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30年,从2000年春拍总成交额6.64亿元一跃到2011年春拍的426亿元,从“亿元时代”经年高奏凯歌,一路拉升至“资本时代”,带着“世界第一”的美誉进入2012年。而在这高歌行进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市场可谓是乱象丛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认为,中国艺术市场未来的理性选择将在这样的乱象丛生中产生。
艺术品市场三大问题
我自担任广州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系的筹建工作以来,对艺术行业便有了更多的关注,也接触到很多收藏家,他们提出很多疑问让我产生很多想法和困惑:
首先当一些花了大钱进行收藏的藏家,将自己的收藏拿去给专家鉴定时发现假货很多,而且情况非常普遍:其次他们不希望承认这些假货是假货,我也理解他们的立场,因为他们花一两千万收藏的作品,如果让他们自己承认是赝品那所有投入就全部打水漂,如果存在争论也许还会有机会。我知道最近也有网站在推动画廊以及由艺术家本人进行作品真伪鉴别,这件事情的动机首先是好的,效果也许是好的,但是结果如何可能要拭目以待。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真货不真,假货不假。
第二个问题是击鼓传花,有抛有接。当若干年前中国艺术品市场还没有出现如此高价时,当艺术品还没有成为公认的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时,收藏家还是能收藏很多好作品的,我认识的很多人并不是职业收藏家,但是他们的收藏却令人非常1前牙。而今天的状况是,究竟还有没有真正的收藏家,抑或是只有炒家?我对此表示怀疑。在西方还有很多大收藏家,在他们即将离世时会把自己一生的收藏奉献给社会建立私人美术馆,回馈大众和社会。美国著名的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著名的泰特美术馆就是其中的例子,但是我们能够期望那些炒家以后会做这样的事情吗?这是只有炒家而缺少藏家的悲剧。但是这个游戏要想继续下去,还是需要不断的有人抛有人接,这个市场才能进行下去。
第三个问题是今天以名气取代价格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如伺获得名气,名气究竟和作品的品质能否相联系,这些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成为—个疑问。也就是说中国在当前特有的体制之下,名声与官位或者社会固定地位有关系。没有任何“名分”的职业画家或者业余画家他们还能够获得更大的名声以至于更高的画价吗?我个人对此感到悲观,以名气制定画价使得“出名”成为硬道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如何出名。
混乱中的边际效益
我们一直在批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混乱,一二级艺术市场部分,我也在持续观察,其中画廊的经营困难问题很突出。如今在广州谈广州本地画廊的经营境况比较尴尬。我在广州认识很多画廊经营者,他们私下里跟我抱怨过画廊根本无法经营,以至于我本人不愿意与广州的画廊合作。我还知道很多收藏家宁愿跑到北京买作品也不愿意在广州。刚才余丁先生也透露要做广东艺术市场的规划,但是广州非常有趣,它与香港、北京和上海无法相比,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何去繁荣这座走在改革开放前沿,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的艺术品市场呢?还需要大家对此共谋。
在西方,收藏艺术品是免税的,这是一项很重要的税务政策,导致许多财团和企业,还有一些私人机构,比如会计事务所和律师行之类,都开设自己的画廊,这不仅表达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最重要的原因是免税。他们把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投资到艺术品市场中去,艺术品本身既可以升值,投入的资本又可以免税,何乐而不为?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税务政策的支持,支持了西方企业对艺术品的投资。中国缺少这方面的有效政策,无法真正有效地鼓励企业和富人投资艺术品。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以上的这些乱象可能听起来让人担心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但事实上中国人是聪明和理性的。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一是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私是理性的选择;二是以劣汰良。因此这样的混乱可能是获利的最好方式,所以混乱也是理性的选择,也许是这个行当的操盘者认为最好的选择。
而当混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原来那种混乱方式的获利越来越少,原来那种边际效益越来越小,同时那个受损面越来越大的时候,对制度的诉求就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的生命,那么这个规范就是一种趋势。我觉得如今中国就是在按照这样的趋势缓慢行进中。所以从这个意思来讲,我们还是能够在过程中吸收到国外成熟市场的好处,尤其是市场体制的建设,美术馆的建设等方面。虽然我不期待天真无邪的慈善家出现,但我还是对未来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们期待法制建设就需要获得动力,而这种动力还需要取决于现在的博弈。大概只能在这种博弈、混乱和逐步制度化的过程里中国艺术市场才会越发规范来,可能这就是中国特色了。
艺术品市场三大问题
我自担任广州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系的筹建工作以来,对艺术行业便有了更多的关注,也接触到很多收藏家,他们提出很多疑问让我产生很多想法和困惑:
首先当一些花了大钱进行收藏的藏家,将自己的收藏拿去给专家鉴定时发现假货很多,而且情况非常普遍:其次他们不希望承认这些假货是假货,我也理解他们的立场,因为他们花一两千万收藏的作品,如果让他们自己承认是赝品那所有投入就全部打水漂,如果存在争论也许还会有机会。我知道最近也有网站在推动画廊以及由艺术家本人进行作品真伪鉴别,这件事情的动机首先是好的,效果也许是好的,但是结果如何可能要拭目以待。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真货不真,假货不假。
第二个问题是击鼓传花,有抛有接。当若干年前中国艺术品市场还没有出现如此高价时,当艺术品还没有成为公认的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时,收藏家还是能收藏很多好作品的,我认识的很多人并不是职业收藏家,但是他们的收藏却令人非常1前牙。而今天的状况是,究竟还有没有真正的收藏家,抑或是只有炒家?我对此表示怀疑。在西方还有很多大收藏家,在他们即将离世时会把自己一生的收藏奉献给社会建立私人美术馆,回馈大众和社会。美国著名的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著名的泰特美术馆就是其中的例子,但是我们能够期望那些炒家以后会做这样的事情吗?这是只有炒家而缺少藏家的悲剧。但是这个游戏要想继续下去,还是需要不断的有人抛有人接,这个市场才能进行下去。
第三个问题是今天以名气取代价格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如伺获得名气,名气究竟和作品的品质能否相联系,这些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成为—个疑问。也就是说中国在当前特有的体制之下,名声与官位或者社会固定地位有关系。没有任何“名分”的职业画家或者业余画家他们还能够获得更大的名声以至于更高的画价吗?我个人对此感到悲观,以名气制定画价使得“出名”成为硬道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如何出名。
混乱中的边际效益
我们一直在批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混乱,一二级艺术市场部分,我也在持续观察,其中画廊的经营困难问题很突出。如今在广州谈广州本地画廊的经营境况比较尴尬。我在广州认识很多画廊经营者,他们私下里跟我抱怨过画廊根本无法经营,以至于我本人不愿意与广州的画廊合作。我还知道很多收藏家宁愿跑到北京买作品也不愿意在广州。刚才余丁先生也透露要做广东艺术市场的规划,但是广州非常有趣,它与香港、北京和上海无法相比,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何去繁荣这座走在改革开放前沿,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的艺术品市场呢?还需要大家对此共谋。
在西方,收藏艺术品是免税的,这是一项很重要的税务政策,导致许多财团和企业,还有一些私人机构,比如会计事务所和律师行之类,都开设自己的画廊,这不仅表达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最重要的原因是免税。他们把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投资到艺术品市场中去,艺术品本身既可以升值,投入的资本又可以免税,何乐而不为?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税务政策的支持,支持了西方企业对艺术品的投资。中国缺少这方面的有效政策,无法真正有效地鼓励企业和富人投资艺术品。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以上的这些乱象可能听起来让人担心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但事实上中国人是聪明和理性的。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一是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私是理性的选择;二是以劣汰良。因此这样的混乱可能是获利的最好方式,所以混乱也是理性的选择,也许是这个行当的操盘者认为最好的选择。
而当混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原来那种混乱方式的获利越来越少,原来那种边际效益越来越小,同时那个受损面越来越大的时候,对制度的诉求就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的生命,那么这个规范就是一种趋势。我觉得如今中国就是在按照这样的趋势缓慢行进中。所以从这个意思来讲,我们还是能够在过程中吸收到国外成熟市场的好处,尤其是市场体制的建设,美术馆的建设等方面。虽然我不期待天真无邪的慈善家出现,但我还是对未来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们期待法制建设就需要获得动力,而这种动力还需要取决于现在的博弈。大概只能在这种博弈、混乱和逐步制度化的过程里中国艺术市场才会越发规范来,可能这就是中国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