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一个春天姗姗来迟。喇嘛扎西倚在马背上,任马儿自在地走。
没有树的戈壁,有青草发芽。一只秃鹰从头顶飞过,向远方的天边。
两年了,年轻的扎西在神山卡瓦落日一个没有人烟的洞里闭关清修。头发披在了肩头,胡须遮住了面庞,指甲长过了鼠爪,皮肤贴上了骨头。还有日日夜夜诵读的佛经,熟在了嘴边。
穿过一片玛尼堆,石头上刻满六字真言。一只老鸦低低掠过,落在一块竖立的石板上。石面刻着粗糙的乌金字:“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
好一个平淡无奇又发人深思的问题,喇嘛扎西在脑海里翻遍卷宗,却没有答案。放任老鸦嘎嘎地叫,扎西只顾回到远离多时的寺庙然戈根巴。
很小就没有了阿爸阿妈,喇嘛扎西被僧人收养。他在长石阶上玩耍嬉戏、在五明殿里学医学佛、和师兄弟们辩经论道、在长明灯前懵懂迷茫。
终于回到了朝思梦想的家,喇嘛扎西拖着虚弱的身体转动一排排经筒,银铃般的金鸣在銮顶缭绕。一群群红衣喇嘛从身旁经过,他们双手合十,低着头侧身让路。
慈祥的老堪布端着糌粑和茶,来到扎西的扎空:“吃吧,吃吧。你在饥寒寂寞,夏热冬寒中修行,体会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经受了佛祖的考验,你是一个好僧人。明天仁波切要亲自接见你。”
扎西嚼着糌粑,从柜子里找出自己配制的“日勒”药丸,和着茶水吃下去,随手翻开桌上的经书一页页看。
仁波切端坐在莲花宝座上,金灿的佛光围绕身旁。几百名僧人在宽大的经堂盘坐,自顾念叨着经文。
喇嘛扎西从崇敬的人群中走向恩师,仁波切亲切的摸顶让扎西感到温暖。突然,他脑海里闪过记忆的片段:“敬爱的仁波切,请问,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
仁波切笑了,他环视大殿:“众僧可知道答案?”
殿上的人面面相觑,窃窃私语,没有人回答。
赤巴大声说:“把水装进不透气的金钵,它就不会干。”
仁波切又笑了:“扎西,终有一天你会知道答案,那时你就真正成了佛的弟子。”
绿草慢慢黄了,树叶片片飘零。一天又一天,喇嘛扎西在庙后的山顶念经,在庙里的角角落落给人看病。越来越多的僧人前来拜访,请求解答学佛的疑惑,请求解除身体的痛苦。
人们都说,喇嘛扎西是寺里最好的医生,是有学问的高僧。
其实,喇嘛扎西心中也有疑惑,佛法太深奥,我似懂非懂。
大雪纷飞的时候,堪布带着喇嘛扎西到山下的农庄做法事,寨子里炊烟四散,牛儿在雪地里踱步,孩子们奔跑玩闹。人们在路边脱帽,低着头弓着腰双手举高向僧人们致敬。
主人家叫泽仁,是个忠厚的农民。泽仁烧了茶,端上馍馍奶渣。一家人跑上跑下,掺茶倒水忙个不停。
主人的女儿叫卓玛,给喇嘛扎西倒茶,头发扎成一股股细辫子,白白的手、大大的眼,微微笑着,嘴角上扬。也许是天冷的缘故,扎西感觉滚烫的清茶特别好喝,一会儿就没有了,卓玛又来添上。
念经的时候,卓玛靠在门边,喇嘛扎西看她,她正看着喇嘛扎西。
夜里的被子很暖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扎西就是睡不着,眼前一直有细小的辫子,白白的手,大大的眼,笑得嘴角上扬。
第二天法事,烂熟于胸的经文,喇嘛扎西忘记了好几次。亏得堪布在旁边提醒,扎西只说头痛。摸着额头,眼睛却盯着门口。
这夜的雪下得特别大,喇嘛扎西翻着经书,可仿佛不再认识字,书里尽是细小的辫子,白白的手,大大的眼,笑得嘴角上扬。
扎西起床小便,提着油灯走过狭窄的走廊。灯光忽闪忽闪,只能摸索踱步。昏黄的光里走近一个身影,细小的辫子映入眼帘。扎西捧高了灯,就是那大大的眼,白白的手,还有上扬的嘴角。一瞬间,仿佛呼吸停止,有淡淡的香味飘进鼻孔。扎西身体僵直,眼珠再也不能转动。
卓玛嗤嗤地笑了,低着头擦肩跑开。喇嘛扎西呆呆杵在地上,直到冷风吹熄灯火。
回到然戈根巴,喇嘛扎西不想看书,也不再制药,日间盯着远方静静发呆,夜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有人看见,扎西在佛前念念有词,整夜长跪不起,时而双手合十,、时而捶胸顿足,似乎在祈祷,又像是问询。
是谁,年年岁岁栖身在圣地净土,日日夜夜拜倒在菩萨身前,朝朝暮暮聆听着佛音飘渺。你义无反顾,早已遁入空门,愿终生青灯相伴。却为何眼里渗进了沙子,心中飘进了尘埃?难道是罪过?难道是救赎?
山门边上的木房子,是寺庙的马棚。暮钟响起的时候,一个穿着便装、戴着帽子的人驾着嘶鸣的老马,在尘土中一顿一行,忽而奔向前方,忽而掉头徘徊。空旷的野地里,夕阳洒满年轻的肩膀,红霞照遍了下山的路,马脖子上的铃铛声在孤独的傍晚忽停忽鸣,渐渐远去。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
喇嘛扎西在农庄里做了长工。没有人愿意接纳背叛了佛的他,幸好泽仁是个忠厚的人,让扎西住在柴房。
善良的卓玛在天黑时偷偷敲门,递来几团糌粑,羞涩地跑开了。
春耕时,号子声此起彼伏,山歌在田间飞舞。两个年轻人怯怯地钻进了树林。
风吹得好缠绵,一遍又遍轻拂着树梢,叶子抖得好娇柔,一声又一声沙沙地呻吟。鸟儿爬上枝尖叽叽地张望,又噗哧哧飞走了。
泽仁无奈地接受了一个喇嘛女婿,喇嘛扎西搬出了柴房,住进了卓玛的房间。
寨子里的流言沸沸扬扬,泽仁不敢出门,怕邻里戳着背脊指手画脚。
有一天,人们正在地里干活,忽然巴布的儿子跑来远远喊着:“阿爸,阿爸,快点回来,阿妈快不行了。快来,快来。”
人们丢了锄头往巴布家跑。女人眼睛翻白,嘴巴张得大大的,冒着白泡,床上吐满了脏东西,身体蜷在一起,眼看不行了。大家都慌了,七嘴八舌找不到办法。巴布急得到处跳,扳着爱人的手摇啊摇、喊啊喊,接过别人递来的热帕子在脸上擦。
喇嘛扎西撑开女人的眼看了看,凑到嘴边闻了闻就走了。回来的时候挤开人群,把病人扶坐起来,从怀里掏出日勒丸塞进嘴里,灌了一瓶牛奶。 巴布看傻了眼,才反应过来,猛推开喇嘛扎西:“你干什么,你给她吃了什么?”
喇嘛扎西没有说话,从堂屋的桌子上拿起一朵菌子:“她吃了这个,中毒了,我给她吃了药。”
喇嘛把桌上的菌子全部丢在地上:“这种菌子不能吃,幸好发现得早,不然没救了。”
巴布愣愣地看着地上的菌子,又看看喇嘛扎西,眨了眨眼问:“那现在呢?”
喇嘛拍着手上的泥土:“好好休息就没事了。”
人们哄地涌到床边,巴布的老婆喘喘缓过气来,摸着自己的额头问:“你们怎么在这里?我怎么了?”
大家呵的笑开了,一言一语闹开了。回头找喇嘛,却不见了人影。
这天以后,寨子上的人有了病痛都来找喇嘛扎西,喇嘛总能让他们脱离痛苦。作为感谢,人们能给钱的给钱、给粮的给粮,给不起的,喇嘛也不要。
喇嘛很少看经书,却看很多的医书,很少念经,却配制很多药。
家里一天比一天热闹,弓背驼腰的、嗷嗷大哭的、奄奄一息的、萎靡不振的,老人、小孩、汉子、妇女从本寨、外寨、山的这边、那边,骑马、走路前来看病。他们愁眉苦脸地来,幸福欢喜地走。
看到人们快乐,喇嘛扎西也就高兴了。
一年一年,人们口中的喇嘛扎西,成了心中的门巴扎西。
门巴扎西不再是光头,他的头发乌黑浓密,他美丽的卓玛生了两个儿子,他的美名四处远扬。只是偶尔,门巴会爬到屋后的山上,眺望远方的云彩,那云彩下,是永远也回不去的然戈根巴。
深秋的午后,一个断臂的乞丐走进门巴扎西的家,他形容枯槁,衣衫褴褛。他不要卓玛端来的糌粑和茶,拉着门巴的手,泪眼婆娑:“敬爱的门巴扎西,我的阿妈瘫痪在床很多年,就快离开人世,但因为没有医生看过她,她害怕下一世还会瘫痪。我希望您能够到卡瓦落日的山下看一下我的阿妈,让她安心地走。”
卡瓦落日,多么遥远的地方,多少年前,门巴扎西在她的怀抱里修行,如今又要回到那里,门巴扎西似乎隐隐地向往,回归最初的本源。
门巴扎西披了袍子出门,卓玛赶出来,风吹乱了发丝:“天快黑了,明天再走行吗?”
门巴牵出马,抚摸爱人的额头:“阿妈等不及了。”
两个焦急的人穿过寨子中金黄的麦田,穿过落叶飘飞的林荫,趟过碧黑清澈的小河,马蹄声得儿得儿地刺透了漆黑的夜。
天快亮的时候,遇见一排玛尼堆。泛白的晨光中,门巴扎西再度看见了那一块刻着粗糙乌金字的石头:“如何能让一滴水不干涸?”
门巴下马驻足,在清冷的戈壁上,想起年少的时光、想起梦中的佛祖,想起美丽的卓玛和可爱的孩子,想起乞丐那正承受病痛、可怜的阿妈。
门巴轻轻迈步,双手合十,绕着玛尼堆转。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
一圈又一圈,当他抬起头的时候,就看见石头的背面,有一行隽秀的字。原来,追寻一生的答案,就在转身的那一瞬。
“让他融入山溪,流向大海!”
融入山溪,流向大海。
融入山溪,流向大海······
门巴锁紧了眉头,他在玛尼堆旁转来转去,他的手搓来搓去。
他又笑了、他笑了。
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让他融入山溪,流向大海。
一辈子,如何才能不虚度?让他融入凡尘,劳作耕耘。
扎西离寺庙远了,离佛更近了。
他终于明白,当初不是放弃修行,而是继续修行。扎西治病救人也是修行,卓玛哺育儿女也是修行,孩子健康成长也是修行,人们春耕秋收也是修行。都在普度众生,都在高尚的生活,这难道就是佛语的真谛?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在空门,在红尘,只要心中有佛,终会得成正果。
旭日初升,一缕缕霞光穿云而出,门巴扎西翻身上马,在温暖的阳光下,带着同伴奔向圣洁的卡瓦落日。
没有树的戈壁,有青草发芽。一只秃鹰从头顶飞过,向远方的天边。
两年了,年轻的扎西在神山卡瓦落日一个没有人烟的洞里闭关清修。头发披在了肩头,胡须遮住了面庞,指甲长过了鼠爪,皮肤贴上了骨头。还有日日夜夜诵读的佛经,熟在了嘴边。
穿过一片玛尼堆,石头上刻满六字真言。一只老鸦低低掠过,落在一块竖立的石板上。石面刻着粗糙的乌金字:“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
好一个平淡无奇又发人深思的问题,喇嘛扎西在脑海里翻遍卷宗,却没有答案。放任老鸦嘎嘎地叫,扎西只顾回到远离多时的寺庙然戈根巴。
很小就没有了阿爸阿妈,喇嘛扎西被僧人收养。他在长石阶上玩耍嬉戏、在五明殿里学医学佛、和师兄弟们辩经论道、在长明灯前懵懂迷茫。
终于回到了朝思梦想的家,喇嘛扎西拖着虚弱的身体转动一排排经筒,银铃般的金鸣在銮顶缭绕。一群群红衣喇嘛从身旁经过,他们双手合十,低着头侧身让路。
慈祥的老堪布端着糌粑和茶,来到扎西的扎空:“吃吧,吃吧。你在饥寒寂寞,夏热冬寒中修行,体会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经受了佛祖的考验,你是一个好僧人。明天仁波切要亲自接见你。”
扎西嚼着糌粑,从柜子里找出自己配制的“日勒”药丸,和着茶水吃下去,随手翻开桌上的经书一页页看。
仁波切端坐在莲花宝座上,金灿的佛光围绕身旁。几百名僧人在宽大的经堂盘坐,自顾念叨着经文。
喇嘛扎西从崇敬的人群中走向恩师,仁波切亲切的摸顶让扎西感到温暖。突然,他脑海里闪过记忆的片段:“敬爱的仁波切,请问,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
仁波切笑了,他环视大殿:“众僧可知道答案?”
殿上的人面面相觑,窃窃私语,没有人回答。
赤巴大声说:“把水装进不透气的金钵,它就不会干。”
仁波切又笑了:“扎西,终有一天你会知道答案,那时你就真正成了佛的弟子。”
绿草慢慢黄了,树叶片片飘零。一天又一天,喇嘛扎西在庙后的山顶念经,在庙里的角角落落给人看病。越来越多的僧人前来拜访,请求解答学佛的疑惑,请求解除身体的痛苦。
人们都说,喇嘛扎西是寺里最好的医生,是有学问的高僧。
其实,喇嘛扎西心中也有疑惑,佛法太深奥,我似懂非懂。
大雪纷飞的时候,堪布带着喇嘛扎西到山下的农庄做法事,寨子里炊烟四散,牛儿在雪地里踱步,孩子们奔跑玩闹。人们在路边脱帽,低着头弓着腰双手举高向僧人们致敬。
主人家叫泽仁,是个忠厚的农民。泽仁烧了茶,端上馍馍奶渣。一家人跑上跑下,掺茶倒水忙个不停。
主人的女儿叫卓玛,给喇嘛扎西倒茶,头发扎成一股股细辫子,白白的手、大大的眼,微微笑着,嘴角上扬。也许是天冷的缘故,扎西感觉滚烫的清茶特别好喝,一会儿就没有了,卓玛又来添上。
念经的时候,卓玛靠在门边,喇嘛扎西看她,她正看着喇嘛扎西。
夜里的被子很暖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扎西就是睡不着,眼前一直有细小的辫子,白白的手,大大的眼,笑得嘴角上扬。
第二天法事,烂熟于胸的经文,喇嘛扎西忘记了好几次。亏得堪布在旁边提醒,扎西只说头痛。摸着额头,眼睛却盯着门口。
这夜的雪下得特别大,喇嘛扎西翻着经书,可仿佛不再认识字,书里尽是细小的辫子,白白的手,大大的眼,笑得嘴角上扬。
扎西起床小便,提着油灯走过狭窄的走廊。灯光忽闪忽闪,只能摸索踱步。昏黄的光里走近一个身影,细小的辫子映入眼帘。扎西捧高了灯,就是那大大的眼,白白的手,还有上扬的嘴角。一瞬间,仿佛呼吸停止,有淡淡的香味飘进鼻孔。扎西身体僵直,眼珠再也不能转动。
卓玛嗤嗤地笑了,低着头擦肩跑开。喇嘛扎西呆呆杵在地上,直到冷风吹熄灯火。
回到然戈根巴,喇嘛扎西不想看书,也不再制药,日间盯着远方静静发呆,夜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有人看见,扎西在佛前念念有词,整夜长跪不起,时而双手合十,、时而捶胸顿足,似乎在祈祷,又像是问询。
是谁,年年岁岁栖身在圣地净土,日日夜夜拜倒在菩萨身前,朝朝暮暮聆听着佛音飘渺。你义无反顾,早已遁入空门,愿终生青灯相伴。却为何眼里渗进了沙子,心中飘进了尘埃?难道是罪过?难道是救赎?
山门边上的木房子,是寺庙的马棚。暮钟响起的时候,一个穿着便装、戴着帽子的人驾着嘶鸣的老马,在尘土中一顿一行,忽而奔向前方,忽而掉头徘徊。空旷的野地里,夕阳洒满年轻的肩膀,红霞照遍了下山的路,马脖子上的铃铛声在孤独的傍晚忽停忽鸣,渐渐远去。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
喇嘛扎西在农庄里做了长工。没有人愿意接纳背叛了佛的他,幸好泽仁是个忠厚的人,让扎西住在柴房。
善良的卓玛在天黑时偷偷敲门,递来几团糌粑,羞涩地跑开了。
春耕时,号子声此起彼伏,山歌在田间飞舞。两个年轻人怯怯地钻进了树林。
风吹得好缠绵,一遍又遍轻拂着树梢,叶子抖得好娇柔,一声又一声沙沙地呻吟。鸟儿爬上枝尖叽叽地张望,又噗哧哧飞走了。
泽仁无奈地接受了一个喇嘛女婿,喇嘛扎西搬出了柴房,住进了卓玛的房间。
寨子里的流言沸沸扬扬,泽仁不敢出门,怕邻里戳着背脊指手画脚。
有一天,人们正在地里干活,忽然巴布的儿子跑来远远喊着:“阿爸,阿爸,快点回来,阿妈快不行了。快来,快来。”
人们丢了锄头往巴布家跑。女人眼睛翻白,嘴巴张得大大的,冒着白泡,床上吐满了脏东西,身体蜷在一起,眼看不行了。大家都慌了,七嘴八舌找不到办法。巴布急得到处跳,扳着爱人的手摇啊摇、喊啊喊,接过别人递来的热帕子在脸上擦。
喇嘛扎西撑开女人的眼看了看,凑到嘴边闻了闻就走了。回来的时候挤开人群,把病人扶坐起来,从怀里掏出日勒丸塞进嘴里,灌了一瓶牛奶。 巴布看傻了眼,才反应过来,猛推开喇嘛扎西:“你干什么,你给她吃了什么?”
喇嘛扎西没有说话,从堂屋的桌子上拿起一朵菌子:“她吃了这个,中毒了,我给她吃了药。”
喇嘛把桌上的菌子全部丢在地上:“这种菌子不能吃,幸好发现得早,不然没救了。”
巴布愣愣地看着地上的菌子,又看看喇嘛扎西,眨了眨眼问:“那现在呢?”
喇嘛拍着手上的泥土:“好好休息就没事了。”
人们哄地涌到床边,巴布的老婆喘喘缓过气来,摸着自己的额头问:“你们怎么在这里?我怎么了?”
大家呵的笑开了,一言一语闹开了。回头找喇嘛,却不见了人影。
这天以后,寨子上的人有了病痛都来找喇嘛扎西,喇嘛总能让他们脱离痛苦。作为感谢,人们能给钱的给钱、给粮的给粮,给不起的,喇嘛也不要。
喇嘛很少看经书,却看很多的医书,很少念经,却配制很多药。
家里一天比一天热闹,弓背驼腰的、嗷嗷大哭的、奄奄一息的、萎靡不振的,老人、小孩、汉子、妇女从本寨、外寨、山的这边、那边,骑马、走路前来看病。他们愁眉苦脸地来,幸福欢喜地走。
看到人们快乐,喇嘛扎西也就高兴了。
一年一年,人们口中的喇嘛扎西,成了心中的门巴扎西。
门巴扎西不再是光头,他的头发乌黑浓密,他美丽的卓玛生了两个儿子,他的美名四处远扬。只是偶尔,门巴会爬到屋后的山上,眺望远方的云彩,那云彩下,是永远也回不去的然戈根巴。
深秋的午后,一个断臂的乞丐走进门巴扎西的家,他形容枯槁,衣衫褴褛。他不要卓玛端来的糌粑和茶,拉着门巴的手,泪眼婆娑:“敬爱的门巴扎西,我的阿妈瘫痪在床很多年,就快离开人世,但因为没有医生看过她,她害怕下一世还会瘫痪。我希望您能够到卡瓦落日的山下看一下我的阿妈,让她安心地走。”
卡瓦落日,多么遥远的地方,多少年前,门巴扎西在她的怀抱里修行,如今又要回到那里,门巴扎西似乎隐隐地向往,回归最初的本源。
门巴扎西披了袍子出门,卓玛赶出来,风吹乱了发丝:“天快黑了,明天再走行吗?”
门巴牵出马,抚摸爱人的额头:“阿妈等不及了。”
两个焦急的人穿过寨子中金黄的麦田,穿过落叶飘飞的林荫,趟过碧黑清澈的小河,马蹄声得儿得儿地刺透了漆黑的夜。
天快亮的时候,遇见一排玛尼堆。泛白的晨光中,门巴扎西再度看见了那一块刻着粗糙乌金字的石头:“如何能让一滴水不干涸?”
门巴下马驻足,在清冷的戈壁上,想起年少的时光、想起梦中的佛祖,想起美丽的卓玛和可爱的孩子,想起乞丐那正承受病痛、可怜的阿妈。
门巴轻轻迈步,双手合十,绕着玛尼堆转。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
一圈又一圈,当他抬起头的时候,就看见石头的背面,有一行隽秀的字。原来,追寻一生的答案,就在转身的那一瞬。
“让他融入山溪,流向大海!”
融入山溪,流向大海。
融入山溪,流向大海······
门巴锁紧了眉头,他在玛尼堆旁转来转去,他的手搓来搓去。
他又笑了、他笑了。
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让他融入山溪,流向大海。
一辈子,如何才能不虚度?让他融入凡尘,劳作耕耘。
扎西离寺庙远了,离佛更近了。
他终于明白,当初不是放弃修行,而是继续修行。扎西治病救人也是修行,卓玛哺育儿女也是修行,孩子健康成长也是修行,人们春耕秋收也是修行。都在普度众生,都在高尚的生活,这难道就是佛语的真谛?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在空门,在红尘,只要心中有佛,终会得成正果。
旭日初升,一缕缕霞光穿云而出,门巴扎西翻身上马,在温暖的阳光下,带着同伴奔向圣洁的卡瓦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