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仑 西域首府引路人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以来,他乡早已作故乡。浓厚的民族感情、民生情结,融化在朱海仑工作过的每一个岗位
  2012年9月2日,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隆重开幕。主会场新疆国际会展中心整饰一新,中心大厅里巨幅山水画《天山红》庄重绚烂,气势恢宏;五层立交桥“田字路”主干道畅行无阻,支撑起首府乌鲁木齐的繁忙交通;不论老城,还是新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公路绿化带生机盎然,散发勃勃生机……蓝天、白云、艳阳,乌鲁木齐以新的面貌,盛装迎接各方宾客。
  有人多次到过乌市,看到变化之巨,惊讶写在脸上;有人第一次前来,口中赞叹不已。此情此景,东道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倍感欣慰却不意外,三年来,乌鲁木齐发展有目共睹。
  初秋时节,记者专访朱海仑。把一盏清茶,淡香弥漫,水汽氤氲,朱海仑畅谈工作心得,治市经验。务实高效,富有远见,他带领自治区首府在实现稳定、跨越性发展的路上扎实前行。
  浓厚的民族情结
  2009年9月5日,时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海仑,临危受命,出任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此时的乌市,“7·5”事件余波未平,局面混乱,各族民众意见都很大,形势复杂、严峻、紧迫。谈及当时情形,朱海仑感慨不已。从组织谈话到正式上任,只有一天时间,来不及作任何准备,他带着“迅速平息事端,迅速稳定局面,迅速平复各族民众情绪”的要求,走马上任。
  朱海仑背负责任而来。
  如何解决问题,恢复城市正常秩序?他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经过两天了解情况,9月8日,朱海仑召开全市所有机关干部大会,要求每个机关单位承包一个街道,深入社区,登门入户了解民众诉求、安抚情绪、解决问题。朱海仑亲自到情况复杂的水磨沟区新民路街道调研走访。
  “军令状”既立,第二天全部到位。“从9月8日一直到10月中旬,通过一个多月所有干部下街道,局面迅速稳定下来。这个过程很艰难,很重要。当时大家跟我反馈最多的是对当初的混乱局面意见很大,很激动。其他干部也都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甚至挨骂。不管怎样,都要非常耐心。”也正是在这样的面对面中,朱海仑听到了来自一线的百姓心声,看到了他们的困难,他要求各机关单位在做安抚工作的同时,尽全力解决民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到街道社区整治、小道一门一户水电维修,涉及老百姓生活的问题,就先干。“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先解决百姓生活的困难。”
  三年多过去了,朱海仑回想起各族民众当时的无助与愤怒,依旧沉重,心痛不已。而大家的理解与期望,也让他感念不已,深感重任在肩。各族民众冷暖安危,一点一滴都牵动着他的心。
  朱海仑在新疆生活、工作30多年了。因为父母在喀什支边,朱海仑从小就与新疆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当时父母所在的地方没有中学,他只能留在江苏家乡爷爷奶奶身边读书、生活,直到高中毕业。1975年,朱海仑终于背起行囊,挥别家乡,离开熟悉的水乡生活,千里迢迢奔赴新疆,再未离开。
  从再教育劳动起,朱海仑开始熟悉这块西域热土。“我在喀什地区叶城青年点。”时光飞逝,热血沸腾的青春记忆依然鲜活生动,当时叶城三个青年点,党政军青年点、文教卫生青年点、工交青年点。“我在依提木孔乡23大队,也就是党政军青年点。”与插队不同,再教育的青年们不与当地百姓在一起劳动、生活,而是独立出来,自成体系。早起出工,种菜种地,烧砖盖房,农村的活儿样样不落,都要他们自己完成。“烧砖坯最苦。我们一天要打一千多块砖坯。每个班组干半个月。半个月全程坚持下来的也就三四个人。从河南请了四个烧砖的师傅来教我们,很严格,不合格的要捅碎。”每次轮到烧砖坯,朱海仑都是少数几个坚持到底的人之一。
  两年之后的1977年,是恢复高考第一年,县委组织部招干考试,从三个青年点几百人中招7名公社秘书。考试时,县委能坐一二百人的大会议室都坐满了。考试题只有一道——写一篇《再教育两年的感受》。当年的作文内容早已模糊在岁月中,感悟却随着阅历增长而越发深厚。
  到公社工作后,朱海仑真正天天和各族民众、干部工作、生活在一起。公社书记、汉族干部李金发,公社主任、维族干部艾哈买提,有能力、有水平,为人正直,都成为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跟着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他也在此期间了解了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还学了维语。“再教育两年,是对我意志的锻炼,那期间对农民、农村的认识我终身受益。公社四年,形成了我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从此我对各族群众真正怀有深厚的感情。”
  30多年以来,他乡早已作故乡。从叶城青年点一路走来,不论在喀什、在和田、在自治区政法委……浓厚的民族感情、民生情结,融化在朱海仑工作过的每一个岗位。
  保稳定,重民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朱海仑严肃地谈道:“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思想情绪,及时化解各类矛盾,才能为实现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9年10月,乌鲁木齐民众的情绪在全市各部门的努力下逐步趋稳,朱海仑开始对全市社区加大投入、增加人员、创新管理,开展社区“单位化”管理服务模式,全市稳定基础不断巩固、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增加到30至50人,社区工作经费连年增加,从2010年5万元到2011年16万元,2012年提高到25万元;街办经费每年100万元,加强社区阵地建设……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向基层,仅2011年,乌鲁木齐市用于社区事业发展的总投资达40多亿元。路灯亮了,小区治安有人管了,大手笔投入,为社区民众建起一座座堡垒。
  这笔钱,朱海仑舍得花。他有一个观点:低成本维护稳定。“出事之前的投入,投入多少都是低成本;出事以后的投入,再少都是高成本。我始终把社区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来建设,是我们党执政最基层的政权。”
  民生无小事,朱海仑事事上心。现在在乌鲁木齐,主干道两旁各50米绿化带,次干道两旁各30米宽绿化带,避免城市拆迁专门建公园。这是朱海仑的民生工程之一,“我的想法就是把公园建在居民家门口,居民出门就是公园,都能享受,不需要专门到公园去。像现在会展大道两边50米绿化带,在那附近的单位、个人出门都能享受,现在哪里每天晚上都有居民锻炼身体和散步。”每当夕阳西斜,朱海仑看到晚饭过后的人们走出家门,在林荫小路上、花红柳绿中,或漫步,或健身,朗朗笑声在晚风中荡漾,总会觉得惬意,幸福。   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近年来,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乌鲁木齐也越发堵了起来。经过广泛调研,顶住重重压力,朱海仑力主在乌鲁木齐修建BRT(快速公交系统)。当工作组到其他城市考察BRT项目时,朱海仑布置了一个“奇怪”的考察课题:就是这些城市在建设BRT城市的时候,市民、群众反映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考察清楚。
  考察回来之后,这些城市当时BRT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车辆的意见比较大,认为BRT占了社会道路资源,朱海仑就在修建BRT专用道的同时,加宽两条车道,保存了原有的道路资源。经过两年多的运营磨合,现在BRT已经成为乌鲁木齐民众出门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资源。很多私家车主也放弃了开车,加入到1元钱通乘的BRT行列中。
  “目前,发展民生、优化环境、保持稳定,这三方面思路、措施、标准都很明确,也符合中央、自治区党委的要求,把百姓生活舒适度、生活指数放在第一位。”
  朱海仑还向网络问民意,乌鲁木齐门户网站红山网开通以来,专门开设了网络问政栏目,这里也成了他听民心、取民意的重要渠道。“百姓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网络问政平台提出,对市委、政府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也都可以在这个栏目提出,这些我每天都要上网看。”朱海仑说。不仅每天关注网络上的声音,他还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及时进行批示和督办,“一年时间就批示办理了上百件”。
  在创新中发展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为新疆新时期发展制定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稳定为基础,作为首府的乌鲁木齐,怎样在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是朱海仑面临的首要课题。
  “乌鲁木齐是首府,我们理应走在新疆发展的最前列,我们给自己确定的任务,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且对跨越式发展,我们有一系列的目标。对长治久安,我们要采取实质性的办法和措施。”立足乌鲁木齐实际情况,朱海仑带领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经过周密调研,制订了乌鲁木齐新时期的中长期规划:三年翻一番、五年新突破、十年大跨越,“十二五”时期率先在全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把乌鲁木齐建成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前进道路上困难很多、问题也很多,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有靠改革创新才能取得突破。2010年以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制约和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这些目标。”朱海仑成竹在胸。
  创新,首先是制度创新。朱海仑在乌鲁木齐市首推大政法委体制,属全国首创。在天山区、沙依巴克区、高新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建立大政法委、大建委工作机制,区委书记任大政法委书记、区长任大建委主任,加大维护社会稳定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力度。“建立大政法委体制,主要为解决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各种维稳力量的协调指挥问题,由区委书记任大政法委书记,为辖区维稳第一责任人,加强维稳工作组织领导,形成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维稳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的维稳工作新格局。”
  高新区和新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头屯河区实现“区政合一”,既解决了高新区和开发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新市区、头屯河区经济发展乏力的问题,实现了优势互补。
  在中心城区建立社会管理服务局、规划监督局、园林局、市政市容局,下放权力、任务量化;实施公共事业改革,整合民营公交企业;实行金融融资体制改革,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就大胆改革创新,敢于担当、敢于尝试。”朱海仑大刀阔斧。
  2012年,乌鲁木齐市旧城区煤改气、“田字形”道路两项大型工程同时上马。作为关系城区多数居民生活实际的煤改气工程,涉及城区所有集中、分散和居民自采暖燃煤小锅炉的天然气改造,共改造管道261公里,主管道就将近百公里。而同时占地修建的五层立交桥建筑“田字形”道路,投资近30亿,而且施工期间占用乌鲁木齐市内的多条主干道,挖路、占道、影响百姓生活,同一年搞行不行?从2011年下半年论证起,每一轮讨论都会引起诸多担忧。
  朱海仑深思熟虑,最后拍板决定:一起开工,一年完成。
  信心和魄力从何而来?朱海仑解释道:“主要基于全市真实情况的把握和科学论证,最主要要看基础有没有,是否具备条件,充分考虑城市、百姓能否承受,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民心所向,也给了朱海仑加速乌鲁木齐发展的动力和自信。“我们通过不断改善,提高百姓幸福指数,提高归属感,热爱这座城市,增强对城市的信心,我们一切工作就都有了基础,否则今年煤改气、修建田字型道路,那么大的压力,这么拥堵,没有百姓的理解和支持,都是不能搞的。”
  也有重重阻力,还要抵制不正之风,然而朱海仑不畏惧,不动摇,一旦决策,便坚决执行到底。三年风雨兼程,乌鲁木齐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朱海仑深知,作为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有着区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区位、人才等诸多优势,但也有着自身的桎梏、障碍和不足,即没有对口支援,不能跟国家要项目,发展基本上靠自己。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突破障碍,创新前行。
  “一把手”要负责任
  “‘一把手’是各级班子的组织者、运筹者、指挥者和协调者,是最具有个性特点、最具有个人创造空间、最具有风险考验的重要岗位,也是一个区县、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在各级班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区县、一个单位来说,工作搞得好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就取决于‘一把手’。”这是2011年10月,朱海仑在全市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座谈会上讲话中谈到的内容。
  朱海仑重视干部管理。“我始终认为社会风气好与不好,反映的是党内的风气,因为是我们在领导这个地方。而‘一把手’,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
  在乌鲁木齐,有一个特殊的评比——“群众满意表彰”,每年一次,无名额上限,所有机关单位必须参与。“就是让老百姓评价你,我们不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吗?服务对象满意了,说明干部工作干好了;服务对象不满意,说明没干好。民众天天看着机关干部在做事,大家一天上班8小时在干什么,我未必知道,但是百姓知道。所以什么都逃不脱群众的眼光,所以我把这些作为群众满意好干部标准。”
  这是令很多人倍感压力的一项评比。因为都是动真格,硬碰硬的。朱海仑举例说:“不论哪个单位,今年没达到满意标准,书记、局长在市委常委会作检讨,反思为什么没评上——谁的问题?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明年能不能拿上?三年没拿上的,问题调查清楚,党政机关一把手,就地免职,调整,这样的做法估计全国也没有几个。班子成员有问题的,第一年,党校素质提高班培训,三年还不改的,也得调整。这个也调整了几十个的。”
  曾经有的干部评比落选,是流着泪走出会场的。几年来,因此被撤换的干部已经有16个。朱海仑对此从不含糊。在他看来,老百姓的事,不可能总是像修田字形路、修BRT那样轰轰烈烈,而更多要靠点点滴滴,不图回报,不图表扬,不图占有,不图名利,老百姓才认可。只要真心实意,哪怕干了一点点,他们也很感动。老百姓最通情达理,领导干部把该做的做了,他们就很满意,稍微做好一点,他们就非常满意。
  而今,民众越来越满意了,朱海仑越来越愿意到基层去。“每次一去,百姓都说,基层干部好,社区干部好,就是表扬,表扬我们社区干部态度好、服务好,环境也好了,生活也好了。我就非常高兴。大家一定是心情舒畅才会表扬。百姓可不管是谁,对谁有意见都照说不误。这样的满意度指数,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幸福指数。”朱海仑朗声大笑,显出难得的放松和发自内心的愉悦。
  采访结束时,窗外晴空万里,午后阳光正好。抬眼望去,市委机关院墙外的街心公园里,人工湖泛起粼粼波光,孩子们在绿地上尽情玩耍,老人坐在长凳上安享时光,平和、美好。远处,隐隐露出工地一角,龙门吊车忙碌地施工,秘书侯博介绍,不久之后,一个新的居民社区将拔地而起。朱海仑兴致勃勃地走过来说道:“目前,乌鲁木齐提升老城区,规划新城区,完善工业区的各项工作都在按照规划有序推进。到2015年,乌鲁木齐将率先在全疆实现小康。到2020年,将在全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到时,乌鲁木齐将是现在市区的五倍大,未来相当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 陈晰
其他文献
在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中,作为十八大代表的胡鞍钢无疑是其中颇具传奇的一位:高小毕业就下乡的知识青年、工科博士出身的国情专家、以弱势群体代言人身份自居的经济学家;所编的每期国情报告都被送到国家领导人的办公桌上,且一直被视为中央政府的高层智囊人物。  胡鞍钢很忙,59岁的他不是要出差,就是在讲课。他说,自己是一个热衷于知识报国的人,他非常敬佩老一代科学家,他的人生定位从一开始就学习他们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