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东北振兴 老工业基地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为深入推进东北振兴“问诊开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在新时代,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事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事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意义重大。我们要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东北讲话重要精神,推进东北的全方位振兴。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和重要生产资料来源基地。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东北经济不但没有实现与全国经济的同步发展,反而深陷寒冬。
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东三省GDP增长率不容乐观。按照实际GDP计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GDP增长率分别为6.1%和6.9%,在全国各个省市中只位于中游,辽宁省则更出现了-2.5%的GDP负增长。如何振兴东北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对于“共和国长子”的振兴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总结习总书记此次在东北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可以概括出振兴东北的以下“五大战略”。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明确指出了:“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针对东三省黑土地流失、农业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习总书记提出:“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一再强调“中国饭碗”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东三省作为我国最大粮仓之一,历史贡献历历在目。到目前为止,黑龙江仍然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和商品粮大省。然而近些年东三省粮食增量却表现不佳。2016年东三省的整体粮食产量增长平平,有些粮食产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缩减幅度惊人:从2008年的4036.53千公顷,降低到2015年的2400.60千公顷,2016年有略微上升,也只有2883.90千公顷。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是粮食刚性消费大国,如果粮食安全无法保障,过于依赖进口,一旦出现粮荒,或者出现进口粮食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后果不堪设想。东三省作为我国粮食主要产区,必须要承担起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担。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东北农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农业现代化探索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新科技、新理念的创新应用,也给东北农业振兴带来了新的曙光: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二是实现规模农业,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是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培育属于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优秀种子,这也会一定程度上改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现象。四是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加快升级农业产业链。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5日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中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总书记这句话,深刻指出了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之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重工业无脊梁”。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最能体现国家的硬实力和产业高度,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而其中重工业、国防工业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脊梁,对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稳定以及一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工业在东北经济中一向占有至高地位,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等因素,东北工业的发展陷入了不进反退的困境,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制造业是东北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经济困难的症结,目前东北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结构失调、自主创新能力差和产业链短等。首先,因为国家曾经的发展战略、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影响,石油化工、钢铁制造、机械制造、军工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工业多分布于东北地区,在东北形成了过度强调重工业而忽视轻工業的畸形结构。如黑龙江省,2016年的冶金、能源、石化、装备工业增加值之和就超过了整个工业增加值的60%。其次,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制造业长期技术投入不足,生产设备陈旧,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更是处于低端。根据2016年全国专利技术拥有量的分布来看:东部占据了将近70%,中西部占据了20%,东北地区不足6%。这意味着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低下。再次,东北地区的制造企业多是加工、组装企业,产成品多以原材料、初中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精深加工滞后,企业核心技术含量很低,缺乏自己的高端品牌。
东北制造业的振兴要克服以上困境。第一,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重视包括材料、工艺、机器、产品、组织、市场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研发连续性。第二,重视培养研发人才。营造有利于培育科技人才的环境,防止科研人才的流失。积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任用激励机制。第三,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通过整合生产研发和整合供应链两种方式,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6日在查干湖察看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东北发展指明了一条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绿色发展之路。
过去几十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使得东北地区付出了资源环境方面巨大的代价,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资源濒临衰竭;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过度放牧和滥垦,导致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耕地开发过度,黑土资源侵蚀严重;水质污染严重,松花江、辽河的千支流和部分湖泊水库污染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水源质量;资源型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和治理方式,诱发了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等。
为此,东北应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第一,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通过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改变东北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成本。维护东北黑土地、湿地、森林等生态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第二,发展生态工业,转变东北的工业企业传统发展思维。在生产目标上,生态工业的生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在生产资源利用上,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废热废气能源化,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工业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组织生产决策元素。第三,发展生态第三产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发展消费观不仅包括物质、精神消费,而且包括生态消费。东北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而旅游资源就是生态资源中的重要资源,推行生态旅游,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这个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能够拉动东北经济,也能够促进东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此次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东北的民生问题一直广受关注。想要振兴东北经济,切实解决东北的民生问题很是关键。总书记强调,要“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东北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城乡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
东北老工业基地,兴于自然资源。然而经过几十年生产、开发和建设,资源逐渐枯竭,也随之出现了市场萎缩、人均收入过低、大量失业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以国家统计局2016年数据为例,对比全国和黑龙江省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不难看出黑龙江省各项数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其他两个省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也曾强调:“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如果做不好民生工作,在其他领域投入再多,也实现不了真正的长远发展。
在此次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龙头”为喻明确国有企业地位。强调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国有企业要改革创新,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一以贯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企业营造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发展政策、区位因素等影响,东北地区国企比例极高。东北的很多城市的发展往往依靠几家国企的支撑,一旦国企经济下滑,对当地经济将造成地震级影响。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现象导致了国有经济挤占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国有企業主导大部分行业,也在获得资源和发展机会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在资金方面,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在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这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低。在“2016年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东北三省的民营企业总共有16家。相比之下,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和浙江两个省份的上榜企业分别有95家和142家,足见差距明显。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方针,此次习总书记东北之行又再次强调,“要一以贯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壮大”。总书记的讲话为东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强心剂。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东北之行无疑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东北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强化实体经济,强化装备制造业;以民生为本,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国有企业为主导,毫不动摇的发展民营经济,是振兴东北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经济均衡持久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为深入推进东北振兴“问诊开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在新时代,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事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事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意义重大。我们要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东北讲话重要精神,推进东北的全方位振兴。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和重要生产资料来源基地。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东北经济不但没有实现与全国经济的同步发展,反而深陷寒冬。
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东三省GDP增长率不容乐观。按照实际GDP计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GDP增长率分别为6.1%和6.9%,在全国各个省市中只位于中游,辽宁省则更出现了-2.5%的GDP负增长。如何振兴东北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对于“共和国长子”的振兴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总结习总书记此次在东北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可以概括出振兴东北的以下“五大战略”。
实施“粮食为本”战略:振兴东北农业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明确指出了:“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针对东三省黑土地流失、农业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习总书记提出:“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一再强调“中国饭碗”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东三省作为我国最大粮仓之一,历史贡献历历在目。到目前为止,黑龙江仍然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和商品粮大省。然而近些年东三省粮食增量却表现不佳。2016年东三省的整体粮食产量增长平平,有些粮食产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缩减幅度惊人:从2008年的4036.53千公顷,降低到2015年的2400.60千公顷,2016年有略微上升,也只有2883.90千公顷。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是粮食刚性消费大国,如果粮食安全无法保障,过于依赖进口,一旦出现粮荒,或者出现进口粮食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后果不堪设想。东三省作为我国粮食主要产区,必须要承担起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担。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东北农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农业现代化探索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新科技、新理念的创新应用,也给东北农业振兴带来了新的曙光: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二是实现规模农业,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是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培育属于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优秀种子,这也会一定程度上改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现象。四是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加快升级农业产业链。
实施“制造业为本”战略:重振东北实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5日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中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总书记这句话,深刻指出了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之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重工业无脊梁”。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最能体现国家的硬实力和产业高度,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而其中重工业、国防工业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脊梁,对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稳定以及一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工业在东北经济中一向占有至高地位,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等因素,东北工业的发展陷入了不进反退的困境,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制造业是东北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经济困难的症结,目前东北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结构失调、自主创新能力差和产业链短等。首先,因为国家曾经的发展战略、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影响,石油化工、钢铁制造、机械制造、军工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工业多分布于东北地区,在东北形成了过度强调重工业而忽视轻工業的畸形结构。如黑龙江省,2016年的冶金、能源、石化、装备工业增加值之和就超过了整个工业增加值的60%。其次,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制造业长期技术投入不足,生产设备陈旧,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更是处于低端。根据2016年全国专利技术拥有量的分布来看:东部占据了将近70%,中西部占据了20%,东北地区不足6%。这意味着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低下。再次,东北地区的制造企业多是加工、组装企业,产成品多以原材料、初中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精深加工滞后,企业核心技术含量很低,缺乏自己的高端品牌。
东北制造业的振兴要克服以上困境。第一,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重视包括材料、工艺、机器、产品、组织、市场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研发连续性。第二,重视培养研发人才。营造有利于培育科技人才的环境,防止科研人才的流失。积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任用激励机制。第三,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通过整合生产研发和整合供应链两种方式,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
实施“生态为本”战略:保护东北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6日在查干湖察看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东北发展指明了一条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绿色发展之路。
过去几十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使得东北地区付出了资源环境方面巨大的代价,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资源濒临衰竭;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过度放牧和滥垦,导致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耕地开发过度,黑土资源侵蚀严重;水质污染严重,松花江、辽河的千支流和部分湖泊水库污染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水源质量;资源型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和治理方式,诱发了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等。
为此,东北应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第一,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通过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改变东北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成本。维护东北黑土地、湿地、森林等生态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第二,发展生态工业,转变东北的工业企业传统发展思维。在生产目标上,生态工业的生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在生产资源利用上,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废热废气能源化,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工业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组织生产决策元素。第三,发展生态第三产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发展消费观不仅包括物质、精神消费,而且包括生态消费。东北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而旅游资源就是生态资源中的重要资源,推行生态旅游,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这个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能够拉动东北经济,也能够促进东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实施“民生为本”战略:让东北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此次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东北的民生问题一直广受关注。想要振兴东北经济,切实解决东北的民生问题很是关键。总书记强调,要“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东北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好城乡生活困难人员基本生活”。
东北老工业基地,兴于自然资源。然而经过几十年生产、开发和建设,资源逐渐枯竭,也随之出现了市场萎缩、人均收入过低、大量失业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以国家统计局2016年数据为例,对比全国和黑龙江省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不难看出黑龙江省各项数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其他两个省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也曾强调:“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如果做不好民生工作,在其他领域投入再多,也实现不了真正的长远发展。
实施“两个毫不动摇”战略:促进东北国企私企共同发展
在此次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龙头”为喻明确国有企业地位。强调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国有企业要改革创新,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一以贯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企业营造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发展政策、区位因素等影响,东北地区国企比例极高。东北的很多城市的发展往往依靠几家国企的支撑,一旦国企经济下滑,对当地经济将造成地震级影响。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单一的现象导致了国有经济挤占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国有企業主导大部分行业,也在获得资源和发展机会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在资金方面,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在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这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低。在“2016年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东北三省的民营企业总共有16家。相比之下,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和浙江两个省份的上榜企业分别有95家和142家,足见差距明显。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大方针,此次习总书记东北之行又再次强调,“要一以贯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壮大”。总书记的讲话为东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强心剂。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东北之行无疑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东北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强化实体经济,强化装备制造业;以民生为本,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国有企业为主导,毫不动摇的发展民营经济,是振兴东北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经济均衡持久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