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灵活的思维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创新的教学过程应致力于使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的状态,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设计课堂内容,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不太注重创新、或不敢创新,学生更是视创新为畏途。这样不利于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应改革教学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一讲到底为探究尝试,变传授知识技能为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想象能力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演示实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后,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同时,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中,应该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地学习,消除思维定式,开阔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解答方案。教师要从课程的结构特点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发散和求异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状态,从而拓宽思维空间。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时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分析。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常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时,要避免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进而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从批判性质疑开始的。因此,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发表具有个性的见解,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要想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囿于已有理论,不囿于固定模式。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索者、构建者和发现者,而教师仅仅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法宝。
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包括对现有知识的整理,资料的收集、编辑,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和图表的绘制,以及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应结果等内容。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点拨和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易志毅)
一、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灵活的思维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创新的教学过程应致力于使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的状态,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设计课堂内容,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不太注重创新、或不敢创新,学生更是视创新为畏途。这样不利于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应改革教学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一讲到底为探究尝试,变传授知识技能为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想象能力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演示实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后,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同时,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中,应该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地学习,消除思维定式,开阔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解答方案。教师要从课程的结构特点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发散和求异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状态,从而拓宽思维空间。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时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分析。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常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时,要避免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进而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从批判性质疑开始的。因此,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发表具有个性的见解,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要想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囿于已有理论,不囿于固定模式。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索者、构建者和发现者,而教师仅仅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法宝。
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包括对现有知识的整理,资料的收集、编辑,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和图表的绘制,以及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应结果等内容。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点拨和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