得等。其二,监管秩序阻力形成:个人的矛盾可能引发群体冲突;改造的对抗力量形成;个别教育(或重点教育)过程中,群体他犯言语行为影响被教育个体,导致警察教育效果的折损;群体力量的存在引起罪犯个体不良行为的反复多变,不可预测。四、群体中亚文化现象的可利用性分析
整个服刑人员被监管中,群体亚文化现象的再形成,经历个体“共同点”的融合和“不同点”的影响,服刑人员经由潜在力量形成组合群体,个体在监管环境中发生了正向或负向的改变,在言语、行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其可利用性在于亚文化形成过程、及作用程度等修正价值发挥。监管改造服刑人员过程的各类情境能产生亚文化影响因素,学会利用亚文化影响而实施教育改造;或者借用亚文化特点,研判犯情、个别教育对策制定。我们可从三个方向进行相关性探索:(一)良性亚文化的积极作用
良性亚文化能产生一种正向型作用力,小群体的良性改造氛围是服刑人员个体自愿接受的方式。监管服刑人员时,在服刑群体亚文化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个体的良性行为、言语、思维、习惯等,需要伺机放大,较多次的“心理暗示效应”能积极影响服刑人员个体心理、影响群体主观意识的变化趁势、表明监管者秉持的理念和思维。服刑人员的适应性调适,是在强势监管的情境中,遵纪守规的思维惯性下,容易发生良性放大效应的共鸣,这一过程既是良性亚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二)群体共同点的犯情研判
常规的犯情研判是以监管环境罪犯整体和个体表现为依据,再进行扩展型犯情收集及分析。隐性的亚文化服刑群体不同于监管要求划定而形成的群体结构,是一类容易使人忽视的群体划分方式,此类群体现象不被重视,亚文化现象更加让人忽视。监管人员从服刑人员个体活动圈子掌握入手,进行亚文化现象的分析研究,监管者能有效地提供研判监管秩序稳定趋势的依据。
当然利用群体共同点的前提是需要监管警察有足够的识别力,来进行群体活动圈的划定(即群体的分类),识别力越强,群体分类越精准,就越有利于监管者的分析研究。(三)教育干预
它分两类情形:其一,主流文化相似教育。亚文化是一种能与主流文化进行对话的表现形式,在亚文化形成过程进行一定的教育干预,尤其是在映射期进行分裂干预,能有效地防止非良性亚文化的形成。其二,同向思维研判心理变化。依群体亚文化现象归纳出对应特点,结合群体的共同点和个性特征,总结出服刑人员的个体思维方式和主观理念,运用同向思维研判情势,有利于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个别教育对策。通过具体的个别教育手段来达到教育干预的目的。
【关键词】亚文化;主观意识;群体;服刑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的一类概念,在社会流动性增强的情形下,亚文化对人、对社会的影响性更加凸显,且蕴含在人的行为、主观意识或某类现象当中,呈现多元化变化。它随着群体的变化而变化。不管变化状态怎样,伴随主流文化传播或形成独立体系的过程,既可以发挥正向性效应,也可产生负向性效应。
人作为亚文化的表现客体,其形式和内容都是围绕人的主观意识而形成。在监管场所,服刑群体在监管制度作用下被动进行群体选择,他们接受监管文化、监区文化等主流文化的同时,附着于个性、主观意识、行为等亚文化元素在监管场所适应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单个群体中个体进行潜意识的元素选择,从而形成群体间的亚文化,这是他们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也是在监管场所进行角色调适时亚文化元素相互选择、习得和影响的过程。一旦形成稳定的亚文化,它将逐步巩固服刑人员在角色调适过程中形成的言语行为习惯、主观意识,进而影响到人的表现。因此研究监管场所服刑群体亚文化形成过程、影响面,分析在服刑群体教育方面亚文化价值和可利用性有现实的意义。一、服刑群体亚文化形成过程
服刑群体的亚文化是服刑人员在社会中亚文化延续和重新融合的产物。服刑群体构成的同时就存在亚文化的形成,它是一个从初步感知,到个性心理行为变化,有量变引起质变的痕迹,以一种渐进的程序得到稳定,反映出个体变化。
服刑人员在进入监狱之前,他所生活的环境、经历等形成了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长期的积淀,形成自有的观念体系,这就是个人所持的亚文化。在进入监管场所后,服刑人员被动性接受一个情境,他们在与监管人员、其他服刑人员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沟通、行为表露,多个个体之间逐步会建立一种相对信任关系。两两之间的所持亚文化观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能在服刑人员个体心理上产生震荡。共同的认知能不断增强服刑人员的信任感从而建立起群体关系;不同的亚文化认知则悄然地影响服刑人员的心理调适期。在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某一种观点时,其他个体会在自身曾经的经历和周围的环境去寻找相对应的映射点,达到一种潜意识辨别观点真伪妥否的目的。这些映射点可能是现实中个人的感受,也可能是通过某类信息渠道获取,认同程度直接决定雏形亚文化观点是趋于分裂、还是将趋于稳定、也决定了群体的稳定程度。在认同的同时,不同的亚文化观点也通过内化作用进一步扩大和稳定亚文化观点,体现出一种群体亚文化形成和影响的互逆过程。如图1所示:
二、共同亚文化服刑群体形成方式及类型
服刑群体的形成体现在个体之间的趋同性组合,直观的表达就是多个人经常活动在一起,存在稳定的交往关系、帮扶关系。群体产生过程必然是群体亚文化的形成过程,主要呈现出两种方式结合。
其一,条件互补式结合。群体中成员在物质条件方面、知识技能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有明显的差别。群体中某个或某些成员有特定的优势,能够吸引其他人员和形成个体之间的存在性需要。这种类型产生的群体,外在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属于外发型模式,在形成之初往往目的性较强。
其二,同一趋向性结合。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处事方式、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类似性,易于产生沟通交集,共同的话题、观念驱动了日常交往频率,渐进地形成稳定交往群体,即以一种内发型模式,在个体亚文化同一的力量下进行趋合。
处于同一监管场所的服刑群体的数量只能依服刑人员的行为表现进行划定,各群体的成员数量也是多少不一,群体的形成方式不是按单一的方式结合,而是成员间以不同的角色和方式组合。服刑群体中成员数越少,结合方式越趋向单一;成员数越多,结合方式越趋于复杂。不管按何种方式结合,稳定下来的群体可作四种类型划分:
技能型。这种类型组合群体偏重技能需求,成员中有技能优势人员、也有学习型人员。
趣向型。往往在服刑人员适应监狱生活的过程中,服刑人员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兴趣、爱好或专长,通过以相关的活动赢得他人的关注或通过谈论相关话题等成为介质,吸引更多有相同共同点的服刑人员从而组建群体。
经历型。基于个体初步相识和深入交往的需要,在接触频率较高的相对空间里,横向的信息渠道和信息量较大部分是共同的,难以产生延续型话题来保障彼此间的沟通。因此,纵向去了解彼此的经历,既应合了沟通的需要,又有一种信任的情份容纳其中。这是主观恶性最易交叉感染的亚文化群体类型。
气质型。以性格、偏好、处事方式等为共同点产生聚集力。表现出明显的站队、帮腔,常习惯地依仗自己的某方面优势来获得心理满足。
归纳四种类型的亚文化服刑群体,只是根据各群体表现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概括,在以一种表象为主的同时,同样存在其他方面的表象。且群体的形成时间越长,各类型表象的交叉现象越重。技能型、趣向型、经历型、气质型四类亚文化服刑群体,形成后的稳定程度则是由浅入深式,越趋向气质型则群体越稳定和牢固。三、群体亚文化影响程度分析
服刑人员中形成亚文化服刑群体,亚文化是一种交流沟通的方式、工具;也是服刑人员主观意识的接受过程,并最终通过服刑群体成员的言语行为等的再表达,即亚文化逆向影响服刑人员的过程。它涉及主观意识影响,个人行为或遵守监规纪律方面的表现。它分为正向作用力和负向作用力。
正向作用力——引导主观意识逐步接近于主流文化。常规思维判断、多角度思维能力增强,接受监管警察正面教育,个人技能增长,不良习惯改善,和同犯相处融洽度增强。 负向作用力。其一,延续个体的主观恶性,在“不同点”的作用下形成个体之间的主观恶性交叉感染:处事方式和手段极端化、激进化、多样化;犯罪心得、技巧等相互习得等。其二,监管秩序阻力形成:个人的矛盾可能引发群体冲突;改造的对抗力量形成;个别教育(或重点教育)过程中,群体他犯言语行为影响被教育个体,导致警察教育效果的折损;群体力量的存在引起罪犯个体不良行为的反复多变,不可预测。四、群体中亚文化现象的可利用性分析
整个服刑人员被监管中,群体亚文化现象的再形成,经历个体“共同点”的融合和“不同点”的影响,服刑人员经由潜在力量形成组合群体,个体在监管环境中发生了正向或负向的改变,在言语、行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其可利用性在于亚文化形成过程、及作用程度等修正价值发挥。监管改造服刑人员过程的各类情境能产生亚文化影响因素,学会利用亚文化影响而实施教育改造;或者借用亚文化特点,研判犯情、个别教育对策制定。我们可从三个方向进行相关性探索:(一)良性亚文化的积极作用
良性亚文化能产生一种正向型作用力,小群体的良性改造氛围是服刑人员个体自愿接受的方式。监管服刑人员时,在服刑群体亚文化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个体的良性行为、言语、思维、习惯等,需要伺机放大,较多次的“心理暗示效应”能积极影响服刑人员个体心理、影响群体主观意识的变化趁势、表明监管者秉持的理念和思维。服刑人员的适应性调适,是在强势监管的情境中,遵纪守规的思维惯性下,容易发生良性放大效应的共鸣,这一过程既是良性亚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二)群体共同点的犯情研判
常规的犯情研判是以监管环境罪犯整体和个体表现为依据,再进行扩展型犯情收集及分析。隐性的亚文化服刑群体不同于监管要求划定而形成的群体结构,是一类容易使人忽视的群体划分方式,此类群体现象不被重视,亚文化现象更加让人忽视。监管人员从服刑人员个体活动圈子掌握入手,进行亚文化现象的分析研究,监管者能有效地提供研判监管秩序稳定趋势的依据。
当然利用群体共同点的前提是需要监管警察有足够的识别力,来进行群体活动圈的划定(即群体的分类),识别力越强,群体分类越精准,就越有利于监管者的分析研究。(三)教育干预
它分两类情形:其一,主流文化相似教育。亚文化是一种能与主流文化进行对话的表现形式,在亚文化形成过程进行一定的教育干预,尤其是在映射期进行分裂干预,能有效地防止非良性亚文化的形成。其二,同向思维研判心理变化。依群体亚文化现象归纳出对应特点,结合群体的共同点和个性特征,总结出服刑人员的个体思维方式和主观理念,运用同向思维研判情势,有利于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个别教育对策。通过具体的个别教育手段来达到教育干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