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涉及的面也很广。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下面我从学生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发展的角度和学生解题的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先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一道应用题能否顺利解答出来,决定于学生对应用题的内容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住。因此,必须让学生把应用题读通、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领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慢慢读几遍,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对于题中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教师应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尽量能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对于易混淆的词语,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降低了”“比……多……”“……比……少”等,教师除了解释词语的含义外,还尽可能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
(二)教师要善于用浅显的语言来描述应用题的事理关系
只有让学生理解了应用题的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我看到一个案例,一个数学老师在练习中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阳光养殖场养鹅360只,养的鹅比鸭少20只。阳光养殖场养鸭多少只?”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会算的。老师没有办法,只好说,这样的题我们还没有学过,不用算了。实际上这道题只要教学生弄明白:养的鹅比鸭少20只,也就是说养的鸭比鹅多20只,这就变成已经学过的题型了,学生也就会算了。这就足以说明,即使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教学生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单靠记住题型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三)关于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
首先,最关紧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即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其次,才是确定解题的基本途径(即算法)的问题。
拿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说吧,既然是两步计算,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来确定。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二年级一班有男学生20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5人。全班有学生多少人?”学生如果不注意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就急着看“有男学生20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5人”,就很容易把20同5相加,错误地认为全班有学生25人。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这道题正确解答呢?关键就在于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即要让学生理解这道题是要求“全班有学生多少人?”那么,先得求出“女学生有多少人。”这就对这道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了,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上述的错误了。
对于两步以上的应用题,情况更为复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引导学生弄清应用题的事理,有时并不全是数学方面的问题
比如,有的事物或情况学生不熟悉,有的文字叙述学生看不懂等。这就需要有的放矢,用各种办法使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如有这样一道题:“高度每升高1公里,气温大约降低6度。如果地面的气温是26度,那么高出地面3公里的地方,氣温大约是多少度?”这道题的事理,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生疏的。有一个老师,为了教好这道题,在教学以前,特意借了一个温度计,挂在教室里,每天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学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有了感性认识,再教学这道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明白了,计算也就不难了。
二、应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精确度,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对比、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对比、联系方法如下。
(一)对比、联系生活实际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惧心里及情绪。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解应用题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呢?举个例子:“某专业户要种一块300平方米的果树,行距2米、棵距1米,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要解答这题,可首先补充另一题:“在一块300平方米的操场上站队做操,每两排纵队之间相距2米,前后两人之间相距1米,按这样站队,站满这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因两题思路相通,解法相同,先解贴近学生生活的补充题,再解原题,迁移自然,默化易成。
(二)对比、联系题型
不论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比如“6个苹果吃了2个,还有几个?”除用这种“应用题”的形式描述外,还可以用最简单的算式“6-2=?”来描述,也可以用一句话“6减2的差是多少?”或用一幅线段图来描述。根据这种知识内在的联系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应加强题型思路剖析
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关键。怎样训练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师应该多尝试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是否畅通;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
第三,节约时间。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应用题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最相通的是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的训练。
下面我从学生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发展的角度和学生解题的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先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一道应用题能否顺利解答出来,决定于学生对应用题的内容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住。因此,必须让学生把应用题读通、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领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慢慢读几遍,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对于题中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教师应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尽量能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对于易混淆的词语,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降低了”“比……多……”“……比……少”等,教师除了解释词语的含义外,还尽可能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
(二)教师要善于用浅显的语言来描述应用题的事理关系
只有让学生理解了应用题的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我看到一个案例,一个数学老师在练习中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阳光养殖场养鹅360只,养的鹅比鸭少20只。阳光养殖场养鸭多少只?”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会算的。老师没有办法,只好说,这样的题我们还没有学过,不用算了。实际上这道题只要教学生弄明白:养的鹅比鸭少20只,也就是说养的鸭比鹅多20只,这就变成已经学过的题型了,学生也就会算了。这就足以说明,即使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教学生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单靠记住题型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三)关于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
首先,最关紧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即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其次,才是确定解题的基本途径(即算法)的问题。
拿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说吧,既然是两步计算,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来确定。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二年级一班有男学生20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5人。全班有学生多少人?”学生如果不注意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就急着看“有男学生20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5人”,就很容易把20同5相加,错误地认为全班有学生25人。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这道题正确解答呢?关键就在于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即要让学生理解这道题是要求“全班有学生多少人?”那么,先得求出“女学生有多少人。”这就对这道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了,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上述的错误了。
对于两步以上的应用题,情况更为复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引导学生弄清应用题的事理,有时并不全是数学方面的问题
比如,有的事物或情况学生不熟悉,有的文字叙述学生看不懂等。这就需要有的放矢,用各种办法使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如有这样一道题:“高度每升高1公里,气温大约降低6度。如果地面的气温是26度,那么高出地面3公里的地方,氣温大约是多少度?”这道题的事理,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生疏的。有一个老师,为了教好这道题,在教学以前,特意借了一个温度计,挂在教室里,每天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学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有了感性认识,再教学这道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明白了,计算也就不难了。
二、应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精确度,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对比、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对比、联系方法如下。
(一)对比、联系生活实际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惧心里及情绪。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解应用题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呢?举个例子:“某专业户要种一块300平方米的果树,行距2米、棵距1米,种完这块地要多少棵树苗?”要解答这题,可首先补充另一题:“在一块300平方米的操场上站队做操,每两排纵队之间相距2米,前后两人之间相距1米,按这样站队,站满这个操场一共要多少人?”因两题思路相通,解法相同,先解贴近学生生活的补充题,再解原题,迁移自然,默化易成。
(二)对比、联系题型
不论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题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概念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和图式题等几大类。比如“6个苹果吃了2个,还有几个?”除用这种“应用题”的形式描述外,还可以用最简单的算式“6-2=?”来描述,也可以用一句话“6减2的差是多少?”或用一幅线段图来描述。根据这种知识内在的联系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应加强题型思路剖析
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关键。怎样训练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师应该多尝试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是否畅通;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
第三,节约时间。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应用题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最相通的是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