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时代,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新媒体随之发展,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被出版业发现并逐渐重视起来。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版社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互动传播的优势以及互动传播重要性进行分析,对微信平台运营的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出版社获取更好的发展前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新媒体;出版社;互动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5-0001-02
新媒体,严格意义上来说应为数字化新媒体,包括网络、手机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是报刊等传统媒体发展过后的新型传播形态,通过网络、卫星等渠道,在手机、电脑等终端基础上,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
1 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以及互动传播的重
要性
1.1 微信平台的优势
微信平台作为新媒体传播方式,其载体多为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终端十分方便携带,可以满足使用者随时对信息进行采集和获取,这也是出版社与客户进行互动传播的一个新契机。在使用者使用微信的时候,可以随时与联系人或者微信的公众平台进行交流并且一直保持下去,出版社可以在一些公共场合出租的广告位上将自身的微信号码以及二维码公布在上,提供一些活动促使使用者参与,出版社可以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图文与语音、视频的
推送。
在微信公众平台之上,使用者在与出版社进行沟通的时候,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一对一的、类似于朋友的模式,这使得交流方式由“我说你们听”转变为“我和你”,从心理上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客户在此过程中,可以在平台上主动去获取与出版社相关的信息,发挥其主体性意识,出版社能够做到将自身信息推送到每一位客户的移动终端上,这能使客户及时察觉到出版社的动态以及改变,给客户新鲜感,同时也能较好地维持客户。
出版社在策划活动以及制造话题吸引客户的过程中,使其关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有利于发掘并维护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出版社可以通过客户的个人资料、活跃程度将关注客户进行分组,分门别类地管理,这能有利于出版社在推送消息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推送不同的内容,提高精准度,满足客户需求。
1.2 互动传播的重要性
出版社可以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很多例如客户服务咨询、市场调研、线上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传播自身文化和发布信息等操作,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出版社公众号并未丰富其内容,大多数都是对产品的展示以及僵硬死板的消息推广,在与客户互动的这个方面十分欠缺,浪费了在微信平台上将出版社与客户心理距离拉近的机会。
微信的显著优势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强,利用其使出版社与客户建立健康友好的交流,有利于出版社更好的为客户传递信息,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对客户的需求深入了解,对新老客户进行发展和巩固培养。
2 微信公众平台营运状况
据调查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600万,其中已认证的出版社公众平台数量达到134个,科技、大学、专业、社科这四类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其余类型为教育、少儿、文艺、美术、城市、古籍以及其他。我国当前出版单位数量约500家,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微信上开发公众平台的出版社数量远远没有达到总数的1/2,不仅如此,深入研究出版社的公众平台之后可以发现,其订阅号约占公众号总数的70%,这表示出版社在开展公众号时更多把它作为一个内容发布平台,没有将之当作营销平台,与客户形成互动。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出版社微信公众号运营出现的问题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结合分析,笔者认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3点问题:推送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推送层次性需要调整;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需要优化,平台中的功能设置需要改良;关注公共平台的客户数量不多,推广宣传存在问题。
出版社并没有对微信的公众平台进行有效利用,还有许多的出版社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在其推送内容中,图书推荐出现过多,这导致其营销意味浓厚,服务性缺失,软硬性内容比例失调,让客户在阅读公众号内容的时候失去很多趣味。与此同时,其内容的组织与编辑多为生硬的剪切拼凑,空洞生硬的内容使得客户缺少与推送内容的共鸣,阅读兴趣缺失,转发与“点赞”更是少之又少。
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内容如果止步于简单的图文结合,是无法吸引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客户并满足其需求的。因此,出版社的微信平台推送内容必须在图文结合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视频与音频等,考虑到组织成本以及客户的需求,使内容“骨丰肉满”起来。与此同时,在平台的功能设置上必须多花心思、巧花心思,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出版社的功能菜单上仅仅只有图书的名单及内容简列,实用功能缺失严重。
相对于类型相同的微博,微信的互动更为封闭,尽管现存客户都为忠实粉丝,但在现有状况下,微信并没有一个有力的“增粉机制”,这导致出版社微信公众号的客户群体数量较少,同时出版社并没有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有效推广宣传,使得微信公众号的客户数量难以增加。
3.2 解决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出版社的微信平台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可以选取优质资源内容推送,将推送内容与热点结合;将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优化微信平台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公众号进行宣传,将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好,使其转型成为受客户欢迎的服务型平台。
出版社坐拥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编辑生产队伍,应该对其充分利用起来,根据推送内容以及出版社定位,将内容编辑得更加生动具体,贴近实际,与此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贴合时事,联系实际推出相关图书,这样才能有效吸引读者并带动其阅读、转发、评价、点赞的动力,甚至产生购买的欲望。
在开展微信平台的相关工作,设置平台功能时,不能大而化之,不考虑客户的需求和兴趣点,仅仅敷衍了事。必须具体了解客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微信平台的功能进行增设,在推荐图书和公布新书资讯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增加例如生活助手、招聘信息、资料下载、会员服务、版权合作、书目查询、信息咨询和关于我们等服务分类,这样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客户需求,客户用得舒适,对微信公共平台的好感增加,就会对出版社的好感增加,这对其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关于我们”一般用于介绍出版社的各类信息,这能够帮助客户对出版社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了解得更加清晰,通过对出版社业务的范围更加熟悉,客户在产生购买意图时,就会首先想到出版社。
在扩展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粉丝问题上,不仅可以在出版社的官方微博上发表微信号码以及二维码,还可以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信息发布,如天涯、豆瓣等。与此同时,在出版社发布的实体出版物上也可以将相关信息进行印制发布,以供读者加以关注。在此基础上开展线下活动,进行朗诵会、书展和讲座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邀请参与人员对出版社的微信平台进行关注。还可以与第三方合作,通过对公共场合的广告位进行租赁,增加公众号的曝光率,以达到增加粉丝的目的。
4 结束语
微信的公众平台作为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产物,出版社应该对其更好地加以利用,发展和巩固新老客户,开发市场调研的新路径。出版社必须努力开展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自身的品牌具有更大的价值和影响力,才能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使自身的发展得到更好保障,才能借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扶摇直上,不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1]李露萍.出版业应对青少年阅读新变化的几点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3):30-32.
[2]刘璐.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出版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1):3.
[3]陈科龙.坚守与融合: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期刊发展思考——以今日重庆传媒集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16):3.
[4]白梓岑.从《读者》杂志上市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J].中国报业,2014(14):7.
[5]余武英.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教辅报刊创新性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5(11):179-180.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新媒体;出版社;互动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5-0001-02
新媒体,严格意义上来说应为数字化新媒体,包括网络、手机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是报刊等传统媒体发展过后的新型传播形态,通过网络、卫星等渠道,在手机、电脑等终端基础上,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
1 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以及互动传播的重
要性
1.1 微信平台的优势
微信平台作为新媒体传播方式,其载体多为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终端十分方便携带,可以满足使用者随时对信息进行采集和获取,这也是出版社与客户进行互动传播的一个新契机。在使用者使用微信的时候,可以随时与联系人或者微信的公众平台进行交流并且一直保持下去,出版社可以在一些公共场合出租的广告位上将自身的微信号码以及二维码公布在上,提供一些活动促使使用者参与,出版社可以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图文与语音、视频的
推送。
在微信公众平台之上,使用者在与出版社进行沟通的时候,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一对一的、类似于朋友的模式,这使得交流方式由“我说你们听”转变为“我和你”,从心理上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客户在此过程中,可以在平台上主动去获取与出版社相关的信息,发挥其主体性意识,出版社能够做到将自身信息推送到每一位客户的移动终端上,这能使客户及时察觉到出版社的动态以及改变,给客户新鲜感,同时也能较好地维持客户。
出版社在策划活动以及制造话题吸引客户的过程中,使其关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有利于发掘并维护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出版社可以通过客户的个人资料、活跃程度将关注客户进行分组,分门别类地管理,这能有利于出版社在推送消息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推送不同的内容,提高精准度,满足客户需求。
1.2 互动传播的重要性
出版社可以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很多例如客户服务咨询、市场调研、线上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传播自身文化和发布信息等操作,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出版社公众号并未丰富其内容,大多数都是对产品的展示以及僵硬死板的消息推广,在与客户互动的这个方面十分欠缺,浪费了在微信平台上将出版社与客户心理距离拉近的机会。
微信的显著优势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强,利用其使出版社与客户建立健康友好的交流,有利于出版社更好的为客户传递信息,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对客户的需求深入了解,对新老客户进行发展和巩固培养。
2 微信公众平台营运状况
据调查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600万,其中已认证的出版社公众平台数量达到134个,科技、大学、专业、社科这四类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其余类型为教育、少儿、文艺、美术、城市、古籍以及其他。我国当前出版单位数量约500家,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微信上开发公众平台的出版社数量远远没有达到总数的1/2,不仅如此,深入研究出版社的公众平台之后可以发现,其订阅号约占公众号总数的70%,这表示出版社在开展公众号时更多把它作为一个内容发布平台,没有将之当作营销平台,与客户形成互动。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出版社微信公众号运营出现的问题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结合分析,笔者认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3点问题:推送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推送层次性需要调整;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需要优化,平台中的功能设置需要改良;关注公共平台的客户数量不多,推广宣传存在问题。
出版社并没有对微信的公众平台进行有效利用,还有许多的出版社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在其推送内容中,图书推荐出现过多,这导致其营销意味浓厚,服务性缺失,软硬性内容比例失调,让客户在阅读公众号内容的时候失去很多趣味。与此同时,其内容的组织与编辑多为生硬的剪切拼凑,空洞生硬的内容使得客户缺少与推送内容的共鸣,阅读兴趣缺失,转发与“点赞”更是少之又少。
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内容如果止步于简单的图文结合,是无法吸引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客户并满足其需求的。因此,出版社的微信平台推送内容必须在图文结合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视频与音频等,考虑到组织成本以及客户的需求,使内容“骨丰肉满”起来。与此同时,在平台的功能设置上必须多花心思、巧花心思,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出版社的功能菜单上仅仅只有图书的名单及内容简列,实用功能缺失严重。
相对于类型相同的微博,微信的互动更为封闭,尽管现存客户都为忠实粉丝,但在现有状况下,微信并没有一个有力的“增粉机制”,这导致出版社微信公众号的客户群体数量较少,同时出版社并没有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有效推广宣传,使得微信公众号的客户数量难以增加。
3.2 解决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出版社的微信平台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可以选取优质资源内容推送,将推送内容与热点结合;将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优化微信平台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公众号进行宣传,将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好,使其转型成为受客户欢迎的服务型平台。
出版社坐拥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编辑生产队伍,应该对其充分利用起来,根据推送内容以及出版社定位,将内容编辑得更加生动具体,贴近实际,与此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贴合时事,联系实际推出相关图书,这样才能有效吸引读者并带动其阅读、转发、评价、点赞的动力,甚至产生购买的欲望。
在开展微信平台的相关工作,设置平台功能时,不能大而化之,不考虑客户的需求和兴趣点,仅仅敷衍了事。必须具体了解客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微信平台的功能进行增设,在推荐图书和公布新书资讯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增加例如生活助手、招聘信息、资料下载、会员服务、版权合作、书目查询、信息咨询和关于我们等服务分类,这样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客户需求,客户用得舒适,对微信公共平台的好感增加,就会对出版社的好感增加,这对其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关于我们”一般用于介绍出版社的各类信息,这能够帮助客户对出版社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了解得更加清晰,通过对出版社业务的范围更加熟悉,客户在产生购买意图时,就会首先想到出版社。
在扩展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粉丝问题上,不仅可以在出版社的官方微博上发表微信号码以及二维码,还可以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信息发布,如天涯、豆瓣等。与此同时,在出版社发布的实体出版物上也可以将相关信息进行印制发布,以供读者加以关注。在此基础上开展线下活动,进行朗诵会、书展和讲座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邀请参与人员对出版社的微信平台进行关注。还可以与第三方合作,通过对公共场合的广告位进行租赁,增加公众号的曝光率,以达到增加粉丝的目的。
4 结束语
微信的公众平台作为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产物,出版社应该对其更好地加以利用,发展和巩固新老客户,开发市场调研的新路径。出版社必须努力开展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自身的品牌具有更大的价值和影响力,才能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使自身的发展得到更好保障,才能借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扶摇直上,不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1]李露萍.出版业应对青少年阅读新变化的几点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3):30-32.
[2]刘璐.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出版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1):3.
[3]陈科龙.坚守与融合: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期刊发展思考——以今日重庆传媒集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16):3.
[4]白梓岑.从《读者》杂志上市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J].中国报业,2014(14):7.
[5]余武英.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教辅报刊创新性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5(1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