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块菜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前两天将最后一块菜地卖掉了,居然卖了一千元。这是他唯一一次真正收费的菜地。
  父亲退休后喜欢四处开荒,最多时菜地有十七块,分处在不同的地方。田间地头、井场附近、校园围墙外……只要有空地,父亲就不辞辛苦地用他的锄头将地开垦出来,种上各色菜蔬,不多日便有模有样,令人称羡。
  父亲从快七十岁时开始将菜地分给别人,从未主动找人要过一分钱。他的十几块菜地或转让给别人,或因盖房修路被收回,只听说建筑队因将他即将丰收的一块菜地损毁而赔偿给他二百元钱,再没听说菜地收过钱。另有一块菜地,别人过意不去,硬塞给父亲十块钱。
  这次,父亲说菜地卖了一千元钱,我知道他内心有多么不舍得。他用心耕种,从不上化肥,天天人工浇水,施饼肥,悉心侍弄,这阵子收的土豆、黄瓜、空心菜生鲜水灵,品相极好。土豆好吃到我白水煮来当饭吃。黄瓜皮薄肉实籽少,生吃尤其甘美。空心菜嫩得入锅略微翻炒即可起锅,清脆新绿。这最后的一块菜地,前些日子被别人相中,原是舍不得给的,可八十五岁的父亲自知精力越发跟不上,那人开出高价,又央求了几天,父亲也就应允他了。
  “把这一季的菜收完,就彻底没有菜地啦!”父亲说这话时神情很是落寞。当我询问既然舍不得,为啥还要把菜地卖给别人时,坐在矮方凳上、剥着一个一个土豆皮的父亲转过脸,似乎有些诧异又似乎是责怪我问得唐突,睁大眼睛瞪着我说:“我都八十多了,还能活几天?”这是父亲近两年顶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时不时就会瞪你一眼,大喝一声:“我快要死了。”
  其实,如果不知道父亲的年龄,仅从他的精神头上看,感觉像六七十岁的人,连为他体检的医生也这样说。父亲如今仍自己洗衣服,而且是手洗,认为洗衣机洗得不干净,除非冬天洗床单。父亲的衬衫直到破了,仍白白净净的,不知道是咋洗出来的。父亲自己做吃的,几乎每一顿都自己做。偶尔我们小辈儿做,他都会一脸痛苦不堪的表情,几乎是央求:“你们别管我,我自己想吃什么,做什么。”他对我做的菜尤其不感冒,几乎是无理地对待,让他吃点儿好像押他上刑场一样,那个痛苦,那个纠结,让我这个做饭的人倍感难堪。父亲十分爱惜粮食,即使再难以下咽,他都会吃完,所以,他对我们做的不太合他口味的菜,總是一副十分痛苦纠结的表情。
  在我眼里,父亲很有生存的本领,只要给他一亩三分地,他绝不会叫自己饿死,只要有一把铁锹就行了。父亲55岁提前退休后,一直坚持种菜,已有三十年,即使年逾八十,仍不服老,干活儿还是不惜力。父亲种菜的劲头让我万分诧异、无比佩服,简直要膜拜。我曾跟着去过几次菜地,帮忙锄草、松土,可没干半个小时,便觉得两腿沉重,手臂发酸,腰紧得直不起身来,父亲却能连续耕种五六个小时,真是不服不行。
  父亲种地的本事十分了得,先后种过西瓜、苹果、梨子、香瓜、芝麻、绿豆、黄豆、油菜,那些寻常的辣椒、西红柿、茄子等时令蔬菜更不在话下。每季都有各种菜蔬丰收,有时甚至到了菜多为患的地步。父亲种的蔬菜品相绝佳、味道纯正,全都是没有上过化肥的纯天然绿色食品,能生吃的蔬菜摘回来我们都抢着吃,炒菜也格外大方,满满一锅,因为收得太多了。父亲种的瓜果虽个头儿不大,但口感超好。
  有一年,我特别喜欢吃白薯,每天下班,都要在小区门口的摊上买两个回来。父亲看见了就说要种。起初,我不相信他能种这个,觉得这种东西是挺难的。没想到他不但种了,还大获丰收,然而,看着阳台上沾着泥的大白薯小山一样堆在地上,顿时没有了食欲。父亲又不愿意为这点儿东西去菜场卖,最后大部分都烂了。父亲生气地说:“再也不种了,种了你们又不吃,不种你们又去买,唉!”
  前阵子,父亲种的芝麻丰收了。他将装芝麻的袋子的颈口用绳子扎紧,双手用力上提中间的疙瘩处,两袋子芝麻霍地腾空而起,他掂量了一番,又放回地上,说要去卖掉。卖掉好,免得堆在家里吃不掉浪费了。去年收的花生长得真好,粒粒饱满,可惜这东西不能当饭吃,如今,半麻袋还堆在父亲床头的地上,看着就让人可惜。
  现已过霜降时节,父亲的菜地里还剩有红薯、胡萝卜、白萝卜、豆角、大白菜,全静静地等待着被采摘。作为父亲为这块菜地付出辛劳汗水的最后见证,它们走向餐桌的那天,便是父亲田同耕种史画上句号的那天。明年开春,不服老的父亲会不会下意识地荷锄走向别人家的菜地?
  责任编辑:海霞
其他文献
一大早打开微信,看到才姐在线,突然想起一年多没音讯的傻哥,随口一问,才姐那句“村长走了”和流泪的表情,在眼前模糊起来。才姐说,傻哥是在2017年前走的,那年,他还去北京治病。  2008年底注册博客,我们七个相见恨晚的女子,在博友鸟哥的墨水群里以姐妹相称,一致对付以鸟哥为首的“反对派”。一群痴迷文字的男女老少,即使斗嘴也离不开诗词歌赋,也就是那时候,结识了性格开朗、幽默风趣的傻哥。因他博客名叫傻贝
期刊
那一天,我永远也无法忘记,2019年4月15日早晨八点,我躺在病床上,即将去做心脏搭桥手术。  杨海平主任一如往常地走到我床边,用他那平易近人的笑容,和那充满自信的目光,微笑地看着我,温暖而有力的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坚定地说:“您放心,没事的。”简短的语言,铿锵有力,打消了我对心脏搭桥手术的恐惧,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护士告诉我,手术后要上呼吸机。我点着头,心里有几分紧张,对呼吸机有种莫名的恐惧
期刊
那是二十年前的夏天,我托人在内科加了个床位,让母亲住进了军区总医院。她身上那些病,是长年累月囤积出来的。在弥漫着来苏水、药味、汗味的环境里,听从医生的安排和发落。  看着母亲,我感到她的病和老,来得太突然,我还有好多事该做,还有好多孝该尽呢!她拉着我的手,一句话也不说,但那眼神扯得我心疼。  母亲在家里,随时会发点脾气,我们都顺着她。成了病人,她学会了忍受,唯洗头这事忍受不了。她让我把耳朵凑过去,
期刊
属于我的那个鞋柜塞得很满,但临出门时,总感觉少一双鞋,找不出特别合脚又悦目的。  五一假期天气晴好,我下定决心,翻箱倒柜,将家里形形色色的冬款鞋子狠狠打理了一番——皮的,绒的,长筒的,短帮的,高跟的,低跟的……扔的扔,洗的洗,晒的晒,上油的上油,打包的打包,干脆利落。  不经意一瞥,鞋柜最里层的隔板上,怯怯探出一双红鞋尖。抽出一看,原来是双老棉鞋,红色,蚌壳状,粗灯芯绒,款式传统,绗缝均匀。一个念
期刊
她是一个淳朴的陕北女人,我第一次见到她,她正搀着戴着眼镜的大哥,一边行走,一边低语。  大哥是一个温文尔雅的陕北男人,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年轻时的照片我见过,绝对的陕北美男子,那浓眉下是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似乎在讲述什么特殊的故事。大哥35岁前是国家干部,可一次意外伤害,让他双目失明。为了治疗,他已经做过8次手术,可左眼视力依然特别微弱,看人非常模糊。就是这样的情况,大哥还是坚持写作,已
期刊
在我家阳台,有一株小小的夜来香,虽然插种时间不长,枝条又细又弯,叶子稀稀落落,开出的花朵也不多,然而,在开花时节,每当夜幕降临,它会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一年前,我和妻到野外散步,突然闻到一阵清香,走近一看,原来是夜来香发出的。“呵,好香!”妻说完就摘下一朵乳白色的小花,往鼻子上闻了闻,然后就折下一小节枝杈,说要拿这小节枝杈回家插种。“直接插种会生长吗?”我当时有点担心。妻说:“会的,
期刊
小时候,我对父亲的记忆是恐惧的。  我们挨打不全怨我们。他脾气暴躁,人缘不好,在外面生了气,回来就撒在我们身上。我們淘气发生纠纷,他不问是非,每人都要挨打,有时看谁不顺眼还要多打几下。别人家大人打屁股,打腿,最多打到背部,他就喜欢打头,顺手,又气派。好几次我都想咋不一下被他打死,死了干净。我上初中时个子高,他打头不顺手,呵斥我过去,走到他身边,他冷不防就踹我一脚。次数多了我有经验,到他身边紧走几步
期刊
因为春天迟迟不归,便去陌上河边寻找春天的影子。  陌上,依然残留着冬天的衰败与枯黄,只是从田野里吹过来的风,虽说依然有些料峭,但已经有了些许柔和的暖意。我走上了一条窄窄的土路,就在那条曾走过许多次的路上,我意外地发现路边几片紧贴地面的小绿植,杂在枯草丛中,散落在枯叶间,细小、低矮,贴在地面上,或者说是紧紧地抓着地面。细细密密的小脑袋依依挨挨着,泛着黄绿色,像是褐色泥土上的一块补丁。我俯下身子去瞅,
期刊
父亲一生,对我撒了很多次谎,而粗心的我总是感觉不到。  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连饭都吃不饱。父亲总是把红苕稀饭里那有限的米饭留下来,拨进我的碗里,说红苕好吃,他喜欢,吃不惯米饭;逢年过节,餐桌上才有难得见到的荤腥,父亲总是让我吃瘦肉,他吃我剩下的肥肉。他说,瘦肉卡牙齿,不好吃。  父亲的背,由于常年日晒雨淋,成了古铜色,而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是健康色。每年开学,父亲总是为我的学费焦头烂额,都要卖掉家
期刊
沙地有三种虫子,可记略。  萤火虫最小。如八月白毛豆,只颜色较深。以硬翅护身,拿软翅飞翔。实际,萤火虫的翅膀融进夜色,并不可见,只见一闪一闪的光亮,不见日月,仿佛星辰。四十年前,我赤裸上身,仅着一裤衩,赤足行走在沙地的泥路上。路很细,比脚板略宽。脚步轻盈,如扇动的翅膀。我左手持一小药瓶,右手张开五指,兜住飞翔的光亮,好似采摘夜空中的星星。摘一颗,装进小药瓶。再摘一颗,装进小药瓶。瓶中繁星点点,挂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