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的乡村,笼着一层薄雾,静谧而安详。杨祖喜早早起了床,在鸡舍里加水、添食,乐呵呵地看着鸡们啄食。
“老杨啊,我们吃不起饭了,没法活哟,领我们找政府去!”一阵粗声大气的喊声,打破清晨的祥和。
“夏胡子,莫胡闹!要吃饭,搞生产!”
“咋搞法?”
“喂鸡。”
“啷个喂?”
“有我呀!”杨祖喜大声开导,“养鸡发财,走正路!”
一年前,他是全村有名的“最牛上访户”;一年后,他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养鸡大户。
■ 因贫上访
杨祖喜是潼南县卧佛镇文曲村村民。早年丧偶,身体多病,欠下一屁股债,生活陷入困境。“我吃不起饭,看不起病,政府得管一管。”他找到镇领导。
“老杨,我们到县上为你跑过多次了,但是你不符合救助条件啊。”镇干部反复解释和开导,“搞好生产致富,才是脱贫正路。我们帮你搞生产,咋样?”
杨祖喜一心想得到长期的资金救助,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你们镇上管不了,我就找县上;县上管不了,就找市上;市上管不了,就找中央!”
这个老杨,说到做到。他三天两头到镇里、县里上访,见到镇干部就将其拖住,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在镇领导的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两天,到县上一跑就是三五天。非但如此,他还不时怂恿其他村民集结上访,成为上访“专业户”。
“杨祖喜确实令我们头痛,我们隔三岔五就要到县上接一回人,有好几次他差点跑到市里、北京去了。”村干部坦言。
“找政府,有老杨!”成为村民的口头禅。
■ 真情帮扶
在“三項制度”活动中,镇村干部盯住了杨祖喜。“我们要联动起来,认真做好老杨的转化工作,一定要想方设法啃下这块硬骨头。”卧佛镇党委书记邓勇立下军令状。
镇、村干部一起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杨祖喜的问题,制订出一套详实的“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上门倾听。
镇干部会同村干部组成走访组,上门倾听杨祖喜的怨气。第一次,走访人员被大骂而回;第二次,吃了闭门羹;第三次,依然不见人影……“他反映这么多年的问题了,心中积淀了不少情绪。”邓勇说,“没有爬不过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就多做有感情的事吧。”
第二步,真情联络。
见到杨祖喜后,走访人员敞开心扉和他交朋友:饿了,帮他做饭;累了,帮他干活;寂寞了,和他说话……
今年6月,杨祖喜生病卧床,走访人员看护了几天几夜。当他端着走访人员煎熬的中药时,老泪纵横:“我活了这把年纪,还是头一回得到这样的照顾。”他握住走访人员的手说:“以前都是我糊涂,给你们添了那么多乱子,那么多麻烦,真是对不起!”
第三步,真心帮困。
见杨祖喜转变了态度,走访人员不失时机地展开下一步救助工作:“老杨啊,想不想搞好生产啊?”
“想。”
“我们帮你想好了,喂鸡咋样?”走访人员认真介绍,“你看,我们镇是出了名的养鸡大镇,喂鸡是致富的好路子。”
“我不懂技术。”
走访人员见他有些犹豫,赶紧说:“不懂就学嘛。正巧镇上正在搞养鸡培训,先来学学看。”
培训结束后,走访人员马上找到他:“老杨啊,学得咋样?”
“我老啦,脑壳笨,书上的东西不好使唤。不过,我明白了,喂鸡是条好路子。”
“放心,我们已经安排好了人来帮你,一定把你教得‘巴巴适适’的。”
“养鸡需要投钱……”
“这个,你也放心,帮忙帮到底,好事做到头嘛。我们和银行联系好了,给你贷两万块。”
…………
■ 发家致富
今年7月,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
在杨祖喜新搭建的鸡舍前,挤满了镇、村干部和周围的群众。杨祖喜奔前跑后,红光满面,高兴得合不拢嘴。
县电视台的记者现场采访他:“老杨,今年多大岁数了?”
“62了。”
“养了好多鸡?”
“1000多只。”
“估计一年有好多收入?”
“两三万块吧。”
“以后有啥打算?”
“把养鸡场做大点,喂上2000只、3000只……”
“还有呢?”
“还要带动那些找政府胡闹的人,搞好生产,勤劳致富。”这个庄稼汉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镜头,大声地说,“搞好生产致富,才是发家正路!”
在杨祖喜的带动下,他周围的上访户全部息诉、息访。
“老杨啊,我们吃不起饭了,没法活哟,领我们找政府去!”一阵粗声大气的喊声,打破清晨的祥和。
“夏胡子,莫胡闹!要吃饭,搞生产!”
“咋搞法?”
“喂鸡。”
“啷个喂?”
“有我呀!”杨祖喜大声开导,“养鸡发财,走正路!”
一年前,他是全村有名的“最牛上访户”;一年后,他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养鸡大户。
■ 因贫上访
杨祖喜是潼南县卧佛镇文曲村村民。早年丧偶,身体多病,欠下一屁股债,生活陷入困境。“我吃不起饭,看不起病,政府得管一管。”他找到镇领导。
“老杨,我们到县上为你跑过多次了,但是你不符合救助条件啊。”镇干部反复解释和开导,“搞好生产致富,才是脱贫正路。我们帮你搞生产,咋样?”
杨祖喜一心想得到长期的资金救助,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你们镇上管不了,我就找县上;县上管不了,就找市上;市上管不了,就找中央!”
这个老杨,说到做到。他三天两头到镇里、县里上访,见到镇干部就将其拖住,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在镇领导的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两天,到县上一跑就是三五天。非但如此,他还不时怂恿其他村民集结上访,成为上访“专业户”。
“杨祖喜确实令我们头痛,我们隔三岔五就要到县上接一回人,有好几次他差点跑到市里、北京去了。”村干部坦言。
“找政府,有老杨!”成为村民的口头禅。
■ 真情帮扶
在“三項制度”活动中,镇村干部盯住了杨祖喜。“我们要联动起来,认真做好老杨的转化工作,一定要想方设法啃下这块硬骨头。”卧佛镇党委书记邓勇立下军令状。
镇、村干部一起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杨祖喜的问题,制订出一套详实的“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上门倾听。
镇干部会同村干部组成走访组,上门倾听杨祖喜的怨气。第一次,走访人员被大骂而回;第二次,吃了闭门羹;第三次,依然不见人影……“他反映这么多年的问题了,心中积淀了不少情绪。”邓勇说,“没有爬不过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就多做有感情的事吧。”
第二步,真情联络。
见到杨祖喜后,走访人员敞开心扉和他交朋友:饿了,帮他做饭;累了,帮他干活;寂寞了,和他说话……
今年6月,杨祖喜生病卧床,走访人员看护了几天几夜。当他端着走访人员煎熬的中药时,老泪纵横:“我活了这把年纪,还是头一回得到这样的照顾。”他握住走访人员的手说:“以前都是我糊涂,给你们添了那么多乱子,那么多麻烦,真是对不起!”
第三步,真心帮困。
见杨祖喜转变了态度,走访人员不失时机地展开下一步救助工作:“老杨啊,想不想搞好生产啊?”
“想。”
“我们帮你想好了,喂鸡咋样?”走访人员认真介绍,“你看,我们镇是出了名的养鸡大镇,喂鸡是致富的好路子。”
“我不懂技术。”
走访人员见他有些犹豫,赶紧说:“不懂就学嘛。正巧镇上正在搞养鸡培训,先来学学看。”
培训结束后,走访人员马上找到他:“老杨啊,学得咋样?”
“我老啦,脑壳笨,书上的东西不好使唤。不过,我明白了,喂鸡是条好路子。”
“放心,我们已经安排好了人来帮你,一定把你教得‘巴巴适适’的。”
“养鸡需要投钱……”
“这个,你也放心,帮忙帮到底,好事做到头嘛。我们和银行联系好了,给你贷两万块。”
…………
■ 发家致富
今年7月,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
在杨祖喜新搭建的鸡舍前,挤满了镇、村干部和周围的群众。杨祖喜奔前跑后,红光满面,高兴得合不拢嘴。
县电视台的记者现场采访他:“老杨,今年多大岁数了?”
“62了。”
“养了好多鸡?”
“1000多只。”
“估计一年有好多收入?”
“两三万块吧。”
“以后有啥打算?”
“把养鸡场做大点,喂上2000只、3000只……”
“还有呢?”
“还要带动那些找政府胡闹的人,搞好生产,勤劳致富。”这个庄稼汉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镜头,大声地说,“搞好生产致富,才是发家正路!”
在杨祖喜的带动下,他周围的上访户全部息诉、息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