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23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终身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而“互联网 ” 时代的特点能够满足终身教育的社会化、信息化及共享的要求。本文以“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为视角,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终身教育体系经验,提出了“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其可行性、依据和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索出“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发展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 ;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9-009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更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引入终身教育思想并予以倡导和实践。2010年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一个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以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适合又满意的继续教育,推动教育资源社会共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是学习型社会形成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正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不谋而合。本文就“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探索这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能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全方位构建提供一点借鉴价值。
  1 “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其重要的内在需求和强劲的外部动力。其内在需求就是采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很难解决苏北城镇人民的终身教育的问题。在規模上,原有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地提升终身教育的承载力,在质量上,原有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是“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需求。外部动力是以“互联网 教育”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了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毫无疑问,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同时在教育界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1.1 有效的解决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矛盾:供给方式和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一: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服务对象是幼儿、中小学、高中、中职、大专院校,对非正规教育或劳动力培训认识不到位。我国现有教育体系的资源分配都按照地区或机构进行分配,学习者只能限定在某一学校或机构中,教师也只能限定在某一学校或机构中,不同教育系统之间无法进行共享教学资源的使用,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满足不了大规模教育培训的需求,影响我国终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二: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模式基本上按照统一标准化流程实施教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标准化的实施忽视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互联网 ”时代下,首先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方便、更便捷、更有效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其次能提供高质量的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而有效的解决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
  1.2 有效的奠定新时代教育的战略支撑
  教育信息化2.0是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共存在识。“互联网 ”时代下,随着“互联网 ” 的快速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不仅仅来源于学校课堂,还来源于网络,通过线上或线下能及时、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通过“互联网 时代下”产生许多的创新教育,像电子、机械、汽修、化工等的课堂空间,在“互联网 时代下”,教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群体;学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群体;资源的配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配置等等,使教育组织、管理、服务等模式呈现出多维化,教育教学呈现出多层面化,使终身学习成为一个显著的时代特点,有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功能、价值的实现,而“互联网 ”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推动终身教育现代化提供保障,同时也为“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奠定新时代教育的的战略支撑。
  1.3 有效的变革新时代教育的体系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康凯认为:“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而现行传统的教育体制和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是无法做到康凯所说的终身教育的含义。因此,我们必须变革一个基于“互联网 ”时代下的终身教育体系,从纵向上贯穿于人的一生,横向上连接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根据个人的需要,使每个人随时都能以最快、最优、最便捷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秉持“互联网 ”时代下共享和开放的原则,整合适合于终身学习的有效资源,为自愿学习的个人或机构提供便捷和高效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将互联网作为创新要素和内生动力,构建一种基于“互联网 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结构是教育变革的战略途径,推动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2 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模式
  如何打破苏北城镇固有终身教育体制的障碍,实现基于“互联网 ”时代下的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是构建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重点问题,并以此完善的其制度结构,实现终身教育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的目的,为愿意接受终身教育者搭建学习的“立交桥”平台。
  2.1 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依据
  “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将“互联网 ”时代与终身教育体系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将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统合”,实现“连接、共享、保障”一体化机制。首先,将政府、学校、个人及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的密切联系网,使终身教育体系的活动贯穿于学习者一生中的每一个学习阶段;其次,将优质资源建立网络共享机制,彻底打破传统教育中从教师到学生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转变为利用互联网 教育技术实现学习互联互通的目的,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教、互学、互助的学习型群体,真正意义上实现“互联网 ”时代下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后,将构建完善的基于“互联网 ”时代下终身教育保障体制,它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资金、制度的保障、课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和相应的学分认证系统等是“互联网 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理论依据和实践保障。   2.2 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特征
  “互联网 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既要秉着 “包容、公平、公正和终身学习”为基础,又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引领下,秉着“开放、共享、交互”和终身教育“为目标,以“互联网 ”时代下重审和设计苏北城镇终身教育的体系构建资源平台、受教育者、教育保障和服务方式。具体的特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资源平台是指受教育者能直接从平台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知识,由教育方提供教育内容,而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育机构接受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资源。其形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线下根据教学内容特殊性采用的传统教学即教育者教,学习者听或动手操作;而线上依托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平台,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不仅包括在线教育平台,还可以是非正式的教育资源,既可以来自名校教师的教学资源,又可以来自“草根教师”分享的教学资源。在“互联网 ”时代下,教育方提供教育内容可以与受教育者直接进行交流,提高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受教育者接受终身教育的比例大大提高,不仅打破了学校的边界、地域的限制,也冲破了国家疆域的界限。
  2)体系模式的多样性
  “互联网 时代下终身教育体系”模式的多样性是指教育提供方与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到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体系模式。教育提供方是指所有正规的、非正规的及非教育的等机构具有教育功能的均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随着终身教育体系构成主体的多样性,学校将不再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起真正意义的基于“互联网 时代下终身教育体系模式。比如日本把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劳动者教育等一起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模式下。同样,我国苏北城镇也可以把学校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农业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等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互联网 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特征在于推动机构的开放与共享,实现资源的互联与汇聚,进而提升我国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资源投入和合力发挥。
  3)教育体制的保障性
  教育体制的保障性主要涵盖两层:一层是宏观保障主要包括法律上、制度上及资金上的保障;另一层是微观保障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和学分认证的保障。苏北城镇政府的职能来协助、打通不同教育内容提供方和网络教育资源平台之间的壁垒,当今世界职业的分工细化,伴随“互联网 教育”的快速发展,学习内容将更加精益化,学习群体和需要将更加明确化,竞争也更加激烈化,甚至对教育评估机构。此时政府的认定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接纳的是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受教育者,并将他们学习的结果通过“学分认证和评价体系”评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次。例如像北京市教委和联想集团共同培训职业和成人教育教师成为“学习指导师”,是由政府機构牵头进行政策指导、学习内容和标准确定。所以,政府的体制保障是推动“互联网 时代下苏北城镇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根本基石,是推进终身教育工作的堡垒。
  参考文献
  [1] 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 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12-15.
  [2] 陈丽.“互联网 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4):3-8.
  [3] 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 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4] 陈浩.“互联网 教育”内涵及其与传统教育融合探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8-13.
  [5] 安鑫,杨亚芹.“互联网 教育”:内涵、趋势与推进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7(3):31-32.
  [6] 林世员.“互联网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动因、内涵与特征[J].开放学习研究,2018(8):50-55.
  [7] 夏泉永.“互联网 ”时代终身教育组织模式的构建[J].开放学习研究,2018(4):43-48.
  [8] 吴遵民.发挥成人教育作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8(7):1-5.
  【通联编辑:朱宝贵】
其他文献
概述梨树“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栽培苗木定植、整形修剪、梨园土肥水管理、病虫鸟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供梨产区示范推广。
黑棕金龟是果园的重要害虫,成虫取食果树叶片和嫩芽梢,幼虫咬食根系。在全州县1年发生1代,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越冬成虫出土活动,成虫具有强趋光性、群集性、假死性。可采用杀
根据河道型水库特有的水文、水力条件,按各水期的不同情况分别将直角坐标系下的二维河流污染物扩散模型和极坐标下的A B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河道型水库的总磷
针对UPS应急供电电池组设备充放电控制精度低、不能提供多电池独立充放电控制、难以满足船只应急供电需求等问题,设计一种以触摸屏为主站,以S7.1200PLC为从站的高精度独立充放电
按照广东省关于加强专业镇创新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走访农业专业镇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对兴宁市农业专业镇发展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分析研究了农业专业镇产业发
采用动态谱图分析摩擦噪声特性.结果表明,动态谱图能充分反映摩擦噪声的时变性、频谱结构和动态范围.实验证明,动态谱图对设备运行状态、转速等参数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可将
研究现有进化算法的优越性与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受生物免疫原理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免疫进化算法.该新算法作为一种全局优化算法,以父代最优个体为基础来产生子代群体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革,各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登上教育舞台,并成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展现出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首先分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优势,然后提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重构措施。  关键词: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