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从而真正实现“乐”学数学。
关键词:兴趣;导入;习题;情境;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43-0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感兴趣,从而达到“乐”学的目标。
一、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精彩的导入会让人耳目一新,学生的注意力能立刻被精彩的导入吸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是由疑问开始的,学生由“疑”生“奇”,由“奇”生“趣”。“疑”“奇”“趣”能顺理成章地使学生以饱满的情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先课件导入图片(一袋薯片和一袋果冻),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昨天去了一次超市,买了一袋薯片和一袋果冻。怎样知道这两袋食品哪一袋比较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袋食品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也可以用秤来称一称,以此调动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的兴趣,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二、 创设生活情境,保持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枯燥的计算教学巧妙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新授的知识,也克服了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缺点。同时,能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较长时间保持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枯燥性更加突出,如果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一定会事半功倍。如新授“认识分数”时,创设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生活场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课件,再现生活中“分蛋糕”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认识二分之一。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又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三、适当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
“角色扮演”在学生的眼里似乎就是简单的游戏。其实“角色扮演”对于教学中一些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无论是自身的角色扮演,还是观看其他同学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这个载体能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加深印象,使其记忆深刻。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这一单元复习时,请一名学生扮营业员,其他人扮顾客。营业员摆开了摊:三种糖顺序放在了一张小桌上,价格标得很清楚:牛奶糖每千克12元,水果糖每千克10元,巧克力每千克20元。学生甲:我买2千克巧克力。学生乙:我带了100元买牛奶糖,能称多少就称多少给我?教师:我想买什锦糖2千克。这时有学生插嘴了:什么叫什锦糖啊?这时候小营业员一边讲解,一边把相同重量的三种糖合到一起(各1千克肯定是最简单的),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求出什锦糖的单价。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再现,学生很容易理解什锦糖的意义。
四、精选趣味习题,发展学生兴趣
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趣味习题更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巩固运用之后,出示:品名:正方体收纳凳;尺寸(cm):30 ×30 ×30 ;材质:涤纶 PP不织布 纤维板;颜色:黑白。提问:30 ×30 ×30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如果要往这里放一个长40cm、宽20cm、高10cm玩具箱,能放入收纳凳里吗?这样利用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的兴趣得以延伸,教师可在班级里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一帮一”:要求每天上完新课后,每一对学生围绕本课新知出两道题进行帮扶。这样,帮人之人提高了自己,受帮之人巩固了自己,双赢的结果是教师最乐见的。比如,读书比赛。每学一个单元时,教师就要求每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本单元的资料,比比哪组收集得多、收集得好。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提高了学习兴趣,更增长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通过活动,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了技能,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同时,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会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必然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六、结束语
总之,如果教师长期持续、有效地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着这种浓厚的兴趣,整个班级的学风就会越来越正,学生的成绩也会稳中有升。
参考文献:
[1]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苗.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机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兴趣;导入;习题;情境;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43-0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感兴趣,从而达到“乐”学的目标。
一、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精彩的导入会让人耳目一新,学生的注意力能立刻被精彩的导入吸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是由疑问开始的,学生由“疑”生“奇”,由“奇”生“趣”。“疑”“奇”“趣”能顺理成章地使学生以饱满的情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先课件导入图片(一袋薯片和一袋果冻),教师提问:“同学们,老师昨天去了一次超市,买了一袋薯片和一袋果冻。怎样知道这两袋食品哪一袋比较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袋食品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也可以用秤来称一称,以此调动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的兴趣,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二、 创设生活情境,保持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枯燥的计算教学巧妙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新授的知识,也克服了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缺点。同时,能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较长时间保持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枯燥性更加突出,如果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一定会事半功倍。如新授“认识分数”时,创设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生活场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课件,再现生活中“分蛋糕”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认识二分之一。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又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三、适当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
“角色扮演”在学生的眼里似乎就是简单的游戏。其实“角色扮演”对于教学中一些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无论是自身的角色扮演,还是观看其他同学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这个载体能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加深印象,使其记忆深刻。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这一单元复习时,请一名学生扮营业员,其他人扮顾客。营业员摆开了摊:三种糖顺序放在了一张小桌上,价格标得很清楚:牛奶糖每千克12元,水果糖每千克10元,巧克力每千克20元。学生甲:我买2千克巧克力。学生乙:我带了100元买牛奶糖,能称多少就称多少给我?教师:我想买什锦糖2千克。这时有学生插嘴了:什么叫什锦糖啊?这时候小营业员一边讲解,一边把相同重量的三种糖合到一起(各1千克肯定是最简单的),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求出什锦糖的单价。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再现,学生很容易理解什锦糖的意义。
四、精选趣味习题,发展学生兴趣
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趣味习题更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巩固运用之后,出示:品名:正方体收纳凳;尺寸(cm):30 ×30 ×30 ;材质:涤纶 PP不织布 纤维板;颜色:黑白。提问:30 ×30 ×30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如果要往这里放一个长40cm、宽20cm、高10cm玩具箱,能放入收纳凳里吗?这样利用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的兴趣得以延伸,教师可在班级里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一帮一”:要求每天上完新课后,每一对学生围绕本课新知出两道题进行帮扶。这样,帮人之人提高了自己,受帮之人巩固了自己,双赢的结果是教师最乐见的。比如,读书比赛。每学一个单元时,教师就要求每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本单元的资料,比比哪组收集得多、收集得好。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提高了学习兴趣,更增长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通过活动,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了技能,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同时,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会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必然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六、结束语
总之,如果教师长期持续、有效地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并始终保持着这种浓厚的兴趣,整个班级的学风就会越来越正,学生的成绩也会稳中有升。
参考文献:
[1]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苗.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机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