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让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上充分发挥作用的方法有: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与方向;细心指导,尊重个性,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注重分工,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积极拓展,完成课外探究与延伸实验。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延伸实验;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9-0060-02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操作即实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归纳、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科学现象认识到其中规律,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反观课堂中的实验教学,不难发现,很多实验有形无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浓厚,但是实验的计划性、目的性不明确;学生设计实验的开放性与教师指导的科学性存在矛盾;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实效性差;实验只停留在课堂上,延伸拓展不理想等等。这些使得实验教学的成效大打折扣。那么,如何让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上充分发挥作用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愿与广大科学课教师共享。
一、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与方向
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前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备教材、备学生、备活动,还要准备好实验材料。这是一堂科学课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同时,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的兴趣多是因为好玩而引发的,所以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与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与方向,学生的实验活动才会更加有效。
例如,我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根据还没有烧开的水就从壶中溢出来提出猜想。在学生明确液体形态与温度变化有关后,再将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水、酒精、橙汁、酱油、冰水、开水等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方法。最后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做使实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方向性,收到的效果也更理想。
二、细心指导,尊重个性,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一改以往那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进行实验方法指导、示范,最后才让学生开展实验的做法。而是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从四年级开始教材中便出现了自己设计实验。一个问题通常有很多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特色。
如在《山脉的变化》一课中,要探究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学生们根据对图片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出不同的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有的小组用玻璃代替岩石,先用酒精灯加热,再迅速放入冷水中,反复三次,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有的小组用石膏代替岩石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有的小组用天花板代替岩石模拟水中酸性物质对岩石的溶蚀破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设计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实验效果。
三、注重分工,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实验教学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其目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而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出现以个人为中心或所有人都争着操作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要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增强组内成员的责任意识,即在分组实验时,先在各组内选出组长,再由组长合理分工,给每个组员安排任务。
如在教学《传热比赛》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选出组长。他们确定实验方法后,组长开始分工:组员甲选择实验材料(相同大小不同材料的勺子,豆子等);组员乙进行操作即把豆子粘在勺柄上,把勺子同时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组员丙观察实验变化,记录时间; 组员丁填写实验记录。这样,小组成员都能各尽其责,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四、积极拓展,完成课外探究与延伸实验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多科学实验活动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得以解决,需要课外继续开展。如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时要进行光线、温度、水分等对比实验,而外部条件的改变对植物的影响需要一周的时间观察才能看出差异。这就需要学生们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延伸。为避免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而完不成实验,要先做好动员工作,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观察。而且教师要追踪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督促其完成实验。同时,一些和课堂实验相关的探究活动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课外进行操作和实践,可用于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如学了“热胀冷缩”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除去家中铝壶的水垢。再如学习了洗涤剂的作用及对环境的污染后,我发起了“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学生们不仅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减少洗涤剂污染,保护环境”的宣传画,还向家长和村民进行宣传。这样的拓展活动把学校与社会紧密连接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只有广大科学课教师不断钻研,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让实验教学在科学课堂上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延伸实验;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9-0060-02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操作即实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归纳、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科学现象认识到其中规律,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反观课堂中的实验教学,不难发现,很多实验有形无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浓厚,但是实验的计划性、目的性不明确;学生设计实验的开放性与教师指导的科学性存在矛盾;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实效性差;实验只停留在课堂上,延伸拓展不理想等等。这些使得实验教学的成效大打折扣。那么,如何让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上充分发挥作用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愿与广大科学课教师共享。
一、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与方向
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前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备教材、备学生、备活动,还要准备好实验材料。这是一堂科学课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同时,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的兴趣多是因为好玩而引发的,所以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与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与方向,学生的实验活动才会更加有效。
例如,我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根据还没有烧开的水就从壶中溢出来提出猜想。在学生明确液体形态与温度变化有关后,再将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水、酒精、橙汁、酱油、冰水、开水等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方法。最后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做使实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方向性,收到的效果也更理想。
二、细心指导,尊重个性,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一改以往那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进行实验方法指导、示范,最后才让学生开展实验的做法。而是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从四年级开始教材中便出现了自己设计实验。一个问题通常有很多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特色。
如在《山脉的变化》一课中,要探究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学生们根据对图片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出不同的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有的小组用玻璃代替岩石,先用酒精灯加热,再迅速放入冷水中,反复三次,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有的小组用石膏代替岩石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有的小组用天花板代替岩石模拟水中酸性物质对岩石的溶蚀破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设计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实验效果。
三、注重分工,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实验教学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其目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相监督、共同发展。而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出现以个人为中心或所有人都争着操作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要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增强组内成员的责任意识,即在分组实验时,先在各组内选出组长,再由组长合理分工,给每个组员安排任务。
如在教学《传热比赛》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选出组长。他们确定实验方法后,组长开始分工:组员甲选择实验材料(相同大小不同材料的勺子,豆子等);组员乙进行操作即把豆子粘在勺柄上,把勺子同时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组员丙观察实验变化,记录时间; 组员丁填写实验记录。这样,小组成员都能各尽其责,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四、积极拓展,完成课外探究与延伸实验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多科学实验活动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得以解决,需要课外继续开展。如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时要进行光线、温度、水分等对比实验,而外部条件的改变对植物的影响需要一周的时间观察才能看出差异。这就需要学生们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延伸。为避免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而完不成实验,要先做好动员工作,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观察。而且教师要追踪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督促其完成实验。同时,一些和课堂实验相关的探究活动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课外进行操作和实践,可用于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如学了“热胀冷缩”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除去家中铝壶的水垢。再如学习了洗涤剂的作用及对环境的污染后,我发起了“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学生们不仅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减少洗涤剂污染,保护环境”的宣传画,还向家长和村民进行宣传。这样的拓展活动把学校与社会紧密连接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只有广大科学课教师不断钻研,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让实验教学在科学课堂上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