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
只有那些心怀悲悯的仁者,才会留下一个高贵的背影。
老树春深犹著花
“荣成大姐”是个品牌,全称叫“荣成市大姐服务社”,在山东荣成市的知名度很高。
它的创始人叫戚淑丽,退休前的行政级别是正科。放在京城,正科连个大头兵也不是,但在一个县级市,局长就是很大的官了。按说,忙忙碌碌一辈子,终于退下来,该享受一下悠闲的生活了,比如扭扭秧歌打打麻将什么的——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无可厚非,然而,戚淑丽4月份退休,服务社5月就开业了。
说“开业”有些夸张,其实就是支了个摊子,很像摆地摊。创业的元老最初是4个,后来发展到7个,都是退下来的科局级干部,也都是相识多年的老姊妹。另外,大家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有很多“余热”,却不想玩而想做点事。
这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一个很高的起点。有了这样的起点,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
最初的办公用品,是大家厚着老脸借来的。都在县城干了一辈子,走到哪儿起码有个脸熟,只要开口人家就不会驳这个面子。
当时,家政还是个很陌生的词儿,而给人做保姆,就是在穷人看来也是个很“下贱”的职业。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也为了扩大影响,戚淑丽带着她的团队下乡,在田间村头搞宣传和培训。一辆“大篷车”,就是这个活动的家,其中有锅有灶,有米有面,有鱼有肉,当然最重要的是创业者的真诚与热情。
“就像一帮要饭的!”这是一些人的评价。
戚淑丽的丈夫,其时还没退,官职要比戚淑丽“显赫”——她这样“要饭”,丈夫也很有些难为情。儿子更是不解:拿着不算低的退休金,你这是何苦呢!当然,父子都知道,他们改变不了戚淑丽。
这就要说说戚淑丽的人生履历了。
1970年代初,曾有过一个著名的“三八女子放映队”,全国首家。《红旗》杂志作过介绍,图文并茂。随后,《大众日报》又作过长篇报道。
“三八女子放映队”有两名成员,戚淑丽是其中之一。两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用手推车推着放映设备,用脚踩发电机发电,为渔村海岛送去那个年代的精神食粮。
泥泞的小路,寒冷的冬夜,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是艰辛的,但感觉是幸福的甚至是庄严的。
3年后,公社成立了个“三八女子筑港队”,50名姑娘,戚淑丽是队长。那时的队长,可不是“脱产干部”,而是冲在最前边的苦干者。“妇女能顶半边天”,是那个年代的著名口号,所以所谓“筑港队”,就是像男人一样去战天斗地。
这些早年的经历,烙进了戚淑丽的性格,也奠定了她一生的基调。后来,她干过矿山,干过工厂,干过机关,最后干到局长。如果说,一个人只要资历深,干到局长并不是多么难,那么退休以后,还有热情与胆识,敢到市场经济的深水中游一把,且从“摆地摊”做起,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这不是混,不是玩票,不是赶时髦,而是性格使然。
洛克菲勒说,把我扔到沙漠中,让我成为穷光蛋,但只要有一个驼队经过,我就还会成为富翁。
戚淑丽从家政做起,后来延伸到职业培训与各种中介,甚至有了自己的培训学校与基地,蛋糕越做越大。
戚淑丽的儿子说,我妈就像个铁人。
我是人间悯人客
2001年初冬的一天,戚淑丽正在家做午饭,忽然听到门外人声嘈杂。她打开门一瞧,只见一位蓬头垢面的男子躺在地上,一根拐棍躺在他一边。几个年轻人或站或蹲,正在苦口婆心地劝男子离开。
这位跛脚男子,50来岁,是个有名的上访户。他年轻时因工伤致残,但对补偿结果不满,便开始上访。工伤补偿,国家是有规定的,上访自然不会有结果。或许因为一些工作人员的怠慢甚至粗暴,负气之下,男子坚持上访20年。戚淑丽家的对门,是负责信访的副书记,男子便躺到了他家门口。
饭做好了,门外也沉寂下来,戚淑丽从猫眼里一瞅,见男子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冰冷的水泥地,破烂而单薄的衣衫,戚淑丽心头一紧。她打开门,请男子到家里来吃饭,对方一下坐了起来,先是愕然,继而有些惶恐。戚淑丽一再盛情相邀,男子只是摆手,并终于站了起来。无奈,戚淑丽回家取来一包点心外加50元钱,劝男子说:“吃点东西,坐车回家吧。你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上访也没用,别再折腾自己了……”
男子开始落泪,并“扑通”一声给戚淑丽跪下了。戚淑丽急忙拉他,顺手把点心和钱往他手里塞。男子坚决不要,连声道谢后,竟突然抓起拐棍落荒而逃。戚淑丽跟在后面追,但她没有追上这个跛了一条腿的男人。
从此,谁也没有再见过这位上访者。
这是爱的力量,是柔软的力量。
戚淑丽在农村长大,对劳苦大众的生存之难,有着很深的体味。后来,虽然自己吃上了商品粮,但她血液中的草根底色与本色,一生都没有改变。
骨头里的悲天悯人,成为戚淑丽创办服务社的动力之一。
她在工矿工作多年,199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工人下岗。其实一些年龄偏大的女工,要技术没技术,要体力没体力,再就业很难。而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人生的爬坡阶段,提供及时的职业培训与介绍,就是拉她们一把。很多受惠于服务社的姐妹们说,“荣成大姐”就是我们的娘家。
张福华的丈夫,原来在烟台出海,自己则在村办企业上班,后来工厂倒闭了。本来,她还可以在家相夫教子,但丈夫大病一场后摘除了一个肾,不仅再也不能劳动,还要每天服药。地无一垄,家中没有一分钱收入,孩子正在读中学,一无所长的张福华,不得不出来四处找工作。
服务社为她提供免费培训,并一直免费为她介绍工作,张福华万分感激。
生活刚刚出现转机,张福华又不幸得了乳腺癌。一家三口,一个孩子,两个病人,张福华感到眼前是无边的黑暗。能借的地方都借了,但手术费还差两千,冷冷的雨敲打着窗子,张福华觉得每一滴雨都像刀子扎在心上。还不到黄昏,天就黑透了,就在这时,戚淑丽来到了病房,用自己的退休金,凑齐了张福华的手术费。握着戚淑丽温暖的手,张福华一声大姐还没叫出口便泪如雨下。
从此,戚淑丽全力以赴为张福华跑低保,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了所有的手续。
春节,戚淑丽带着米和油,还有各种年货,专程上门看望张福华。
张福华说,就是亲爹娘,也不过如此。要是没有戚大姐,我这个家,我这条命,早就完了。
纳兰性德词云:我是人间惆怅客。
戚淑丽可能不知道纳兰性德,也没有那么多林黛玉式的惆怅。但她用自己的善良与力量,温暖着那些寒冷中的人们。
世界很大,人心很小。时间长河很长,人生之路很短。
很多精明的人,选择了做冷漠的看客。不过,再精明再富有的看客,也只能是无香无臭的过客。
只有那些心怀悲悯的仁者,才会给世界留下一个高贵的背影。
只有那些心怀悲悯的仁者,才会留下一个高贵的背影。
老树春深犹著花
“荣成大姐”是个品牌,全称叫“荣成市大姐服务社”,在山东荣成市的知名度很高。
它的创始人叫戚淑丽,退休前的行政级别是正科。放在京城,正科连个大头兵也不是,但在一个县级市,局长就是很大的官了。按说,忙忙碌碌一辈子,终于退下来,该享受一下悠闲的生活了,比如扭扭秧歌打打麻将什么的——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无可厚非,然而,戚淑丽4月份退休,服务社5月就开业了。
说“开业”有些夸张,其实就是支了个摊子,很像摆地摊。创业的元老最初是4个,后来发展到7个,都是退下来的科局级干部,也都是相识多年的老姊妹。另外,大家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有很多“余热”,却不想玩而想做点事。
这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一个很高的起点。有了这样的起点,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
最初的办公用品,是大家厚着老脸借来的。都在县城干了一辈子,走到哪儿起码有个脸熟,只要开口人家就不会驳这个面子。
当时,家政还是个很陌生的词儿,而给人做保姆,就是在穷人看来也是个很“下贱”的职业。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也为了扩大影响,戚淑丽带着她的团队下乡,在田间村头搞宣传和培训。一辆“大篷车”,就是这个活动的家,其中有锅有灶,有米有面,有鱼有肉,当然最重要的是创业者的真诚与热情。
“就像一帮要饭的!”这是一些人的评价。
戚淑丽的丈夫,其时还没退,官职要比戚淑丽“显赫”——她这样“要饭”,丈夫也很有些难为情。儿子更是不解:拿着不算低的退休金,你这是何苦呢!当然,父子都知道,他们改变不了戚淑丽。
这就要说说戚淑丽的人生履历了。
1970年代初,曾有过一个著名的“三八女子放映队”,全国首家。《红旗》杂志作过介绍,图文并茂。随后,《大众日报》又作过长篇报道。
“三八女子放映队”有两名成员,戚淑丽是其中之一。两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用手推车推着放映设备,用脚踩发电机发电,为渔村海岛送去那个年代的精神食粮。
泥泞的小路,寒冷的冬夜,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是艰辛的,但感觉是幸福的甚至是庄严的。
3年后,公社成立了个“三八女子筑港队”,50名姑娘,戚淑丽是队长。那时的队长,可不是“脱产干部”,而是冲在最前边的苦干者。“妇女能顶半边天”,是那个年代的著名口号,所以所谓“筑港队”,就是像男人一样去战天斗地。
这些早年的经历,烙进了戚淑丽的性格,也奠定了她一生的基调。后来,她干过矿山,干过工厂,干过机关,最后干到局长。如果说,一个人只要资历深,干到局长并不是多么难,那么退休以后,还有热情与胆识,敢到市场经济的深水中游一把,且从“摆地摊”做起,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这不是混,不是玩票,不是赶时髦,而是性格使然。
洛克菲勒说,把我扔到沙漠中,让我成为穷光蛋,但只要有一个驼队经过,我就还会成为富翁。
戚淑丽从家政做起,后来延伸到职业培训与各种中介,甚至有了自己的培训学校与基地,蛋糕越做越大。
戚淑丽的儿子说,我妈就像个铁人。
我是人间悯人客
2001年初冬的一天,戚淑丽正在家做午饭,忽然听到门外人声嘈杂。她打开门一瞧,只见一位蓬头垢面的男子躺在地上,一根拐棍躺在他一边。几个年轻人或站或蹲,正在苦口婆心地劝男子离开。
这位跛脚男子,50来岁,是个有名的上访户。他年轻时因工伤致残,但对补偿结果不满,便开始上访。工伤补偿,国家是有规定的,上访自然不会有结果。或许因为一些工作人员的怠慢甚至粗暴,负气之下,男子坚持上访20年。戚淑丽家的对门,是负责信访的副书记,男子便躺到了他家门口。
饭做好了,门外也沉寂下来,戚淑丽从猫眼里一瞅,见男子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冰冷的水泥地,破烂而单薄的衣衫,戚淑丽心头一紧。她打开门,请男子到家里来吃饭,对方一下坐了起来,先是愕然,继而有些惶恐。戚淑丽一再盛情相邀,男子只是摆手,并终于站了起来。无奈,戚淑丽回家取来一包点心外加50元钱,劝男子说:“吃点东西,坐车回家吧。你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上访也没用,别再折腾自己了……”
男子开始落泪,并“扑通”一声给戚淑丽跪下了。戚淑丽急忙拉他,顺手把点心和钱往他手里塞。男子坚决不要,连声道谢后,竟突然抓起拐棍落荒而逃。戚淑丽跟在后面追,但她没有追上这个跛了一条腿的男人。
从此,谁也没有再见过这位上访者。
这是爱的力量,是柔软的力量。
戚淑丽在农村长大,对劳苦大众的生存之难,有着很深的体味。后来,虽然自己吃上了商品粮,但她血液中的草根底色与本色,一生都没有改变。
骨头里的悲天悯人,成为戚淑丽创办服务社的动力之一。
她在工矿工作多年,199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工人下岗。其实一些年龄偏大的女工,要技术没技术,要体力没体力,再就业很难。而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人生的爬坡阶段,提供及时的职业培训与介绍,就是拉她们一把。很多受惠于服务社的姐妹们说,“荣成大姐”就是我们的娘家。
张福华的丈夫,原来在烟台出海,自己则在村办企业上班,后来工厂倒闭了。本来,她还可以在家相夫教子,但丈夫大病一场后摘除了一个肾,不仅再也不能劳动,还要每天服药。地无一垄,家中没有一分钱收入,孩子正在读中学,一无所长的张福华,不得不出来四处找工作。
服务社为她提供免费培训,并一直免费为她介绍工作,张福华万分感激。
生活刚刚出现转机,张福华又不幸得了乳腺癌。一家三口,一个孩子,两个病人,张福华感到眼前是无边的黑暗。能借的地方都借了,但手术费还差两千,冷冷的雨敲打着窗子,张福华觉得每一滴雨都像刀子扎在心上。还不到黄昏,天就黑透了,就在这时,戚淑丽来到了病房,用自己的退休金,凑齐了张福华的手术费。握着戚淑丽温暖的手,张福华一声大姐还没叫出口便泪如雨下。
从此,戚淑丽全力以赴为张福华跑低保,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了所有的手续。
春节,戚淑丽带着米和油,还有各种年货,专程上门看望张福华。
张福华说,就是亲爹娘,也不过如此。要是没有戚大姐,我这个家,我这条命,早就完了。
纳兰性德词云:我是人间惆怅客。
戚淑丽可能不知道纳兰性德,也没有那么多林黛玉式的惆怅。但她用自己的善良与力量,温暖着那些寒冷中的人们。
世界很大,人心很小。时间长河很长,人生之路很短。
很多精明的人,选择了做冷漠的看客。不过,再精明再富有的看客,也只能是无香无臭的过客。
只有那些心怀悲悯的仁者,才会给世界留下一个高贵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