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统帅文章的“纲”。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立意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作文成败的关键。立意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一篇文章,不管你的语言多么优美,只要你的立意偏离了要求就只能得到一个最低分。
那么,立意,也就是确立中心,有什么要求呢?
1.立意要正确,有积极意义,符合客观实际。2.立意要集中,只有一个中心意思。3.立意要新颖,选择角度切入口要小。4.立意要深刻,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人生感悟,挖掘生活底蕴。
这四条要求在所有作文立意时都应遵循,但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兼顾新颖、深刻的要求,则首先要做到正确、集中。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文章中心的品位呢?
一、要有深刻的思想
有些同学也知道文章立意的重要性,但是囿于认识的肤浅,在观察、判断、评价事件和人物的时候,存在着片面、固执、滞后等诸如此类的误区,这些问题反映在作文中,就造成了文章立意的品位不高。所以,同学们有必要对科学的世界观有所了解,掌握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使自己作文的立意做到深刻。
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所谓“意需深掘”就是要深入开掘材料的思想含义,也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
二、要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前面我们讲过,作文应该多写自己熟悉的、能驾驭得了的题材,这就决定了我们文章中出现的大多是生活小事。如果同学们只是就事论事,或者没有目标地发一点肤浅的感慨,文章中心的品位就无从提高。只有能对平凡的生活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才能够使文章中心的确立不同凡响。
以“习惯”话题为例,有位同学描写了一位从大山里来到自己家做客的表弟,发现他有很多在自己看来非常奇怪的习惯,比如对自来水的热爱和探索,不愿意洗澡,几天才洗一次脸洗一次脚。送表弟回家的时候,他看到了大山里严重缺水的情况,才明白了表弟那些习惯的由来。
到此为止,所表现的还只是“习惯”本身。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联系到我国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污染的严峻局面展开论述,最终决定一定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一来,文章的中心就由个人的习惯上升到了一个社会问题的高度,品位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要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话题本身有其固定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只是如实理解,就事论事,往往拓展不开思路,写出的文章便会千篇一律,立意层次比较低。如果能够化实为虚,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助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比如“家园”这个话题,如果将其理解为“家乡”固 然可以,但是我们更可以化实为虚,从“精神家园”的角度去理解,内涵就非常丰富了,它可以是伦理道德、文明修养,也可以是亲情、文学艺术等等,这样一来,思路得到拓展,立意层次也得到提高。
四、意贵创新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句诗:“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应像二月的春花一样,标新立异。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才了。”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立意的独创性并非凭空而来,也不可随意杜撰,它是从生活中来的。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的生活,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写文章就能出新意。
五、要有新颖的角度
人云亦云是文章大忌,中心的雷同更是令人望而生厌。中考中,我们文章的唯一读者是阅卷老师,而他们要面对的却是数以千计的文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文章中心与其他人大同小异,如何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所以我们尽量要避免走熟路,要另辟蹊径,使自己的文章能够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进而欣赏你独特的眼光,佩服你过人的机智。
文章的结构是根据“意”(即中心思想)来安排的,只要“意”充分表达出来了,文章就应该马上结束。一句也不啰嗦,否则,反而会影响原来的中心。
立意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作文成败的关键。立意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一篇文章,不管你的语言多么优美,只要你的立意偏离了要求就只能得到一个最低分。
那么,立意,也就是确立中心,有什么要求呢?
1.立意要正确,有积极意义,符合客观实际。2.立意要集中,只有一个中心意思。3.立意要新颖,选择角度切入口要小。4.立意要深刻,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人生感悟,挖掘生活底蕴。
这四条要求在所有作文立意时都应遵循,但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兼顾新颖、深刻的要求,则首先要做到正确、集中。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文章中心的品位呢?
一、要有深刻的思想
有些同学也知道文章立意的重要性,但是囿于认识的肤浅,在观察、判断、评价事件和人物的时候,存在着片面、固执、滞后等诸如此类的误区,这些问题反映在作文中,就造成了文章立意的品位不高。所以,同学们有必要对科学的世界观有所了解,掌握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使自己作文的立意做到深刻。
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所谓“意需深掘”就是要深入开掘材料的思想含义,也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
二、要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前面我们讲过,作文应该多写自己熟悉的、能驾驭得了的题材,这就决定了我们文章中出现的大多是生活小事。如果同学们只是就事论事,或者没有目标地发一点肤浅的感慨,文章中心的品位就无从提高。只有能对平凡的生活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才能够使文章中心的确立不同凡响。
以“习惯”话题为例,有位同学描写了一位从大山里来到自己家做客的表弟,发现他有很多在自己看来非常奇怪的习惯,比如对自来水的热爱和探索,不愿意洗澡,几天才洗一次脸洗一次脚。送表弟回家的时候,他看到了大山里严重缺水的情况,才明白了表弟那些习惯的由来。
到此为止,所表现的还只是“习惯”本身。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联系到我国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污染的严峻局面展开论述,最终决定一定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一来,文章的中心就由个人的习惯上升到了一个社会问题的高度,品位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要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话题本身有其固定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只是如实理解,就事论事,往往拓展不开思路,写出的文章便会千篇一律,立意层次比较低。如果能够化实为虚,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助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比如“家园”这个话题,如果将其理解为“家乡”固 然可以,但是我们更可以化实为虚,从“精神家园”的角度去理解,内涵就非常丰富了,它可以是伦理道德、文明修养,也可以是亲情、文学艺术等等,这样一来,思路得到拓展,立意层次也得到提高。
四、意贵创新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句诗:“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应像二月的春花一样,标新立异。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才了。”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立意的独创性并非凭空而来,也不可随意杜撰,它是从生活中来的。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和体验周围的生活,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写文章就能出新意。
五、要有新颖的角度
人云亦云是文章大忌,中心的雷同更是令人望而生厌。中考中,我们文章的唯一读者是阅卷老师,而他们要面对的却是数以千计的文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文章中心与其他人大同小异,如何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所以我们尽量要避免走熟路,要另辟蹊径,使自己的文章能够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进而欣赏你独特的眼光,佩服你过人的机智。
文章的结构是根据“意”(即中心思想)来安排的,只要“意”充分表达出来了,文章就应该马上结束。一句也不啰嗦,否则,反而会影响原来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