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依旧摩登 克勒并非怀旧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332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5日下午,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美女如云,绅士林立,前者旗袍婀娜,后者西装革履,洋气的都市氛围,流行的英式下午茶。这不是一场复古Party,而是由上海老中青文化爱好者组成的沙龙——克勒门。
  “克勒门”的名声近来正在上海滩迅速传开,起初只是沪上文化大家陈钢、程乃珊等人的自发聚会,到今年夏季,机缘巧合,演变成一月一次的主题沙龙,由以打造文化酒店著称的贵都总经理嵇东明和艺术人文频道主持人阎华共同参与,如今已到第三期。本期主题“云梦——名媛与旗袍”。
  旗袍·女人·上海
  沙龙现场的大屏幕上,视觉资料小而精地勾勒出旗袍-女人-上海的关联脉络:旗袍本为旗人服装,辛亥革命后从宫廷走向民间,真正在汉族女性中普及开来要到1920年左右,领潮流之先者,非“东方巴黎”上海莫属。据介绍,这类旗袍往往度身定制,面料做工皆讲究,且样式新颖,紧跟国际时尚,与以往直筒不收腰的长袍不同,人称“海派旗袍”。后世旗袍大多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因此上海往往被认为是旗袍的发祥地。
  旗袍背后更为丰富的,是人——上海女人。
  主持人话锋一转,台上展示出一件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精美旗袍。借上海博物馆60周年大庆之机,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女儿带回国内。旗袍的主人已经100多岁,乃是贝聿铭的继母蒋士云。睹物思人,不免牵扯出一段她与张学良绵绵几十年的情感纠葛,千折百转的旗袍,竟成了历史的无言见证。
  沙龙前期预告时,“克勒门”曾在微博上发动大家晒旗袍,于是,旧影、新照、佳人、故事,通通被“勾引”出来。令人不禁感慨程乃珊在《旗袍吟》里的那句断语:“上海女人天生是应该穿旗袍的!”
  对此,以创作《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蜚声中外乐坛的陈钢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海派旗袍既有西方的开放,又具东方的收敛,欲说还休,悱恻缠绵,陈钢称之为“纠结”:“讲旗袍我讲不太清楚,还是说最熟悉的音乐吧,像我们写《梁祝》的时候……”熟悉的旋律即兴哼起,将旗袍所代表的东方美精彩解读了出来。
  上海女人赋予了旗袍独特的味道,这又不得不回到生长她们的土壤——大上海。沙龙现场请到了今年95岁的褚先生,他是目前上海年纪最长的旗袍裁缝,16岁当学徒,旗袍做了近80年,上海滩的明星名媛几乎都是他的客户。主持人介绍说,褚老早已退休,在家乡儿孙满堂,“但他就爱一个人住在上海,因为这座城市摇曳的风景里,有他抹不掉的记忆和情结。”
  女人·上海·文明
  为什么上海女子穿旗袍有种特别的味道?海派女作家淳子的一段“茶话”令现场众人听得入迷。在她看来,中国近代开埠后,特别是当上海有了租界之后,几乎全国有权的、有财的、有文化的人都涌进上海,资本与人才在这里结合、发酵,并融入都市文明的发展大潮,成就了我们口中的“摩登上海”。“上海有如此深厚的底蕴,哪怕是小家碧玉,在这样的环境里,看也看会了!”何况当时还有一批名媛的带动与倡导。
  为了这次沙龙,淳子特别带来一张六位旗袍名媛的合影老照片。拍摄背景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他和赵四的孩子一岁,寄养在香港,赵四无助痛苦,闺蜜们前往安慰。一位一位名媛说下来,个个都是“家世不得了喔”。
  可以说,上海女人代表的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种文明——高度发达的都市商业氛围下,一种文雅、精致的生活格调。时至今日,虽然很多人痛心慨叹海派风度不再,但上海人那种对美近乎变态的执着,依然为全中国所独有。
  在上海,爱美是一种信仰。
  “克勒门”这次还请到了老鸿翔当年的小开——84岁的金先生和太太。前期预告时,二人19岁时于自家郊外别墅的订婚照就在网上引来大量围观转发。最多的评价是:“太美了!”到沙龙现场,夫妇俩一登台就引起一片欢呼,一个甲子相濡以沫的风霜,变成一种无需多言的耀眼。最吸引人的是金先生现场演示旗袍测量,36个点,窍门、细节、礼仪,都极讲究。金先生一边比划,一边用上海话风趣地讲解,金太太娴静地当着模特,神情认真专注。
  “老克勒对美的信仰,不仅仅是外在,更是内心。”主持人阎华在沙龙之后回忆起与二老的交流。他们曾经过着那样精致的生活,却在动荡的岁月吃尽苦头,可如今看来,他们释放出的并没有怨恨苦毒,依然那么美,美得那么平和,美得那么有力量。
  在为“克勒门”采访过许多老人之后,阎华总结克勒精神并不是花天酒地,相反,是“隐忍”,再多的苦难,也剥夺不走那份人前的尊严与优雅。
  所以说,在上海,爱美更是一种教养。
  创建了上海第一个旗袍沙龙的汪女士在台上和大家分享她的经历:从小看母亲穿旗袍,非常羡慕,可在她最想穿的年龄却不能穿。年过半百,终于有机会穿上旗袍的她,生活中基本都着旗袍,出客穿的,工作穿的,休闲穿的,买菜穿的,甚至骑车穿的。她说女人如水,服装就是盛水的容器,装在旗袍这样的容器里,自然会对自己有要求,水的品质就不同了,举手投足都有讲究。她现场展示了正确的站、坐、走等仪态,甚至包括如何蹲下捡东西。
  恰如英国爱德华三世时期的一句名言:“教养塑人(Mannersmakethman)。”上海的精致典雅,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当中国大部分人放弃了追求美的能力与权利的时候,美育却成为许多上海人教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美让人变得柔和,让人少有戾气乖张,而这,正是文明的根基。
  “云梦”沙龙过后,有不少海外华人找到“克勒门”,分享自己所在地的老克勒、老上海,这令本着一颗“玩儿”心的文人们颇为惊喜:海派文化的辐射力竟如此强大,向世界各地散出去,又可以依着某些线头找回上海。关于海派,有太多可以言说的内容,旗袍,不过是具有代表性的切入点——之一。
  上海·文明·延续
  “克勒不是怀旧!老克勒一点不老,想当年,他们可是国际化大都市里最灿烂、最洋化、最摩登的一群人。”生于70年代的阎华,笑言自己是“克勒门”玩儿家中最保守的一个。
  自今年8月首次主题沙龙“华梦”开始,“克勒门”每次请柬都会选择沪上资深媒体人、艺术评论家林明杰的一幅画作。当听到“云梦”的名字,林明杰当即找出一幅粉鱼缠绕女子腰身的作品,阎华心中犹豫,拿去请陈钢定夺。年近八旬的陈钢当即拍板:很好呀!画得生动,颜色美,鱼像衣服一样包裹回来,太合适了!
  沙龙现场的结尾,一改之前舒缓、文气的风格,来了个出其不意的“豹尾”——一首热辣奔放的现代小提琴。当不少中青年心下嘀咕是否有失妥当,坐在第一排的金先生、金太太等老人家却饶有兴致地拍手敲起了节拍,投入、享受、带劲儿,神采飞扬。
  “可见将克勒等同于‘老’是多大的误解,时代教育背景决定了人的眼界、胸襟,和我们相比,老克勒真的时尚、开明得多了。”阎华总结说,海派老克勒的格调不是高高吊起来虚幻的标榜,而是实实在在看过、玩过、接触过之后才逐步塑造出来的。
  或许,这正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坚持。
  在参与、支持“克勒门”的文化人和艺术家看来,今天大家穿旗袍说旗袍也好,畅谈克勒生活也好,并不是要回到过去,也不为了贴什么标签,只是希望能够打开一扇了解、交流海派文化艺术的门,让更多热爱它的人有一个平台,一起分享和品读一种高尚雅致的生活状态。
  而这,正是此刻的上海所需求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就已经非常接近国际时尚,能看到国外的时尚杂志,还有原版的裁剪书,以及正在上海风靡的好莱坞电影。正是那样的东方巴黎塑造了那样的生活状态。而现在的上海,经历过痛苦,经历着修复,硬件上又正在重新回到那样的水准,但人的审美与精神状态却远不及当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梳理克勒文化并非怀旧,而是为21世纪的现代上海寻找那抹鲜活的颜色。
  老克勒无法复制,也不必复制。“华梦”、“诗梦”、“云梦”,作为一个单纯因爱好和分享而聚集起来的文化沙龙,“克勒门”无意打造一场泛黄的旧梦,而是在做着一场又一场充满无限可能的魔都新梦。
其他文献
以四川省某桥简化模型为研究对象,用Midas2010软件对连续梁桥现有整体同步提升、分段分步顶升和新提出的顶升方法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改变顶升支座数量、顺序及单次顶升位移值
目的:提高对任何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警惕性,避免引发肺栓塞,使不典型肺栓塞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针对我院2009年收治的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不典型肺栓塞
目的:了解我院2008年上半年抗菌药使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定期抽查我院2008年上半年出院病历600份,对抗菌药使用的基本情况、合理使用情况及围手术期
<正>~~
期刊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看着电视中汉藏人民欢庆的场面,不由令我回想起三年的援藏工作。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感同身受,日喀则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西藏人民亦成为我的
马赛高等美术学院是法国艺术院校中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目前十所深受中国美术考生青睐的国外艺术院校之一。它诞生至今.一直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经过近260年的发展.
翻开世界艺术史,浏览各时代的塔尖之作,其艺术质量的标准都有规律可循,那就是艺术创作的三个要素:表现时代、个人风格和创新技术。  艺术家要表现时代,先要了解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时代?凡人生活一世,潇洒快活,死时也应该明白,自己曾经历了怎样的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GDP 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美国已做不了“老爸”,只能做“老大”,坚决不做“老二”,为此联手四方抑制中国。后现代社会的世界,资源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