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玲:生活比故事片更完美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丽玲有多个身份:演员、制片、导演、经营者。在1989年赴日留学之前,她是87版《红楼梦》里的娇杏,86版《聊斋》里的鲁公女;兜里只揣着8000日元,不会一句日语,孤身前往日本之后,抛下一切的张丽玲反而凭着幕后工作赢得了鲜花与掌声。
  2000年,她担任制片及导演,筹拍3年之久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第一集《小留学生》在日本电视台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收视率超过20%,为当年同期收视率最高栏目,并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在黄金时段重播,创下了许多记录。影片中,跟着家人来日本的9岁小姑娘张素历经迷茫、恐惧、挣扎、进取诸多阶段,让留学这个话题再成焦点。其实,这样的变化在每一个赴日留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张丽玲也不例外,她之所以关注留学生群体,就是出于记录下历史车辙的迫切愿望。
  一个出国潮中的留学生拿起摄影机,记录下另一些留学生的生活,张丽玲没想到的是,这些让她感同身受的经历,还可以让这么多的人同样热泪盈眶。1998年,张丽玲出任海外华文媒体CCTV大富电视台董事长,2001年,张丽玲和《小留学生》荣获被誉为日本奥斯卡的“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的“最佳策划”和“最佳纪录片”两个奖项,这是在日华人首次获得该项大奖。
  而导演兼制片人张丽玲,也得以观察到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生活的中国小留学生。比起成年才去留学的留学生,这些孩子要面对更多的困难:语言上的,环境上的,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
  大留学生:不出去就落后于时代
  BQ:1989年出国潮,你去日本的话就是从零开始,要舍弃在中国打下的一切演艺基础,心里没有不舍吗?
  ZH:我是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才走上演艺之路的。虽然在北京的后几年也不愁没戏接,但一直觉得这个圈子跟自己想象的有相当距离,加上我不喜欢随波逐流,不适应太被动的工作,然而演员要演什么你说了不算,演也不是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一直苦恼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
  正好当时遇上改革开放时期的留学热潮,也是作为一般的老百姓第一次有了可以出国留学的机会。当时只要感觉混得不错的人都选择出国,觉得如果不出去似乎就落后于时代。我想,人活在世,应该敢于挑战。既然从事艺术事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不如换个环境投身到时代的浪潮,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何不同。于是跟着轰轰烈烈的留学大军涌出了国门。其实当时家人朋友没有一个人同意我出国,尤其是到日本。
  BQ:从不会一句日语,到后来流畅的沟通,这个历程你是如何走过的?
  ZH:我想,当一个人因为不会语言而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就是再不爱学习的人也会不顾一切地去攻克,或许这也是生存的本能。当时上语言学校因为是插班生,什么都听不懂,生理上还特别拒绝日语,但没有选择,只好没日没夜地让自己去听,去读,去记。只要一到家就打开录音机,声音放到最大,大到无论你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能听到足够的音量,愿不愿意都得听进去。慢慢地,也就开始接受日语了。一个暑假过来突然觉得一下就能听懂了。之后再去学校,就全是满分。十个月就拿下了日语一级。
  BQ:你在拍摄纪录片时接触了300多名留学生,其中真正为“学”而来的占多大比重?
  ZH:当时的特殊年代和环境下,有很多人与其说是为“学”而来,不如说是为向往美好生活改变命运或淘金、镀金而来,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一开始就不是准备出来留学的。但当时除了以留学的名义没有其他渠道,所以有些人到日本后,很快就放弃学业投身赚钱了(我指的是自费生,早期的公费生另当别论),到后期越来越多样化。
  BQ:到了21世纪以后,赴日“小留学生”群体有什么变化?
  ZH:现在来日本的“小留学生”一般都有父母或亲戚监护,比较少像去欧美的“小留学生”那样,孩子独自过去,直接把未成年的孩子独自一人送到日本来的不多见。以前“小留学生”是跟随父母来日本,现在常有父母为小孩教育而跟随小孩出国。
  而无论是送去哪个国家,如果有能力把未成年的孩子直接送到国外成为“小留学生”的家庭,一般给人感觉是比较优越富裕,这种感觉在孩子们身上也能体会到。
  BQ: 如果你的朋友或家人想去国外深造,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ZH:不要处处替孩子们安排好,只是换一个环境去照顾孩子,那样不会有什么收获和意义。要放手让他们去吸收和感受不同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创造力和独立性,去走自己开辟的路,建立自己新的独立的人生观,实现在新的社会中个人的成长与成就。否则送小孩出国就可能失去意义。一句话,既然决定让小孩出去,就必须做好让他们首先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然后才可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去开拓和创造自己的未来。
  小留学生:要和父母分担艰辛
  BQ:2000年的纪录片《小留学生》引起了极大反响,是怎么接触张素一家的?
  ZH:我们这一代自己选择了“洋插队”,再苦再累也是自己的选择。但留学生的下一代并非是自己的选择而跟随父母漂洋过海。我们记录留学生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会去关注他们下一代的命运。其实像张素那样的“小留学生”挺多的,刚开始还没想到要拍第二代。等我们决定要拍时,便想找一个刚刚准备来并对语言和日本一无所知的孩子,并从落地瞬间开始拍,没想到正好同事说他家兄弟的女儿要来,这个女儿就是张素。因为只想拍一集,而张素的故事也比较完整,就没有再去找其他小孩拍摄。
  BQ:你说关注“留学生们的下一代”,那么在当时(90年代),小留学生现象普遍吗?在接触到的300多人中,有没有遇到和张素年龄差不多的“小留学生”?小留学生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普遍困境?
  ZH:一般都是大龄留学生们先到国外赤手空拳开始打拼,等学校毕业或就职或创业,工作生活一旦稳定下来后,就开始苦恼是否把孩子接过来。当时,像张素那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当时小留学生直接出来基本没有,像张素一样的小留学生都必须与他们父母一起分担对陌生环境的适应与生活的艰辛。
  后来就我们知道的情况,大多数的小孩来日后的经历大同小异,当然听说也有被欺负的,但这些我们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遇到。主要还是看父母的境遇加上自身的努力和表现。
  BQ:站在你的角度来看,张素的日本留学生活对她有什么影响?
  ZH:影响是肯定的,而且是改变命运的影响。父母带她来日本,完全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以她的小留学生时代开始,她走着一条全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影响至今。即便她回到中国,这种影响依然长久持续。
  BQ:你现在还和片中主人公(如张素、丁尚彪)有联系吗?他们的现状怎样?
  ZH:他们现在都很好,都有了很好的结局和回报。老丁一家都跟随女儿去美国生活,张素也就职结婚了。许多人都说,他们的圆满结局似乎比精心创作的故事片还要完美。
  《小留学生》:9岁女孩张素的故事

其他文献
这个夏天谈论郭敬明韩寒绝对是显学,看了《小时代3》再看《后会无期》也算是电影院里不太疯狂的行为。  物质狂没看《小时代3》,但是看了《小时代1》和《后会无期》。作为一个同样码字的人,她最大的发现是码字成名的这两人似乎都在自己的作品里塑造了一个理想中的自己。《后会无期》里江河就是韩寒的化身,《小时代》里的宫洺和崇光的合体就是郭敬明。  “为什么码字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就把自己的某些人格特征投射在他笔
期刊
也许你并不知道Jessie J是何方神圣,但你一定曾在不经意间听过一个尾音微颤的性感声音,唱着一首个性十足的《price tag》。吴莫愁正是凭借它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声名大噪,而这首歌的原唱、英国创作型女歌手Jessie J早在2011年就因它红透了大洋彼岸。除了独特的音乐,Jessie J还以出人意料的造型著称。第34届英国全英音乐颁奖礼上,她的白唇秒杀了无数女星的长裙,而最惊人的一次,是
期刊
此番暑假各类爸爸带孩子的电视节目依旧火热,不同的是,这次的孩子们基本都很富贵,各个王子公主,满嘴英文,一看都是念私塾的小宝贝。他们的天真可爱自不必多说,但在节目中一些被富养的弊病也还是出了问题。不会和人分享,觉得自己得到什么理所应当,凡事挑拣的厉害,等等问题瞬间成为了育儿群落里讨论的热点。  不过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值得特别深究,毕竟中国的历史大家是显而易见的,大人的世界尚且如此,孩子的世界出这些毛
期刊
《小时代3》再次成功了。截止记者发稿前,其累积票房已达4.7亿,直逼《小时代1》的5亿票房。作为导演的郭敬明,也在自己的第三部电影面前显得更加自信和踌躇满志,他对电影有着近乎精准的定位和控制,他说:“我的审美就是一个大众的审美。”  《小时代3》上映一周之后,韩寒执导的《后会无期》也上映了。作为“80后”的两个代表,同时在公众眼中被看作对峙双方的二人,同时以电影导演的头衔出现,引发了一阵热烈的对比
期刊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自己的眉毛,实在是因为我那个时候觉得他们长得太难看了!我眉毛很多很多,几乎长满了整个上眼皮,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像是两把笤帚一样,扫在我的眼睛上面。  当我长到十七岁的时候,班里面爱美的女孩已经开始学会拔眉毛——每个女孩都买一个拔眉毛的夹子,在拔之前还要用热毛巾把眼睛敷一下,为的是把毛孔扩大,容易操作。  我还记得把眼皮上的杂草处理干净的那一天,整个眼皮又红又肿的样子,像
期刊
1951年,一套驼色大衣和一套天竺葵红套装的推出标志着Max Mara传奇的开端,完美无瑕的时装系列,低调独特的时尚风格受到众多国际巨星的追捧,时至今日,跨越时代的Max Mara赋予时装以生命,风格独具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全面的时尚思维。  意大利高级女装品牌Max Mara北京华贸中心旗舰店于2014年7月12日盛大开幕。Max Mara以四层800平方米的亚洲最大旗舰店,成为华贸购物中心最具
期刊
说到香港的甜,有多少人会联想到TVB电视剧里的场景。  晚饭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沙发闲聊斗嘴,老妈从厨房端出一锅:“呐,快来喝糖水啊。”子女们一脸幸福满分,“哇,有糖水喝,太好了”。  饭后一碗糖水带给人的感动仅次于当你饥肠辘辘时有人递上一句:“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啊?”  这就是甜的力量。  不爱糖水爱什么  甜品不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记忆,也是香港夜生活的点睛之笔。  港人爱甜品,却
期刊
在美国,公立中学允许外籍学生就读的最长期限是一年,私立中学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只有在私立中学就读才能在美国接受全部的高中教育。像文中李尚炎所就读的Groton,就是美国著名私立名校。  如果你问哪所私立学校最好,很抱歉这个问题并没有所谓权威人士能真正回答得上来,美国官方并没有给这些私立高中一个准确的排名。按照中国教育传统,很多人会通过平均SAT成绩、升学率、地理环境来综合评判一所学校
期刊
《后会无期》在影院里播放这段的时候,虽然情节似乎分外紧张,但这一句“奶色”,还是不禁让正在观看电影的人们笑了出来,想必很多人都在脑海中回忆起了那辆“1988”。1988出现在韩寒的作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里,“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这台旅行车是米色的,但是所有的女人都说,哇,奶色。”这辆只出现在文字
期刊
因为飞机晚点的缘故,从香港飞往巴厘岛的航班延至深夜。黑黑的夜空里,飞机开始降落,从舷窗往下看——印度洋海水中央,躺着一个灯光闪闪的岛屿,我们到了这个号称“天堂之岛”的所在。  从巴厘岛登巴萨国际机场到我们下榻的喜来登酒店,车程不足半小时,车辆在窄窄的街道上行驶,街道两旁是暖黄色的灯光,热热的潮湿的风吹过脸颊,5月到10月是巴厘岛的旱季,正是来游玩的好时候。  在海岛上,人们总是身着艳丽、神态轻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