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岂止是文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ccdddddccccc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在数代学人努力的基础上,无论是在传统的研究道路,还是借镜西学、秘响旁通、开拓研究新路,都取得了一批优秀的成果。但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研究依循文学发展的时间链条,善于从纵向发掘古代文学发展嬗变的历时性特点,而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学的空间属性和基层属性。近些年来,伴随文学研究新思路的展开,地域性、家族性作为重要的言说语境屡屡被用来阐释文学事件、文学活动。这在明清文学研究领域尤显突出。而作为士族社会的中古时期,由于资料缺乏和相关谱牒的散佚,常受到学术界的忽视。职是之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王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则锐意于此,着意从家族、地域视角对唐代重要的文学家族——京兆韦氏进行研究,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对唐代文学发展进行微观透视,可谓近年唐代文学研究领域一部颇富特色的著作。兹略谈几点读后感受,以就教于著者与方家。
  对韦氏家族的诸多方面进了详尽深入的梳理
  与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理想的家族文学研究成果首先应该在资料上做到竭泽而渔,尽可能具体翔实地梳理全部材料,揭示出一个家族及其文学的全部内涵。《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在这一方面无疑做了大量细致而具体的工作。
  著中全面考察存世和出土文献,特别是注重相关墓志文献材料。首先在材料利用上可以说做到了穷尽。然后对韦氏家族产生、发展整个过程及背景作了完整的考述,对唐代韦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家学、家风、发展兴衰过程及原因、婚姻、文学等方方面面作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并对韦应物、韦庄等重要诗人作了个案研究。书后还附有“唐代京兆韦氏家族重名者考辨”“唐代京兆韦氏家族成員活动编年”“唐代京兆韦氏士族圈内婚姻情况统计表”“汉-唐时期京兆韦氏家族房支、谱系发展表”等资料。仅从章节内容的设定,即可看出著者考察、整理、论述的全面翔实。在具体论述中也可看到著者处处以数量统计作为论断的依据,如《唐代京兆韦氏各著房仕宦品级统计表》《韦氏家族登科情况统计表》《韦氏家族婚姻量化表》《韦氏家族科举婚姻状况表》《京兆韦氏与唐代皇室婚姻往来统计表》《唐代韦氏家族著述统计》《唐代京兆韦氏家族文学家分布图》等。这些大量的数据统计,也是著者在文献掌握梳理方面扎实、全面的例证。
  对韦氏家族的分析深刻精到
  著中在详尽梳理韦氏家族发展过程及其背景基础上,对唐代韦氏家族的诸多特征作了分析总结,颇为精深,加深了对唐代社会及文学的认识。
  如文中所言,唐代韦氏的家学主要是继承了汉代以来就形成的经学传家的传统,但在具体内容上则表现出对三《礼》的重视,是初盛唐时期的习礼大族,且秉承汉儒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其取向在于经世致用。同时史学、谱学、地理学也是韦氏显著的家学。并指出,韦氏在《礼》学方面的活跃期主要集中于唐前期,安史之乱后,他们擅长的领域遂由《礼》学转向文辞之学。对于唐代韦氏的文学特征,指出,文体上以诗、文、赋为家族文学之正宗,体现出其正统的文体观念;内容上,属文多载道之体,吟诗多言情之作,制赋多体物之篇,表现出崇尚大雅而又不失性情的文学趣味。这些观点都是在大量而详尽的史料梳理基础上得出,深刻且精当,具有说服力。
  而且,著中还分析了唐代韦氏在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孝悌尚俭的家风,谨严的家教,女性成员奉佛的传统。全面揭示出这一家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和基本特征。可以说这些见解,从一个侧面深入到了唐代文学产生形成的背景及原因的细微、鲜活之处,对于认识唐代文士和文学,都有裨益,富有启发性。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唐代历史文学现象的独到见解
  对于唐代历史、文学中一些重要问题,著中通过韦氏家族及有关文献,时有新的见解,可补充或纠正旧有的认识。
  如,通过《韦匡伯墓志》等文献考察,结合韦孝宽、韦匡伯家族在隋唐时的势力与地位,指出王世充之子、李世民都与韦匡伯家族联姻都有借韦氏的力量以巩固自身势力的原因,李世民于武德四年先后迎娶韦珪、韦尼子姊妹,当不仅因其姿容娇美。强大的家族背景使得她们在日后李世民参与触位之争,招降山东王世充、杨隋、李建成的旧部等事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并发掘出李世民与李建成太子之争斗争中,包括韦氏姊妹在内的李世民众妻子也纷纷出动前往后宫展开的外交攻势的情形之一斑。
  再如,通过韦嗣立在中宗时期处境的发隐抉微,指出中宗率群臣到韦嗣立山庄宴饮,“是一次颇具政治色彩的宴会。这次宴会后,韦嗣立虽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权,其本人也逐渐疏离朝政,也正是在这次宴会后,朝中对李韦联合政权的反对之音基本消失,中宗所依循的联合政权运作模式取得了暂时的成功”。并进一步指出:“中宗朝的多次游宴,欢愉奢靡只是形式,实质是中宗以宴会游乐为手段以期达到收买人心、整合朝议、团结朝臣、弥合各派矛盾的目的,并最终取得稳固联合政权的效果。”该著通过韦嗣立在景龙三年、四年之间政治心态的转变,考察分析了中宗时期政坛及诗坛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谓识见深刻。
  而这均得益于作者的深厚功力和以家族考察政治文学的独特视角。
  美玉求完:著中或可再加强完善之处
  总体而言,该著已比较完善深入,如要求苛刻一些,私意以为如下几点似可再做一些加强。
  首先,比较意识可再加强。著中已经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意识,如能在韦氏家族的论析中,再加强一些,尽可能地置于与唐代关中其他家族、其他地域家族及唐代整体历史文学的比较视野中,将会使对韦氏家族自身的特质、唐代家族的共性,家族之于唐代政治文学的意义、影响、作用等的认识更加清晰准确。
  其次,韦氏家族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分析应再注意。唐代韦氏家族自身是一个成员众多,历史悠久的大族,其不同房支、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如能在分析论述韦氏家族的整体特质、对唐代文学的作用影响时,也兼顾家族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将会使论述更具深度,更为完善。
  另外,韦氏家族特质与文学关系的分析应再深化。文人及文学产生形成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个作家、一个群体文学的风貌特征,具体哪些是家族因素促成的结果,哪些是其他因素促成的结果,区别揭示出来具有相当的难度,这是家族文学、地域文学研究中所面临的共同难点。著中对此一问题的分析、揭示似也稍嫌不够,尚有加强的余地。
  (作者简介:胡永杰,博士,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唐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余映潮,著名特级教师,原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之一,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500余篇,出版了《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等14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  邱:余老师,您好!众所周知,您是特级教师,是中
我的文集由中华书局以精装版出版发行后,有不少朋友表示遗憾,他们问我,为什么有许多篇很有影响的文章没有收入,我说这是因为我对文学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文学除了教科书上讲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批判等功能外,应该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祝福功能。近些年,我收集到了许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村上有两位小伙儿,一同闯世界,一位因犯罪被判八年,另一位因为偶然读到两本书,走上改过自新的道路,20
不久前,因为责编《袁世凯年谱长编》,其中有一些疑问,于是去查了《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社2008),无意中看到《李集》第37册“诗文”中收录了一篇李鸿章为清代理学名士吴廷栋年谱写的序,标题“《吴竹如先生年谱》序”下有编者注:“辑自黄彭年著《陶楼文钞·杂著》,台北文海出版社。原稿无时间,待考。”算是交代了此文出处。当时便觉得有些疑惑:既然是李鸿章写的,为什么要从“黄彭年著《陶楼文钞·杂著》”中辑出来
“书名精彩!”这是我初见蒋伟国先生《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广陵书社,2017年3月版)一书的第一个感觉。  我也写过一些文字,编过几本书,但常常偷懒居多,很少会在题目上下功夫。有时候甚至就用“关于……”之类打发过去。有题实际上等于无题,顶多告诉读者这篇文字涉及的范围。而《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显然是用心拟出来的。果然,蒋先生在《后记》里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  待到结集出版时题取一个什么书名,却让我犯
我们常说,懂一门语言便等于打开一个世界。近代中国一个典型的叙述,是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反向观之,对中国而言,则是翻译西文让国人了解西方。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商务印书馆,国立编译馆遂相设立。无论林琴南的《茶花女遗事》,抑或严复的《天演论》《群己权界论》,每次文字西来,皆引起吾华夏士林之震动。及梁任公,更甚言:“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 此可谓近代译书之开端。
《论语》一书,虽不在六经之列,然其于吾国文化之重要性,绝不在六经之下,故自其成书迄今,注疏诠释者代不乏人,相关著述,汗牛充栋,络绎不绝。近人著作中,若以传布论,问世于1958年的杨伯峻《论语译注》可拔头筹;若以成就论,初版于1963年的钱穆《论语新解》堪为翘楚。二书先后问世,各擅胜场:前者可导初学者拾级入门,后者可诱深造者升堂入室,其泽被学林,有功圣学,自不待言。唯杨注长于训诂,于义理思想似显隔膜
六年前去纽约开会,在哥伦比亚大学讨论鲁迅的话题,席间许多人的发言很有分量。遗憾的是那天夏志清先生没有来,失去听他讲演的机会。不过,我印象里,他可能对鲁迅有另一番看法,对于大陆鲁研界的人,有所隔膜也是自然的。我后来几次去纽约,都未能见到他,所以,一直是心存遗憾。谈起夏先生,只能是文字里的形象,余者,则不甚了然的。  我读夏先生的著作不多,除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外,还有几册新文学作家论的书。不过,我们
张雄既冠,请字于余。余辱为宾,不可以辞,则字之曰子溪。  闻之《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徳不离,复归于婴儿”。此言人有胜人之徳,而操之以不敢胜人之心。徳处天下之上,而礼居天下之下,若溪之能受而水归之也。不失其常徳而复归于婴儿,人已之胜心不生,则致柔之极矣。  人居天地之间,其才智稍异于人,常有加于愚不肖之心。其才智弥大,其加弥甚。故愚不肖常至于不胜而求反之。天下之争,始于愚不肖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从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横空出世,迄今已有六十余载。金庸的出现,早就引起了文学史的深入思考;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也已经对现代中国文学述史秩序的调整和书写格局的重构产生了实质性推进。更重要的是,港台新武侠小说能够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并跻身于经典行列,金庸功不可没。金庸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家,其小说创作之所以被誉为“一场静悄悄
在全球生态文学领域,一些耀眼的主题与一些经典之作合一,构成生态文学理论体系的一座座高峰。如“敬畏生命”与施韦泽的《对于生命的敬畏》、“土地伦理”与的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动物权利”与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可持续发展”与丹尼斯·米都斯的《增长的极限》等。这些主题对生态问题的把握如此精准,这些经典文本对相关理念的阐发如此完美和震撼人心,以至于正是这些高峰推动了人类总体生态观念向好的方面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