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活动耐力,探讨加强活动指导的重要性。方法对56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普通型与加强型两组活动指导。结果对心肌梗死患者加强康复活动指导十分重要,加强型活动指导组活动后不适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型活动指导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科学的指导的前提下适当加强活动,能有效减少心肌梗死的不适症状。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康复活动 指导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7-0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耗脂肪,使胆固醇水平下降,血压恢复正常。适当的活动不但能降低患者在3~6周后的危险因素,还可减少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而过量的运动则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可引起心律失常、心绞痛还可再发心肌梗死。本文报告我科住院的56例非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在相同药物治疗基础上的康复活动指导情况,探讨加强活动指导方面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掌握好活动量,提高生活质量,加强自我保健能力,从而降低危险系数,减少或杜绝心绞痛、心肌梗死复发率。
1 临床资料
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56例非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男38例,女18例。年龄30~82岁,平均47岁。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8例患者,两组在相同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对比。A组给予普通型活动指导,B组给予加强型活动指导。观察时间为发病后2个月内(出院患者随访)。
2 方法
2.1A组给予普通型活动指导
第1周绝对卧床,3天后可被动活动腕、肘、踝、膝关节,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第2周可在床上进行上述关节的被动与主动运动,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
2.2B组给予加强型运动指导
1)入院第1天即给予手脚及四肢关节的被动运动。如:手指、脚指、腕、肘、踝、膝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次5分钟,每日2次,急性期24小时内需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小时后让患者坐起,并可开始由床上坐起,逐渐过渡到坐在床边或椅子上,每次5~10分钟,每日2次,并做上下肢关节的被动与主动运动,如:手指、脚指、腕、肘、踝主动运动,每次5分钟,每日3次。第1~3天护士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自理部分生活,增加自我价值感。2)第1~3天活动时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活动前后的心率、血压、ST段的变化,并及时记录,一般活动后心率较活动前增加20次/分,血压升高20~30mmHg,sT段压低≥0.1mv或上升0.2mv,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高,易引起血管痉挛,使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再梗,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3)第4~6天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可进行上下肢大关节如肩、肘、膝、髋关节的被动和主动运动,每次20分钟,每日3~5次。坐起时鼓励患者深呼吸。第5~7天开始在床边病室内走动,在床边完成洗漱等个人卫生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活动的反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第2周可在病室外走廊行走,到卫生间入厕或洗漱,第3~4周可试着进行上下楼梯的活动。4)出院后1~2个月内要注意适当休息。第5周可生活自理,并做一些轻松的体力活动。如:打扫房间、洗3—5件衣服,步行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锻炼内容,逐渐加大距离。在第6周每天可分2~3次步行2~3公里。第7周末每小时可行4公里,8周后可开始更大活动量的锻炼运动,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不要骤停。每周进行2~3次,每次约60分钟。5)教会患者测量脉搏,会辨别早搏,两次的活动之间要注意休息。在活动时出现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心率比安静时增加20%~30%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5~10分钟不缓解立即含服消心痛和硝酸甘油,若仍不缓解及时呼叫救护车就诊。
3 结果
见表1。
通过观察比较,A组发生活动后不适症状的人数占A组人数的32.1%,B组发生活动后不适症状的人数占B组人数的14.3%。A组明显高于B组。
4 小结
康复活动指导是健康教育及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从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保健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护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察结果表明,加强型活动指导组的活动后不适症状明显低于普通型活动指导组,具有临床意义。适当活动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早期活动不仅不增加病死率及并发症,而且加快心理上康复,消除恐惧,加速侧支循环建立,从而减少并发症数量。
5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0
2 李世珍,郑昭芬,蒲晓群,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活动的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204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康复活动 指导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7-0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耗脂肪,使胆固醇水平下降,血压恢复正常。适当的活动不但能降低患者在3~6周后的危险因素,还可减少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而过量的运动则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可引起心律失常、心绞痛还可再发心肌梗死。本文报告我科住院的56例非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在相同药物治疗基础上的康复活动指导情况,探讨加强活动指导方面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够掌握好活动量,提高生活质量,加强自我保健能力,从而降低危险系数,减少或杜绝心绞痛、心肌梗死复发率。
1 临床资料
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56例非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男38例,女18例。年龄30~82岁,平均47岁。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8例患者,两组在相同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对比。A组给予普通型活动指导,B组给予加强型活动指导。观察时间为发病后2个月内(出院患者随访)。
2 方法
2.1A组给予普通型活动指导
第1周绝对卧床,3天后可被动活动腕、肘、踝、膝关节,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第2周可在床上进行上述关节的被动与主动运动,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
2.2B组给予加强型运动指导
1)入院第1天即给予手脚及四肢关节的被动运动。如:手指、脚指、腕、肘、踝、膝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次5分钟,每日2次,急性期24小时内需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小时后让患者坐起,并可开始由床上坐起,逐渐过渡到坐在床边或椅子上,每次5~10分钟,每日2次,并做上下肢关节的被动与主动运动,如:手指、脚指、腕、肘、踝主动运动,每次5分钟,每日3次。第1~3天护士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自理部分生活,增加自我价值感。2)第1~3天活动时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活动前后的心率、血压、ST段的变化,并及时记录,一般活动后心率较活动前增加20次/分,血压升高20~30mmHg,sT段压低≥0.1mv或上升0.2mv,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高,易引起血管痉挛,使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再梗,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3)第4~6天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可进行上下肢大关节如肩、肘、膝、髋关节的被动和主动运动,每次20分钟,每日3~5次。坐起时鼓励患者深呼吸。第5~7天开始在床边病室内走动,在床边完成洗漱等个人卫生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活动的反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第2周可在病室外走廊行走,到卫生间入厕或洗漱,第3~4周可试着进行上下楼梯的活动。4)出院后1~2个月内要注意适当休息。第5周可生活自理,并做一些轻松的体力活动。如:打扫房间、洗3—5件衣服,步行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锻炼内容,逐渐加大距离。在第6周每天可分2~3次步行2~3公里。第7周末每小时可行4公里,8周后可开始更大活动量的锻炼运动,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不要骤停。每周进行2~3次,每次约60分钟。5)教会患者测量脉搏,会辨别早搏,两次的活动之间要注意休息。在活动时出现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心率比安静时增加20%~30%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5~10分钟不缓解立即含服消心痛和硝酸甘油,若仍不缓解及时呼叫救护车就诊。
3 结果
见表1。
通过观察比较,A组发生活动后不适症状的人数占A组人数的32.1%,B组发生活动后不适症状的人数占B组人数的14.3%。A组明显高于B组。
4 小结
康复活动指导是健康教育及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从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保健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护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察结果表明,加强型活动指导组的活动后不适症状明显低于普通型活动指导组,具有临床意义。适当活动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早期活动不仅不增加病死率及并发症,而且加快心理上康复,消除恐惧,加速侧支循环建立,从而减少并发症数量。
5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0
2 李世珍,郑昭芬,蒲晓群,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活动的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