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我跟我的研究生讨论手机广播发展模式时产生了分歧。这位学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她坚称央广采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是最佳的手机广播运营模式,她认为这种基于“三网融合”基础上的运营模式代表着手机广播发展的方向。我戏称她是“屁股决定脑袋”。
我在散步的时候,时常往手机里插入耳机来收听广播节目。我认为这种内置FM广播调谐器的手机广播十分便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运营模式。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假如有十分之一的用户即7000万人采用这种方式收听广播,那也相当可观。
对于把移动多媒体广播作为手机广播发展的主攻方向,我不敢苟同。这种把视音频捆绑在手机终端中的运营模式,我称之为“傍大款”,这个“大款”一是电信,二是电视(视频)。当然,这里的“傍大款”并不是贬义词,问题是能否傍上“大款”?傍上之后能否得到利益?我认为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切不可只是玩概念,切不可头脑发热盲目上马,更不可追求政绩和面子工程。一定要实事求是,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密的科学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不认可CMMB的理由有三:一,移动多媒体手机广播是需要上网的,那么它就要给电信交上一大笔流量费,换言之 CMMB是为别人打工的;二,我认为手机广播与手机音频广播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单一媒体,后者往往与视频捆绑在一起,在这样的捆绑中视频往往是主角,音频只是配角;三,移动多媒体广播需要通过无线上网来运行,技术要求和用户费用更高,对于普通广播用户来说进入门槛更高,能否形成足够大用户群体还是一个问题。基于以上理由,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的运行中,广播在“三网融合”中的议价能力、在听众培育和市场运行中的主导地位都有很大的问题,CMMB会不会陷入投入大产出少的窘境呢?
在我国广播电视联合发展及总台建制中,无疑电视占有主导地位,但广播基本上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在运营。我曾在一次广播的论坛上说,在当今整个传媒产业竞争格局中,广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其他媒体都是在做眼球的生意,只有广播在做耳朵的生意。广播的伴随性是它独一无二的特性和优势,听众可以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接收信息。如果让受众又看又听,还能保持广播这一特有的媒介优势吗?
诚然,广播多元化战略是一个大的方向,手机广播完全可以采取多种运营模式发展。在此需要提醒的是,任何媒体发展都不要丢掉媒体原有的传播优势和差异化竞争力。在如何对待新媒体发展与应用,我一向主张:关注拐点,坚守原点。这个“原点”就是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和运营规律。当然,作为一个传媒产业来说,完全可以进行多媒体经营,完全应该进行横向拓展。但是,作为一种媒体类型而言,还应该沿着其产业价值链做好纵向延伸。
北京电台在新媒体新业态发展实践中提出“音视频共做”的新概念,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共做”的核心是处理音视频的关系,问题是:如果这样做的话,还能叫广播吗?手机视音频会不会“喧宾夺主”?其中的手机音频成了“陪太子读书”?这样做会不会丢失广播特有的伴随性这一传播优势?
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媒体应该采用不同的市场策略和发展模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拥有丰富的内容、强大的实力和广阔的覆盖,采用移动多媒体广播可以发挥这些资源优势。3G技术的发展为提供更流畅、更清晰地收听手机广播服务奠定技术基础。何况,对于国家级主流媒体,产业经营多元化也是一个战略发展方向。然而,对于地方广播,由于资源和实力所限,缺少较大的投入,更为便利的内置FM广播调谐器的手机广播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至少对培育移动听众收听习惯方面成本更低。这里要提醒的是,深入分析手机广播的受众行为和消费需求,开发出适合手机广播的听众内容更为迫切。
在手机广播运营模式的选择上,还应考虑我国国情和受众习惯,免费模式在我国传媒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媒体用户中形成一时难以改变的消费习惯,付费模式的推行一定要有足够的受众需求和用户粘度,否则是没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它买单的。目前,在我国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中,大部分还是属于中低端人群,免费对于他们更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不妨梳理一下我们的讨论。有一点我们是取得共识的,那就是手机广播特别适合广播受众——“动众”(移动人群)的特点。手机广播是传统广播转型之道。无论内置FM广播调谐器的手机广播还是移动多媒体广播都成为传统广播试水新媒体的一种尝试,作为媒体多元化发展战略,绝不能只限于一种传播渠道、一种运营模式。一方面,多媒体或跨媒体是产业发展的市场布局,是做大做强的路径选择,是构建广播产业价值链的战略需要。未来的广播媒体不仅要做渠道运营商,还要做内容提供商和内容集成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本着实事求是,扬长避短,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受众,在媒介融合中充分发挥广播自身的传播特性和和差异性竞争优势。我相信,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内置调谐器手机广播、手机音视频广播以及其他新的手机运营模式将会并存发展,相得益彰。
作者:谭天,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广电系主任
责编:傅先萍
我在散步的时候,时常往手机里插入耳机来收听广播节目。我认为这种内置FM广播调谐器的手机广播十分便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运营模式。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假如有十分之一的用户即7000万人采用这种方式收听广播,那也相当可观。
对于把移动多媒体广播作为手机广播发展的主攻方向,我不敢苟同。这种把视音频捆绑在手机终端中的运营模式,我称之为“傍大款”,这个“大款”一是电信,二是电视(视频)。当然,这里的“傍大款”并不是贬义词,问题是能否傍上“大款”?傍上之后能否得到利益?我认为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切不可只是玩概念,切不可头脑发热盲目上马,更不可追求政绩和面子工程。一定要实事求是,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密的科学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不认可CMMB的理由有三:一,移动多媒体手机广播是需要上网的,那么它就要给电信交上一大笔流量费,换言之 CMMB是为别人打工的;二,我认为手机广播与手机音频广播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单一媒体,后者往往与视频捆绑在一起,在这样的捆绑中视频往往是主角,音频只是配角;三,移动多媒体广播需要通过无线上网来运行,技术要求和用户费用更高,对于普通广播用户来说进入门槛更高,能否形成足够大用户群体还是一个问题。基于以上理由,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的运行中,广播在“三网融合”中的议价能力、在听众培育和市场运行中的主导地位都有很大的问题,CMMB会不会陷入投入大产出少的窘境呢?
在我国广播电视联合发展及总台建制中,无疑电视占有主导地位,但广播基本上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在运营。我曾在一次广播的论坛上说,在当今整个传媒产业竞争格局中,广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其他媒体都是在做眼球的生意,只有广播在做耳朵的生意。广播的伴随性是它独一无二的特性和优势,听众可以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接收信息。如果让受众又看又听,还能保持广播这一特有的媒介优势吗?
诚然,广播多元化战略是一个大的方向,手机广播完全可以采取多种运营模式发展。在此需要提醒的是,任何媒体发展都不要丢掉媒体原有的传播优势和差异化竞争力。在如何对待新媒体发展与应用,我一向主张:关注拐点,坚守原点。这个“原点”就是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和运营规律。当然,作为一个传媒产业来说,完全可以进行多媒体经营,完全应该进行横向拓展。但是,作为一种媒体类型而言,还应该沿着其产业价值链做好纵向延伸。
北京电台在新媒体新业态发展实践中提出“音视频共做”的新概念,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共做”的核心是处理音视频的关系,问题是:如果这样做的话,还能叫广播吗?手机视音频会不会“喧宾夺主”?其中的手机音频成了“陪太子读书”?这样做会不会丢失广播特有的伴随性这一传播优势?
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不同的媒体应该采用不同的市场策略和发展模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拥有丰富的内容、强大的实力和广阔的覆盖,采用移动多媒体广播可以发挥这些资源优势。3G技术的发展为提供更流畅、更清晰地收听手机广播服务奠定技术基础。何况,对于国家级主流媒体,产业经营多元化也是一个战略发展方向。然而,对于地方广播,由于资源和实力所限,缺少较大的投入,更为便利的内置FM广播调谐器的手机广播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至少对培育移动听众收听习惯方面成本更低。这里要提醒的是,深入分析手机广播的受众行为和消费需求,开发出适合手机广播的听众内容更为迫切。
在手机广播运营模式的选择上,还应考虑我国国情和受众习惯,免费模式在我国传媒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媒体用户中形成一时难以改变的消费习惯,付费模式的推行一定要有足够的受众需求和用户粘度,否则是没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它买单的。目前,在我国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中,大部分还是属于中低端人群,免费对于他们更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不妨梳理一下我们的讨论。有一点我们是取得共识的,那就是手机广播特别适合广播受众——“动众”(移动人群)的特点。手机广播是传统广播转型之道。无论内置FM广播调谐器的手机广播还是移动多媒体广播都成为传统广播试水新媒体的一种尝试,作为媒体多元化发展战略,绝不能只限于一种传播渠道、一种运营模式。一方面,多媒体或跨媒体是产业发展的市场布局,是做大做强的路径选择,是构建广播产业价值链的战略需要。未来的广播媒体不仅要做渠道运营商,还要做内容提供商和内容集成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本着实事求是,扬长避短,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受众,在媒介融合中充分发挥广播自身的传播特性和和差异性竞争优势。我相信,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内置调谐器手机广播、手机音视频广播以及其他新的手机运营模式将会并存发展,相得益彰。
作者:谭天,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广电系主任
责编:傅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