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倒述和预述是叙事时序的基本方式,时序的交错组合也渐成为主流。它们是文学的技巧也隐藏着叙述者的态度,导致叙事评价的强化或弱化。正因为时序变形通过引起因果关系的或明或暗变化才达到调节叙事评价的结果,所以说无论小说怎样千姿百态,时序仍在因果链上跳舞。
【关键词】时序 倒述 预述 因果关系 叙事评价
关于现代小说叙事的方方面面在叙事学中都有论及。我想对时序变形在文中进行探讨。很多叙事学著作,对时间问题都有详细的讲座。在外国,热奈特认为“倘若我们将‘虚假时间’与‘故事时间’区别开来,那么我们便可以确定三种核心成分:秩序;长度;频律。”托收罗夫在《文学叙事的范畴》中,将叙事时间分为时间,语体和语式三大范畴。在中国,《叙事学》、《叙事学导论》、《小说叙事学》、《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也都时间倾注了相当的精力。但在诸收对时间的讨论中,对时间的理解也不尽一致,甚至有交叉现象,使时间问题变得复杂难测。在本文看来,叙事总是表现叙事文体的某种意图和倾向,表现叙事主体的某种评价,叙事时间的安排同样要表现出某种评价。本文主要讨论表现于文本中的“情节时间”,从叙事时间的顺序入手,探讨时序变形对叙事评价的影响分析时序变形给文本美学效果带来的差异。
所谓“时序”,指叙事时间的顺序。叙事时间是相对于故事时间而言的,托多罗夫指出:“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绊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用线性的时间表现立体的故事时间,叙事文本往往会出现时序的变形观象,否则,严格按故事时间的顺序来展开叙述容易使叙事成为流水帐式的记录,显得枯燥。时序变形有很多种,诸如倒述、预述、插述,交错等,但基本的时序变形只有倒述和预述两种。倒述是指某个事件的叙述在迟于“故事”应该发生的时刻进行,成对某个人物的交代在迟于该交代的时刻来进行;预述则相反。即倒述“是在事件发生后讲述所发生的事实”,预述是“提前叙述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件。”无论倒述成预述,都体现出叙事评价某种程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可分为强化或弱化。
叙事评价的强化,与倒述,预述的明晰化有关。明晰的倒述中一种是对事件的倒述。对事件的倒述往往是因为两个或多个事件交织在一起,无法同时叙述,不得不说完一个事件后再说另一个事件。中国小说中觉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便是倒述的明显标记。《水浒传》第四十九回在宋江三打祝家庄的主体中,倒述了解珍解宝被陷害,引出一批人投梁山的故事。这一倒述使这批人在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的出现不显得突然。并鲜明体现了“官逼民反”的情形以及梁山好汉们的号召力,与叙述者的总体评价保持一致。明晰的倒述中还有一种对人物的倒述。在人物出场后,对人物的身份来历或比前的重大活动进行扼要的介绍,人物的性格特征由此突显,叙述者也由此对人物有了评价基调。倒述还有一种是叙述者的自我回忆。
明晰的预述也离不开叙述者的指点。这种指点既可以是局部指点,也可以是关于整个叙事的指点。局部指点,如话本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当范二郎跟踪周胜仙回家时,叙述者指出:“因这一去,引起了一场没头没脑的官司”。明确预示了跟踪将引发的后果。从叙述语气看,叙述者似乎认为范二郎的跟踪有点无事生非的意味。而这场官司的“没头没脑”,又明确预示了官司的复杂性和难解性。整体指点,例如《说岳全传》第一回的预述“且说西方极乐世界大雷音寺我佛如来……正说得天花乱坠宝雨纷之际……女土蝠……恶不住撒出一个臭屁来……大鹏金翅明王……不觉大怒,展开双翅落下来,望那女土蝠头上,这一嘴就啄死了。那女土蝠……在下界王门为女,后来嫁于秦桧为妻,残害忠良,以报今日之仇”。这样的预述表明忠良被害是复仇的结果,叙述者对女土蝠“撒屁”而被降的讲述,可见叙述者对其不齿,奠定了评价的基调。这一预述到最后岳飞屈死风波亭才得到回应。
时序变形对叙述评价的影响,说到底是时序变形造成因果关系的清晰和模糊,从而导致叙事评价的强化或弱化。应该说,时序就是时序,因果就是因果,所谓“前因后果”早已被拉丁修辞家们驳倒了,叙事学家对“前因后果”也颇有微词,米克·巴尔便认为“时间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总是相互关联”是“一个屡屡出现的错觉。”但至少就叙事而言,时序关系与因果关系还是有内在联系的。英国文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举例道,“‘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与‘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世因伤心而死’可以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但后一描述体现了事件过程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前一种描述提供了小说材料,后一种描述提供了作者对材料的诠释。”暗含了叙事评价。叙事时讲述何种事件取决于这一事件对后来的影响。被讲述的最早的事件仅仅是由于后来的事件才具有了自己的意义,并成为后事的前因,正是这一“前因”使叙事评价多为“后见之明”。由此,可见“国王死了”是导致“王后死”的原因才被叙述在先的。从时间上看“是时间系列的结尾——事情最终演变的结果——决定着是哪一事件开始了它:我们是因为结尾而知道它是开端……因此,历史、小说、游记都基于一种逆向的因果关系。”知道一个结果,我们在时间中回溯它的原因。当然这种“回溯”是针对叙述者的叙述动机而言的,文本中完全的“回溯”并不多。但“小说叙述的时序关系总是隱含着因果关系”,我们理解时序的变形,主要是在变形的时序中寻找一种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
总之,叙述小说真正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富有意义的排列。时序变形是它的一个重要手法。探讨时充变形所造成的美学效果和对叙事评价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叙事时间,理解小说叙事的魅力。时序变形的本质并未脱离因果链。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叙事小说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章国锋、王逢振 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张寅德 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赵毅衡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米克·巴尔 叙述学:人手不足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华莱士·马丁 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时序 倒述 预述 因果关系 叙事评价
关于现代小说叙事的方方面面在叙事学中都有论及。我想对时序变形在文中进行探讨。很多叙事学著作,对时间问题都有详细的讲座。在外国,热奈特认为“倘若我们将‘虚假时间’与‘故事时间’区别开来,那么我们便可以确定三种核心成分:秩序;长度;频律。”托收罗夫在《文学叙事的范畴》中,将叙事时间分为时间,语体和语式三大范畴。在中国,《叙事学》、《叙事学导论》、《小说叙事学》、《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也都时间倾注了相当的精力。但在诸收对时间的讨论中,对时间的理解也不尽一致,甚至有交叉现象,使时间问题变得复杂难测。在本文看来,叙事总是表现叙事文体的某种意图和倾向,表现叙事主体的某种评价,叙事时间的安排同样要表现出某种评价。本文主要讨论表现于文本中的“情节时间”,从叙事时间的顺序入手,探讨时序变形对叙事评价的影响分析时序变形给文本美学效果带来的差异。
所谓“时序”,指叙事时间的顺序。叙事时间是相对于故事时间而言的,托多罗夫指出:“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绊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用线性的时间表现立体的故事时间,叙事文本往往会出现时序的变形观象,否则,严格按故事时间的顺序来展开叙述容易使叙事成为流水帐式的记录,显得枯燥。时序变形有很多种,诸如倒述、预述、插述,交错等,但基本的时序变形只有倒述和预述两种。倒述是指某个事件的叙述在迟于“故事”应该发生的时刻进行,成对某个人物的交代在迟于该交代的时刻来进行;预述则相反。即倒述“是在事件发生后讲述所发生的事实”,预述是“提前叙述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件。”无论倒述成预述,都体现出叙事评价某种程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可分为强化或弱化。
叙事评价的强化,与倒述,预述的明晰化有关。明晰的倒述中一种是对事件的倒述。对事件的倒述往往是因为两个或多个事件交织在一起,无法同时叙述,不得不说完一个事件后再说另一个事件。中国小说中觉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便是倒述的明显标记。《水浒传》第四十九回在宋江三打祝家庄的主体中,倒述了解珍解宝被陷害,引出一批人投梁山的故事。这一倒述使这批人在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的出现不显得突然。并鲜明体现了“官逼民反”的情形以及梁山好汉们的号召力,与叙述者的总体评价保持一致。明晰的倒述中还有一种对人物的倒述。在人物出场后,对人物的身份来历或比前的重大活动进行扼要的介绍,人物的性格特征由此突显,叙述者也由此对人物有了评价基调。倒述还有一种是叙述者的自我回忆。
明晰的预述也离不开叙述者的指点。这种指点既可以是局部指点,也可以是关于整个叙事的指点。局部指点,如话本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当范二郎跟踪周胜仙回家时,叙述者指出:“因这一去,引起了一场没头没脑的官司”。明确预示了跟踪将引发的后果。从叙述语气看,叙述者似乎认为范二郎的跟踪有点无事生非的意味。而这场官司的“没头没脑”,又明确预示了官司的复杂性和难解性。整体指点,例如《说岳全传》第一回的预述“且说西方极乐世界大雷音寺我佛如来……正说得天花乱坠宝雨纷之际……女土蝠……恶不住撒出一个臭屁来……大鹏金翅明王……不觉大怒,展开双翅落下来,望那女土蝠头上,这一嘴就啄死了。那女土蝠……在下界王门为女,后来嫁于秦桧为妻,残害忠良,以报今日之仇”。这样的预述表明忠良被害是复仇的结果,叙述者对女土蝠“撒屁”而被降的讲述,可见叙述者对其不齿,奠定了评价的基调。这一预述到最后岳飞屈死风波亭才得到回应。
时序变形对叙述评价的影响,说到底是时序变形造成因果关系的清晰和模糊,从而导致叙事评价的强化或弱化。应该说,时序就是时序,因果就是因果,所谓“前因后果”早已被拉丁修辞家们驳倒了,叙事学家对“前因后果”也颇有微词,米克·巴尔便认为“时间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总是相互关联”是“一个屡屡出现的错觉。”但至少就叙事而言,时序关系与因果关系还是有内在联系的。英国文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举例道,“‘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与‘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世因伤心而死’可以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但后一描述体现了事件过程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前一种描述提供了小说材料,后一种描述提供了作者对材料的诠释。”暗含了叙事评价。叙事时讲述何种事件取决于这一事件对后来的影响。被讲述的最早的事件仅仅是由于后来的事件才具有了自己的意义,并成为后事的前因,正是这一“前因”使叙事评价多为“后见之明”。由此,可见“国王死了”是导致“王后死”的原因才被叙述在先的。从时间上看“是时间系列的结尾——事情最终演变的结果——决定着是哪一事件开始了它:我们是因为结尾而知道它是开端……因此,历史、小说、游记都基于一种逆向的因果关系。”知道一个结果,我们在时间中回溯它的原因。当然这种“回溯”是针对叙述者的叙述动机而言的,文本中完全的“回溯”并不多。但“小说叙述的时序关系总是隱含着因果关系”,我们理解时序的变形,主要是在变形的时序中寻找一种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
总之,叙述小说真正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富有意义的排列。时序变形是它的一个重要手法。探讨时充变形所造成的美学效果和对叙事评价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叙事时间,理解小说叙事的魅力。时序变形的本质并未脱离因果链。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叙事小说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章国锋、王逢振 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张寅德 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赵毅衡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米克·巴尔 叙述学:人手不足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华莱士·马丁 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