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渊明的《闲情赋》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争议,不同身份的人对这篇赋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采用言志说,认为这篇赋是受到了楚辞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屈原的影响。本文试从艺术思想、整体结构、表现手法等不同的方面去探究楚辞对陶渊明赋的影响。
关键词 《闲情赋》 楚辞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是东晋末年著名的隐逸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他的辞赋现存《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来去兮辞》三篇。
《闲情赋》是陶渊明别具一格之作,人们历来对它褒贬不一、观点不一。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率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乎!无是可也。”指责它丢弃了一贯的超脱风格,追求世俗。苏轼则与萧统的意见相反。他说:“陶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苏轼的观点认为,《闲情赋》是一种比兴说,有学人求道、忠臣恋主之说,有自悲身世以思圣君之意。
《闲情赋》之所以饱受争议,主要是陶渊明在其中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不但有倾城之艳色,还有“佩鸣玉以比法,齐幽兰以争芬”的高洁品质和“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淡远胸襟。并一口气为之陈述了“十愿”,希望成为十种能与女子接近的东西,永远陪伴着她。但他每提出一种愿望,随即而来的便是因外物影响而不能实现的悲哀。于是愿望——破灭——悲哀,十愿十悲,由缠绵热烈转而惆怅痛苦。
《闲情赋》的主题看似与其它作品相悖,但其实它是继承了楚辞的相关特征,尤其是受了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及隐逸的影响。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下面,本文就以《闲情赋》为例,谈谈楚辞对陶渊明的影响。
首先,从艺术思想看,楚辞对陶渊明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定《闲情赋》时,正是他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而辞官之后。此时的陶渊明正是四十一岁,正值盛年。虽然他也写了“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样飘逸冲淡的田园诗作。但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年少时的理想。他深受儒家的兼济天下的影响,但是因为社会现实的黑暗,使得他的希望成为泡影。在这种社会背景和心境下,陶渊明对贤君明主的出现失去希望,但并不等于理想破灭。因此,对美人的渴慕之情,就隐含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意。但随着追求受到阻碍后,陶渊明陷入惆怅和悲伤,借这种追求美人而不可得所产生的浓重的悲凉之意,又恰恰表现了生不逢时的感伤之意。在这里,他继承了楚辞中写香草美人的寄情言志的传统。篇中“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显然是出自于《离骚》:“心犹豫而孤疑兮,欲自适而不可。风皇受既诒兮,恐高辛之我先。”这种百结九曲的情感,郁勃难展的满腹牢骚,可说与屈赋是一致的。
其次,从整体结构看,《闲情赋》明显受到了楚辞结构的影响。在楚辞中,《九歌》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以满怀激情开始,充满了热烈的追求和向往,苦苦的期盼与等待,但结果总是不能如愿以偿。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陶渊明在赋中主要借助梦境美好表现其美好的感情:“诗人苦心相思,劳情难诉,徘徊求索,渴望相见,于是渐渐进入幻境,遥想当年,尽情追寻……这一点可说与屈原的骚是惊人的相似的。再看《山鬼》与《闲情赋》的开头部分。前者是:“若有人兮山之阿,被木兰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后者是“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绝色,期有德于传闻。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搴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千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两个美女都姿容不凡,妩媚动人。神情自若,摄人心魂。而结果呢?一个是“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思兮徒离忧”,一个是“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如果把《山鬼》的开头与《湘君》的结尾“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合二为一,那么与《闲情赋》的首尾简直就是惊人的相似。两者都是因爱而忧心,但最终还是哀而不伤,恋恋不舍,徘徊等待。其中的情感基调和意绪的流动都比较接近。
从表现手法来看,《闲情赋》与楚辞最明显的特征,都是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驰骋的想象,利用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的理想境界等。如屈原《离骚》中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云、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陶渊明辞官返乡后“猛志固常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即爱国情结并未泯灭,这种思想也大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他在《闲情赋》中,把人生的理想模糊指代,是完美的化身。文章第二段作者展开了大胆的想象来倾吐自己对佳人的爱慕之情,也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作者把自己物化,极尽想象之能,反复吟咏对佳人的思慕,“十愿十悲”成为爱情咏叹的一曲绝唱。诗人愿成为佳人的衣领、衣带、发油、眉黛、卧席、丝履、影子、夜烛、竹扇、鸣琴来接近自己爱慕的佳人,一时一刻也不愿离开她,一旦被抛弃冷落又难忍失落的悲伤。陶渊明的“十愿十悲”仔细读来,让人不由得被其中饱含的浓烈的真情深深打动。“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诗人的告白直白没有丝毫的含蓄,我爱你,就是要和你如影随形,就是要和你肌肤相亲,就是要和你时时刻刻在一起!我愿意成为你身边的物件,供你驱使,只要能够有机会呆在你的身边,和你依偎。诗人浪漫的想象看似荒谬,在艺术表达却是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闲情赋》中看到与楚辞的相似的句子。如第一段的“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芳”、“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而空寻”都是对屈原赋的巧妙化用。而同时,陶赋也像楚辞一样,很善于运用叠音词,如“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陡契契以苦辛”“傥行行之有规”窈窕、绵邈、飘摇、寥亮、奄冉等双声、叠韵词也屡见不鲜。
再看意象和词语的选择。屈原《离骚》有“香草美人”的比兴系统,《九歌》这组祭祀之歌更是清新优美,芳香四溢。陶赋也多次用到柔美的事物。如“十愿”中的事物,不言而喻,无一不与“美人”有关,充溢着女子特有的芬芳,有着很大的私密性。而陶赋中用到的玉、兰、芳、清、弱、悲、凄等到词也比比皆是,如两次用“清音”,还用到清哀、清瑟、清风等,再如弱志、弱体、柔情、柔握等,都给人一种阴柔之美,让人顿生怜香惜玉之感。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闲情赋》,从内容到风格,甚至艺术表现手法上,无一不体现出他受到楚辞的影响。而更大的影响还在于他对楚辞中爱国情怀,高品自洁的精神的继承。
参考资料:
[1]杨迎春.陶渊明与屈原作品比较赏析[J].综合天地,2005,10,(1).
[2]李世萍.<闲情赋>的情蕴与主旨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院,2006.11,(6).
[3]高国藩.论陶渊明的《闲情赋》[J].固原师专学报,1992,(3).
[4]陈平.论陶渊明的辞赋[J].镇江师专学报,1986,(3).
[5]陈硕,陈芝.《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J].文学研究,2006,7,下旬刊.
作者简介:
吕凌,女,1977-09,贵港职业学院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文化、语言,秘书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贵港职业学院)
关键词 《闲情赋》 楚辞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是东晋末年著名的隐逸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他的辞赋现存《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来去兮辞》三篇。
《闲情赋》是陶渊明别具一格之作,人们历来对它褒贬不一、观点不一。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率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乎!无是可也。”指责它丢弃了一贯的超脱风格,追求世俗。苏轼则与萧统的意见相反。他说:“陶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苏轼的观点认为,《闲情赋》是一种比兴说,有学人求道、忠臣恋主之说,有自悲身世以思圣君之意。
《闲情赋》之所以饱受争议,主要是陶渊明在其中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不但有倾城之艳色,还有“佩鸣玉以比法,齐幽兰以争芬”的高洁品质和“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淡远胸襟。并一口气为之陈述了“十愿”,希望成为十种能与女子接近的东西,永远陪伴着她。但他每提出一种愿望,随即而来的便是因外物影响而不能实现的悲哀。于是愿望——破灭——悲哀,十愿十悲,由缠绵热烈转而惆怅痛苦。
《闲情赋》的主题看似与其它作品相悖,但其实它是继承了楚辞的相关特征,尤其是受了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及隐逸的影响。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下面,本文就以《闲情赋》为例,谈谈楚辞对陶渊明的影响。
首先,从艺术思想看,楚辞对陶渊明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定《闲情赋》时,正是他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而辞官之后。此时的陶渊明正是四十一岁,正值盛年。虽然他也写了“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样飘逸冲淡的田园诗作。但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年少时的理想。他深受儒家的兼济天下的影响,但是因为社会现实的黑暗,使得他的希望成为泡影。在这种社会背景和心境下,陶渊明对贤君明主的出现失去希望,但并不等于理想破灭。因此,对美人的渴慕之情,就隐含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意。但随着追求受到阻碍后,陶渊明陷入惆怅和悲伤,借这种追求美人而不可得所产生的浓重的悲凉之意,又恰恰表现了生不逢时的感伤之意。在这里,他继承了楚辞中写香草美人的寄情言志的传统。篇中“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显然是出自于《离骚》:“心犹豫而孤疑兮,欲自适而不可。风皇受既诒兮,恐高辛之我先。”这种百结九曲的情感,郁勃难展的满腹牢骚,可说与屈赋是一致的。
其次,从整体结构看,《闲情赋》明显受到了楚辞结构的影响。在楚辞中,《九歌》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以满怀激情开始,充满了热烈的追求和向往,苦苦的期盼与等待,但结果总是不能如愿以偿。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陶渊明在赋中主要借助梦境美好表现其美好的感情:“诗人苦心相思,劳情难诉,徘徊求索,渴望相见,于是渐渐进入幻境,遥想当年,尽情追寻……这一点可说与屈原的骚是惊人的相似的。再看《山鬼》与《闲情赋》的开头部分。前者是:“若有人兮山之阿,被木兰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后者是“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绝色,期有德于传闻。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搴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千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两个美女都姿容不凡,妩媚动人。神情自若,摄人心魂。而结果呢?一个是“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思兮徒离忧”,一个是“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如果把《山鬼》的开头与《湘君》的结尾“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合二为一,那么与《闲情赋》的首尾简直就是惊人的相似。两者都是因爱而忧心,但最终还是哀而不伤,恋恋不舍,徘徊等待。其中的情感基调和意绪的流动都比较接近。
从表现手法来看,《闲情赋》与楚辞最明显的特征,都是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驰骋的想象,利用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的理想境界等。如屈原《离骚》中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云、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陶渊明辞官返乡后“猛志固常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即爱国情结并未泯灭,这种思想也大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他在《闲情赋》中,把人生的理想模糊指代,是完美的化身。文章第二段作者展开了大胆的想象来倾吐自己对佳人的爱慕之情,也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作者把自己物化,极尽想象之能,反复吟咏对佳人的思慕,“十愿十悲”成为爱情咏叹的一曲绝唱。诗人愿成为佳人的衣领、衣带、发油、眉黛、卧席、丝履、影子、夜烛、竹扇、鸣琴来接近自己爱慕的佳人,一时一刻也不愿离开她,一旦被抛弃冷落又难忍失落的悲伤。陶渊明的“十愿十悲”仔细读来,让人不由得被其中饱含的浓烈的真情深深打动。“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诗人的告白直白没有丝毫的含蓄,我爱你,就是要和你如影随形,就是要和你肌肤相亲,就是要和你时时刻刻在一起!我愿意成为你身边的物件,供你驱使,只要能够有机会呆在你的身边,和你依偎。诗人浪漫的想象看似荒谬,在艺术表达却是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闲情赋》中看到与楚辞的相似的句子。如第一段的“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芳”、“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而空寻”都是对屈原赋的巧妙化用。而同时,陶赋也像楚辞一样,很善于运用叠音词,如“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陡契契以苦辛”“傥行行之有规”窈窕、绵邈、飘摇、寥亮、奄冉等双声、叠韵词也屡见不鲜。
再看意象和词语的选择。屈原《离骚》有“香草美人”的比兴系统,《九歌》这组祭祀之歌更是清新优美,芳香四溢。陶赋也多次用到柔美的事物。如“十愿”中的事物,不言而喻,无一不与“美人”有关,充溢着女子特有的芬芳,有着很大的私密性。而陶赋中用到的玉、兰、芳、清、弱、悲、凄等到词也比比皆是,如两次用“清音”,还用到清哀、清瑟、清风等,再如弱志、弱体、柔情、柔握等,都给人一种阴柔之美,让人顿生怜香惜玉之感。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闲情赋》,从内容到风格,甚至艺术表现手法上,无一不体现出他受到楚辞的影响。而更大的影响还在于他对楚辞中爱国情怀,高品自洁的精神的继承。
参考资料:
[1]杨迎春.陶渊明与屈原作品比较赏析[J].综合天地,2005,10,(1).
[2]李世萍.<闲情赋>的情蕴与主旨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院,2006.11,(6).
[3]高国藩.论陶渊明的《闲情赋》[J].固原师专学报,1992,(3).
[4]陈平.论陶渊明的辞赋[J].镇江师专学报,1986,(3).
[5]陈硕,陈芝.《闲情赋》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J].文学研究,2006,7,下旬刊.
作者简介:
吕凌,女,1977-09,贵港职业学院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文化、语言,秘书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贵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