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术研究要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而应用民俗学已经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由于民俗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这一具体的操作和过程仍值得探索和研究.叶大兵是我国早期践行应用民俗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他就开始研究区域民俗,后期主要致力于应用民俗研究,突破了当时理论研究的局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回顾叶大兵所践行的应用民俗学研究可知,他注重学科研究之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并以社会服务为目标,与经济、文化、管理等相结合,将文化力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机 构】
:
温州商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研究要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而应用民俗学已经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由于民俗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这一具体的操作和过程仍值得探索和研究.叶大兵是我国早期践行应用民俗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他就开始研究区域民俗,后期主要致力于应用民俗研究,突破了当时理论研究的局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回顾叶大兵所践行的应用民俗学研究可知,他注重学科研究之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并以社会服务为目标,与经济、文化、管理等相结合,将文化力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上了实践应用的道路.总之,叶大兵应用民俗学的提出及其实践路径对我国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南宋朱熹既是理学家,也兼具诗人、书法家的身份.他以儒家义理为基底进行诗书创作,奉守严正持“敬”观,并将持“敬”的功夫从理论层面延伸至个人行为修养及诗歌书法等艺术领域.朱熹反对夸张繁复的艺术技巧,提出文道并重,注重艺与道的统一.注重“气”在诗文书法中的一以贯之,并且在诗书创作与理论中从推崇“古法”过渡到后期不完全否定苏黄的“无法之法”,将理学思想与艺术法度平衡融合,对其时及宋末元初均有深远影响.朱熹以其深厚的理学修养和文学积累,在诗歌和书法创作批评中融入理学思想,使诗歌与书法表现出理学视阈下的会通特点.
“救赎”是韦伯探讨宗教与现代性等问题时使用的重要概念,韦伯认为人的救赎需求、救赎的形态和方式取决于其眼中的“世界图景”.救赎宗教的有意义的世界图景设定了一种有秩序、有目的的理想世界,解释了世界中苦难与无意义等问题,为超越性的价值提供了支撑,明确了“救赎”的需求和路径,并影响了人格的发展、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但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宗教性的世界图景为了保持自身的首尾一贯性而逐渐脱离现世,最终在自行其是的现世价值领域的冲击下和支配现世的工具理性的“铁笼”中丧失了统一人格与提供救赎的功能.韦伯不认可回到宗教性世
法定犯时代的到来使得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失去了立论根基,而在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相关理论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说是符合当前司法实践发展需求的应然选择.在坚守具有中国特色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前提下,应当认为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犯罪构成体系中属于故意的明知内容.贯彻适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说的难题在于证明方法,刑事推论规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思路,有助于促进违法性认识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写作经验,80年代的抒情诗歌则被视为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传统.新世纪田湘回归诗坛,他的诗歌有20世纪80年代的浪漫主义和抒情特征,以真挚的情感闻名诗坛.其创作表明,浪漫主义诗歌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是一种需要重新审视的诗歌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按照这一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来进行改革创新.要做到科学严谨,确保教学的准确性,讲得精、深、透,密切联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要注重系统完整,把握教学的整体性,讲出逻辑层次,防止教学中的碎片化;要增强艺术色彩,设计恰当的导入方式,运用有效的方法,借助现代的手段,使用合适的语言,投入饱满的情感,力戒泛娱乐化倾向.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意之辨”不仅仅就语言讨论语言的言与意关系问题,即语符与语义、能指与所指关系;而且立足于语言而深化拓展到言者与受者、语言与言语、语境与语用、语体与修辞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学阐释系统的交流统一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构成“立言”与“文以足言”之言与文关系、“文言”之文言与白话关系、“言意之辨”之言与意关系、“言尽意”与“言不尽意”关系、“无言”“不言”“玄言”与“得意忘言”之有无虚实关系、“言外之意”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关系、“立象以尽意”之言象意关系、“文笔之争”
近年政府规划建设的乡村文化礼堂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它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亦引发形成非政府预期的社会效应.新乡贤全面参与了文化礼堂建设,并将其构建为自身群体的文化交往的调控型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形式上表现为政府和村民的中介领域,但是在根本上仅代表新乡贤自身.从现实意义看,调控型公共空间发展虽然还不充分,但它是乡村社会的非正式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一肩挑”的乡村正式治理体系下,它可能起到某些辅助作用.在理论意义上,这有助于淡化当代主流公共领域理论的悲观弱点.
新世纪以来,中国“90后诗人”的诗歌写作逐渐成熟,但仍然未达到中国诗坛对他们一代人的写作期待.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诗坛、中国学界对“90后出生的诗人”“90后诗歌”的代际命名过程,能够呈现“90后”一代年轻诗人及其诗歌写作的发展理路.作为一代人,“90后诗人”及其诗歌写作在新世纪20余年的运演中,也形成一些趋向性、总体性的诗学审美特征.这些诗学审美特征既表征着中国“90后诗歌”的发展现状,也隐示着它的某种可能.
在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往中,理性早熟的中华文化为资产阶级突破神学束缚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和强大的实践武器,中华文化受到欧洲社会的普遍赞扬.当推翻封建专制政权成为欧洲社会的新需求时,中华文化由于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转换之需,成为欧洲社会的批判对象.这一切的发生,是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大批西方学者在中西交流受阻的环境中,在西方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社会思维方式、精神价值缺乏深层把握、同情理解的前提下,继承了基督教的不包容传统,把支撑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逻辑建基于欧洲中心、日耳曼中心的地域、种族偏见和满足于资产阶级殖
忻城壮族莫氏土司是我国存续时间较长的土司之一,其官族文学具有鲜明家国情怀特征,主要表现为忠君报国思想和爱国念家思想.忻城土司官族的“汉裔”情结与好学包容的心理性格是家国情怀产生的根本原因.忻城土司官族文学推动了广西壮族文人文学的发展,见证了历史上壮族在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其所表现的家国情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