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蒙古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从不同层面影响汉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各因素之间又相互作用、互相制约。本文提出应遵循尊重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依照提高蒙授学生汉语水平的总目标,推动汉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蒙汉双语 汉语教学改革
近些年,内蒙古民族教育不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蒙古族学生的母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所下降。因此,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当务之急,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蒙古语水平,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化。
一、汉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1、促进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开展民兼汉的双语教学。是否以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为教学用语和教学目的语,是我国民族教育双语教学的立足点。民族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2、完善内蒙古民族教育体系。
内蒙古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双语教育工作,启动并推行自治区蒙古语文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工作。这些改革措施必将推动内蒙古民族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汉语教学工作进一歩发展和完善。
3、实现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汉语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能力。据统计,蒙授学生汉语整体水平并不理想,从2008年到现在,每年平均有22%的学生没有达到高中毕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汉语水平。因此,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汉语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尊重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具体依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尊重语言习得规律
蒙授学生的汉语学习,既是语言学习,又是语言习得。蒙授学校的学生是在半沉浸式的环境中学习汉语,在学校封闭式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开放式语言环境对蒙授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2、体现汉语教学目标
蒙授学校学生学习汉语的总目标是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具体目标包括:一是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二是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三是情感态度,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祌、祖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四是文化意识,包括文化常识、生活习俗、文化产品;五是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凋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以及这五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发展。[1]
3、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
内蒙古双语教育应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型人才,适应国家及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蒙授学生学习汉语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汉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措施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传统的汉语课堂教学,模仿母语教学,一是讲字词,二是讲语法,三是讲课文分析。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忽视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二语学习社会心理研究的心理学派认为,第二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或课程内容,而且是学习者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文化认同在语言学习中发挥正面作用。[2]
语言学习不只是学习读音、书写、词义,还要了解语言规律,即语法知识。语法知识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拐棍”,将语法学习寓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具体的语用中。只有改变“老三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汉语教学领域中,普遍存在”学一本书、背一本书、考一本书”的情况。汉语作为蒙授学校学生的第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在社会上也要用汉语进行交流。因此,民族汉考为汉语教学引入了新的理念[1]。应发挥其“脱离课本”的积极性,促进汉语教学改革。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只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素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打破封闭式教学环境,通过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语言环境中锻炼交流沟通能力。
3、改变汉语教师角色,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汉语学习
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师。首先,汉语教师承担着学生汉语知识的启蒙职责。其次,汉语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对汉语言、汉文化的态度。因此,汉语教师应充分了解蒙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的汉语学习。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蒙授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材培训,扩大受训教师的覆盖面,提高教师利用教材的水平。
4、注重教材层次建设,实现文学经典与社会时文并重
改进教材编写体系,采取分层设立教学重点的方式,将现有教材分为必修、选修和阅读三个层次。必修教材可以选择少量的汉语文学经典,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选修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民族情感,选文以蒙古语经典文献的汉语译文为主,难度与必修相同。阅读教材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体味阅读的快乐。选材范围包括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生习作和网络文章等,尽可能贴近生活,注重实用性。要让学生觉得阅读有用,通过阅读不仅学习了汉语,而且掌握了生活技能和技巧,了解了社会,付出的时间能够得到双重回报。
在丰富汉语教材辅导资料方面,一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提高《汉语》教学课件的普及率和利用率。二是注重配套教材开发,提高已有辅导资料的准确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加大多媒体课件和音视频资料开发,增强教学参考资料的可操作性。三是调动一线教师开发教辅资料的积极性,将部分优秀教师在工作中已编写的练习题整理出版,并建立长效出版机制。
5、发挥考试评价的正向推动作用,促进汉语教学改革
语言测试是测量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工具。相关研究表明,测试与教学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制约。教学内容决定测试内容,同时“测试会影响学习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和态度,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学习者的过程和成效”。学术界将这种反作用称为“反拨效应”。测试的反拨效应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科学的测试将教学引入健康的轨道,推动和促进教学的开展;不科学或使用不当的测试,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学习者学习。
民族汉考是按照第二语言学习特点编制的一种新型考试评价体系,符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考试理念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提升汉语教学效果。但现阶段民族汉考本身存在测量难度和测试效度不合理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等级民族汉考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修正,以期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反拨效应。
参考文献
[1]彭恒利.民族汉考的介绍[R].全民族中小学汉语学科专任教师培训班.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1.
作者简介:
田霖(1976年12月),女,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内蒙古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秘、语文教学。
关键词:蒙汉双语 汉语教学改革
近些年,内蒙古民族教育不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蒙古族学生的母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所下降。因此,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当务之急,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蒙古语水平,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化。
一、汉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1、促进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开展民兼汉的双语教学。是否以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为教学用语和教学目的语,是我国民族教育双语教学的立足点。民族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2、完善内蒙古民族教育体系。
内蒙古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双语教育工作,启动并推行自治区蒙古语文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工作。这些改革措施必将推动内蒙古民族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汉语教学工作进一歩发展和完善。
3、实现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汉语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能力。据统计,蒙授学生汉语整体水平并不理想,从2008年到现在,每年平均有22%的学生没有达到高中毕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汉语水平。因此,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汉语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尊重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具体依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尊重语言习得规律
蒙授学生的汉语学习,既是语言学习,又是语言习得。蒙授学校的学生是在半沉浸式的环境中学习汉语,在学校封闭式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开放式语言环境对蒙授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2、体现汉语教学目标
蒙授学校学生学习汉语的总目标是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具体目标包括:一是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二是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三是情感态度,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祌、祖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四是文化意识,包括文化常识、生活习俗、文化产品;五是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凋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以及这五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发展。[1]
3、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
内蒙古双语教育应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型人才,适应国家及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蒙授学生学习汉语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汉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措施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传统的汉语课堂教学,模仿母语教学,一是讲字词,二是讲语法,三是讲课文分析。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忽视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二语学习社会心理研究的心理学派认为,第二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或课程内容,而且是学习者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文化认同在语言学习中发挥正面作用。[2]
语言学习不只是学习读音、书写、词义,还要了解语言规律,即语法知识。语法知识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拐棍”,将语法学习寓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具体的语用中。只有改变“老三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汉语教学领域中,普遍存在”学一本书、背一本书、考一本书”的情况。汉语作为蒙授学校学生的第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在社会上也要用汉语进行交流。因此,民族汉考为汉语教学引入了新的理念[1]。应发挥其“脱离课本”的积极性,促进汉语教学改革。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只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素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打破封闭式教学环境,通过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语言环境中锻炼交流沟通能力。
3、改变汉语教师角色,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汉语学习
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师。首先,汉语教师承担着学生汉语知识的启蒙职责。其次,汉语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对汉语言、汉文化的态度。因此,汉语教师应充分了解蒙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的汉语学习。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蒙授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材培训,扩大受训教师的覆盖面,提高教师利用教材的水平。
4、注重教材层次建设,实现文学经典与社会时文并重
改进教材编写体系,采取分层设立教学重点的方式,将现有教材分为必修、选修和阅读三个层次。必修教材可以选择少量的汉语文学经典,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选修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民族情感,选文以蒙古语经典文献的汉语译文为主,难度与必修相同。阅读教材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体味阅读的快乐。选材范围包括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生习作和网络文章等,尽可能贴近生活,注重实用性。要让学生觉得阅读有用,通过阅读不仅学习了汉语,而且掌握了生活技能和技巧,了解了社会,付出的时间能够得到双重回报。
在丰富汉语教材辅导资料方面,一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提高《汉语》教学课件的普及率和利用率。二是注重配套教材开发,提高已有辅导资料的准确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加大多媒体课件和音视频资料开发,增强教学参考资料的可操作性。三是调动一线教师开发教辅资料的积极性,将部分优秀教师在工作中已编写的练习题整理出版,并建立长效出版机制。
5、发挥考试评价的正向推动作用,促进汉语教学改革
语言测试是测量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工具。相关研究表明,测试与教学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制约。教学内容决定测试内容,同时“测试会影响学习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和态度,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学习者的过程和成效”。学术界将这种反作用称为“反拨效应”。测试的反拨效应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科学的测试将教学引入健康的轨道,推动和促进教学的开展;不科学或使用不当的测试,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学习者学习。
民族汉考是按照第二语言学习特点编制的一种新型考试评价体系,符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考试理念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提升汉语教学效果。但现阶段民族汉考本身存在测量难度和测试效度不合理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等级民族汉考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修正,以期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反拨效应。
参考文献
[1]彭恒利.民族汉考的介绍[R].全民族中小学汉语学科专任教师培训班.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1.
作者简介:
田霖(1976年12月),女,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内蒙古大学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秘、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