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之仁作为主体道德修为的至高境界是超越性终极关怀,无关外在因素,只需主体具备“我欲仁”及“为仁由己”自由意志,实现仁之境界在己不在人。然而,儒家主张学以致道,人作为承栽与实现仁的主体却是无法脱离诸多具体条件的现实存在者,主体在求学问道成仁的修德过程中,感官欲求、问学思辨、情感流露等使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被决定者。因此,主体为学求仁的条件性满足与仁之境界实现的无条件性存在内在张力。颜回安贫乐道的贤德之举让身处道之不行的孔子深感志同道合的慰藉与死守善道的决心。儒家仁道理想既高且远。孔颜师徒穷且益坚,即使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