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贯通”——叶秀山论中国哲学的“希望”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化的建制性学术体制的建立,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于经验事物的认识与对于它们背后的“原理”的总结,体现出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哲学显示出其统摄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是经验科学和其背后的理论并未完全分家的后果。现代学科产生的过程,也就是这些具体学科向哲学告别的过程。按照叶秀山先生的看法,“哲学”不断把“必然”交给具体的科学,而自己专注于“自由”的问题。
其他文献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得知反事实命题和不确定性命题的可能性,以及得知非逻辑且非数学类知识的必然性”。本文主要考察后克里普克时代可设想性方案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模态怀疑主义、弱模态理性主义以及模态还原主义的理论剖析,重新阐释人类设想行为的约束条件,并对模态的多样性进行简单刻画。
孟子非常关注“言”的问题,认为“知言”与“养气”是成德的重要工夫。孟子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同时代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以往的研究较为关注这些论辩对手的学术派别,但更为恰当的方法是从这些言论错误的类型和原因入手。根据孟子“辟杨墨”所揭示的典型错误特征,可以进一步分析陈仲、许行、白圭、宋等其他论辩对手的言论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对孟子论“淫辞邪说”的全面理解,即“淫辞邪说”的危害是动摇了道德根基与破坏了社会风气,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伦理观念。
朱子的欲望观继承自孟子,在肯定欲望和强调寡欲这两方面保持着一定的思想张力。就对欲望的肯定而言,朱子认为欲望是天理在人身血气上的表达,是天地生生之德的表现。而在强调寡欲方面,朱子认为良知良能才是人的天职,人应当与欲望保持距离,以保守自己作为人的本分而不僭越,同时应当以欲望本身所禀受的天理来裁成、安顿它。朱子对欲望予以积极肯定,与汉代以下一般儒者对欲望的贬低有别;而朱子对欲望的严格态度,又与“认欲为理”者迥异。
意识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学界一直未辨明康德怎样理解意识。最近它再次引起国际主流康德学界热议。对此目前存在一个基本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康德继承了伍尔夫的区分论,认为意识是某种高阶思想;另一种观点认为他继承了克卢修斯的内感觉论,认为意识是高阶感觉。两种观点都认为意识是某种高阶表征,而康德是当代意义上的高阶理论者。两种阐释都是片面的,其根源在于低估了康德意识理论的复杂性。康德实际上认为存在两种意识现象。第一种是统觉性意识,它是主体对自身心灵状态(作为属己状态)的知觉和思想。它是高阶思想和高阶知觉的
问:您是国内学术界最早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您最初的学术旨趣并不是政治哲学.但近二十年来,您-直致力于政治哲学研究,并对国内政治哲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您是基于什么考虑转向并专注于政治哲学,特别是社会正义理论研究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并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维.对话者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形成史,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经典文本、核心命题和发展逻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西方 自由主义观念的批判与超越;在此基础上力图结合当代人类实践的最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成功经验,彰显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探 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福柯认为,公元前6 世纪前后,古希腊“真理”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变化“真实的话语”本身不再具有真理性,不再与权力行使相联系,取而代之的是所谓“求知意 志”.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历史事件,福柯对“正义-- 真理的联结”与“知识--权力的断裂”展开分析,并最终指出正是这一双重过程使得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从此被模糊.而这一研究本身 亦同时展现和逐步确立了不同于福柯此前考古学研究进路的新的“谱系学”方法论.
谁应该承担引起气候变化的责任,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从个人自主的排放行为来看,责任归咎原则要求个人应该为出于自愿选择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承担引起气候变化的道德责任.从个体行为与集体责任的关系来看,单个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聚集在一起就会引起宏观上的气候变化,因而个体需要承担因果责任,也应承担道德责任.全球气候治理要求那些排放得越多的国家,应该向气候变化的受害者提供赔偿,因为他们集体性地引起气候变化问题.同时,也要求那些过错更大的人应该承担更大的赔偿责任.集体责任的-般要求不会消除个人所应担负的道德责任
2017年7月4-7日,由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主办的第2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隆重召开,现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李晨阳教授主持会议.大会以“中国哲学与多元文化世界”为主题,共发布了250余篇论文,与会学者来自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20多个学术单位,是国际中国哲学界的一次盛会.
长久以来,我在自己的法国哲学研习中有一大困惑:我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方向主要是当代法国哲学,对于我来说,本应属于“自我”之传统的中国哲学反而成为“他者”或“异托邦”,本应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却成为了陌生、隔绝的世界;那么,作为“自我”之研究领域的“法国哲学”如何接纳和吸收作为“他者”的“中国哲学”?换言之,我应当如何在研究“法国哲学”的同时思考“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