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就像电影的序幕一样,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学习课文也是如此。一堂课开端质量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方向和效果。因此,语文教学中导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语要有促思性
古人说:“学起于思。”短短的导语若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潜心学文,那就不“短”了。《大森林的主人》是一篇颇有思考价值的文章,它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就能战胜困难。我们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划着小船顺流而下。突然,船翻人落水,食物被冲走了,火柴湿透了。这时,离住所又已经很远,冷、饿、困威胁着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开动脑筋战胜了困难,成为“大森林的主人”。你呢,怎么办,是当“客人”,还是当“主人”?
这则导语抛出问题,把学生和文中的主人公放在同一位置上,促使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对文章中心把握的目的。
二、导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在导入新课时,多以教师的主体活动为主,如朗读激情、试验激趣、故事明理等。其间虽然也有学生的部分活动,但往往只是作为上挂下联的必要手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多处于被调节的阶段,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的性质。要尽快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就要考虑导入新课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老师用手巾蒙住两个同学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
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
师:对!他们的眼前是一团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本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其次是借助游戏,巧设悬念,先声夺人,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导语要有概括性
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它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它的设计还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尽可能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二三分钟之内。如教学《雷锋日记二则》时,可这样导入——上课伊始,出示雷锋像,问:这是谁?待学生回答是雷锋后,出示毛泽东同志手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挂图,谈话:“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要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呢?从中可以看出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听到这里,学生都急着翻开课本阅读起来。
四、导语要有新奇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容易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先在黑板上写一个“脚”字,并亲切地问:“你们听说过植物也有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这样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掌握知识。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巧妙地设计好导语,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导语要有促思性
古人说:“学起于思。”短短的导语若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潜心学文,那就不“短”了。《大森林的主人》是一篇颇有思考价值的文章,它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就能战胜困难。我们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划着小船顺流而下。突然,船翻人落水,食物被冲走了,火柴湿透了。这时,离住所又已经很远,冷、饿、困威胁着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开动脑筋战胜了困难,成为“大森林的主人”。你呢,怎么办,是当“客人”,还是当“主人”?
这则导语抛出问题,把学生和文中的主人公放在同一位置上,促使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对文章中心把握的目的。
二、导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在导入新课时,多以教师的主体活动为主,如朗读激情、试验激趣、故事明理等。其间虽然也有学生的部分活动,但往往只是作为上挂下联的必要手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多处于被调节的阶段,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的性质。要尽快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就要考虑导入新课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老师用手巾蒙住两个同学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
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
师:对!他们的眼前是一团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本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其次是借助游戏,巧设悬念,先声夺人,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导语要有概括性
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它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它的设计还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尽可能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二三分钟之内。如教学《雷锋日记二则》时,可这样导入——上课伊始,出示雷锋像,问:这是谁?待学生回答是雷锋后,出示毛泽东同志手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挂图,谈话:“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要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呢?从中可以看出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听到这里,学生都急着翻开课本阅读起来。
四、导语要有新奇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容易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先在黑板上写一个“脚”字,并亲切地问:“你们听说过植物也有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这样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掌握知识。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巧妙地设计好导语,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