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物理往往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较难学的科目。不少高中生感叹自己的物理学习情况是“一听就懂、一点就通、一教就会、一做就错”。虽然有些问题老师已作反复讲解,但学生还是考不好。
【关键词】 悟学式教学法;物理;运用
The guidance felt that the experience feeling becomes aware the exchange interaction——becomes aware study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utilization
Zou Hanxing
【Abstract】 High school physics by the student was often thought that is subject which difficult to study. Many high-school students sighed that “as soon as soon as own physical study situation will be a tin understands, a spot to pass, teaches, to do wrong”. Although some question teacher has done explains repeatedly, but the student tests not well.
【Key words】 Becomes aware study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Physics; Using
高中物理往往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较难学的科目。不少高中生感叹自己的物理学习情况是“一听就懂、一点就通、一教就会、一做就错”。虽然有些问题老师已作反复讲解,但学生还是考不好。尽管考题难度不大,甚至有些考题平时都讲过,每次考试后老师对学生的成绩还是很不满意。对此,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有时我们往往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认为讲过多遍了,学生稍微动一动脑子就应该会,把该讲的都讲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不然,教师讲清了,并不等于学生就听懂了;学生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未必真懂,即使听懂了,也未必就会应用。我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学生,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很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顾及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一切包办代替。在分析一些复杂的问题时,读题、审题、画图、标条件、列关系式,一包到底,学生只是在欣赏老师的解题“表演”。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似乎听懂了,但类似的题目还是做不出来。教师包办的过多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己思维的机会,滋生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理念的产物。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不少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死记概念和规律,不顾规律的适用条件,在具体问题中死搬硬套地使用,想当然地进行判断,推理过程不能做到有根有据。面对一个实际的物理问题, 有的学生很难迅速地构建起清晰而生动的物理情景,难以抽象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不深入,难以用简练的文字和数学语言有条理地把推理过程正确表达出来。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要想走出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困境,必须把高中物理教学真正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的理念上来,即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发感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发生、形成与解决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与感悟物理,同时加强师生间教与学的交流互动等方面做实、做细、做深入。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物理教学具有探究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活动。爱因斯坦说:“结论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可见物理教学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物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形成、发展和引发感觉的过程上,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究,引发感觉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体验过程、感悟提升,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
1 循序渐进,引导感觉
高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循序渐进,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知识目标。
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采用悟学式教学的方法。首先,复习上一节课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用实验演示将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引发学生感觉,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指针偏转的方向,发现电流的方向改变。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引入新课,其次,让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当条形磁铁靠近或远离线圈,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线圈中电流的方向吗?当条形磁铁靠近或远离线圈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如何改变呢?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能否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如果采用实验法来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学生最终选择了与上节课相同的实验装置。教师再引导明确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分组实验,探索研究,学生每四人一组,观察记录当条形磁铁N极和S极插入线圈和拔出线圈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将实验的结果填入学生设计的表格中。
最后,要求学生分析现象,感悟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磁通量的减少;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问题循序渐进的感觉,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悟学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适合学生的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 展现过程,体验感悟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得出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都必然存在着物理思维过程。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理清教材各部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潜在的思维过程,展现教师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物理概念,描述物理规律所揭示的物理现象以及它应用时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物理,关键是要理清思路和掌握方法。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这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对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加以充分的“稀释”,使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由于《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教材已经讲授过,高中如果还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静态的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循着规律的发现过程去体验一番,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大缺憾。为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及发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节中可引导学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根据直觉得到的观点错在哪里?(亚里士多德没有考虑摩擦力的存在。)
(2)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何特点? (实验事实+科学推理=正确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是什么? (“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替代它。”——爱因斯坦)
(4)笛卡儿对伽利略的表述作了何种改进? (运动的方向性问题,伽利略时代还没有把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
(5)牛顿又是如何补充和完善前人的理论的?(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去维持;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是伽利略思想的继承。)
(6)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是什么自然规律? (力和运动的正确关系)
(7)你对牛顿“如果说我在科学上有什么贡献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远的缘故”这个说法有何感想? (这是一句实事求是的挚语。)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应定位在充分展示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在教育和教学的层面进行适当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真实体会到真理的发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从教学实效来看,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物理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3 加强合作,交流互动
合作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育教学活动,说到底,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作为教师,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参与者。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小组内明确分工,各自完成相关任务, 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当然, 还应进行角色的转换, 以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
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的教学活动中,由小组内成员分别完成计时、测距以及运动等工作,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和结果。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完整、科学的探究计划需要由许多同学共同讨论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完成。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取长补短, 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素质。当然,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以平等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灵活调整教学环节;教师还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新鲜感。
交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不同。如实验中的分工合作及角色转换,猜想假设、制订计划中的相互补充。在教学中还应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不但要重视书面的表达,如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像等,也要重视口头表达, 学会用科学的术语条理清晰地表达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学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或分析。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区。不断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把握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 悟学式教学法;物理;运用
The guidance felt that the experience feeling becomes aware the exchange interaction——becomes aware study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utilization
Zou Hanxing
【Abstract】 High school physics by the student was often thought that is subject which difficult to study. Many high-school students sighed that “as soon as soon as own physical study situation will be a tin understands, a spot to pass, teaches, to do wrong”. Although some question teacher has done explains repeatedly, but the student tests not well.
【Key words】 Becomes aware study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Physics; Using
高中物理往往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较难学的科目。不少高中生感叹自己的物理学习情况是“一听就懂、一点就通、一教就会、一做就错”。虽然有些问题老师已作反复讲解,但学生还是考不好。尽管考题难度不大,甚至有些考题平时都讲过,每次考试后老师对学生的成绩还是很不满意。对此,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有时我们往往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认为讲过多遍了,学生稍微动一动脑子就应该会,把该讲的都讲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不然,教师讲清了,并不等于学生就听懂了;学生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未必真懂,即使听懂了,也未必就会应用。我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学生,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很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顾及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一切包办代替。在分析一些复杂的问题时,读题、审题、画图、标条件、列关系式,一包到底,学生只是在欣赏老师的解题“表演”。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似乎听懂了,但类似的题目还是做不出来。教师包办的过多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己思维的机会,滋生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理念的产物。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不少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死记概念和规律,不顾规律的适用条件,在具体问题中死搬硬套地使用,想当然地进行判断,推理过程不能做到有根有据。面对一个实际的物理问题, 有的学生很难迅速地构建起清晰而生动的物理情景,难以抽象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不深入,难以用简练的文字和数学语言有条理地把推理过程正确表达出来。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要想走出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困境,必须把高中物理教学真正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的理念上来,即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发感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发生、形成与解决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与感悟物理,同时加强师生间教与学的交流互动等方面做实、做细、做深入。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物理教学具有探究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活动。爱因斯坦说:“结论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可见物理教学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物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形成、发展和引发感觉的过程上,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究,引发感觉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体验过程、感悟提升,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
1 循序渐进,引导感觉
高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循序渐进,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知识目标。
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采用悟学式教学的方法。首先,复习上一节课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用实验演示将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引发学生感觉,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指针偏转的方向,发现电流的方向改变。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引入新课,其次,让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当条形磁铁靠近或远离线圈,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线圈中电流的方向吗?当条形磁铁靠近或远离线圈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如何改变呢?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能否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如果采用实验法来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学生最终选择了与上节课相同的实验装置。教师再引导明确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分组实验,探索研究,学生每四人一组,观察记录当条形磁铁N极和S极插入线圈和拔出线圈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将实验的结果填入学生设计的表格中。
最后,要求学生分析现象,感悟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磁通量的减少;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问题循序渐进的感觉,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悟学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适合学生的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 展现过程,体验感悟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得出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都必然存在着物理思维过程。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理清教材各部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潜在的思维过程,展现教师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物理概念,描述物理规律所揭示的物理现象以及它应用时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物理,关键是要理清思路和掌握方法。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这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对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加以充分的“稀释”,使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由于《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教材已经讲授过,高中如果还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静态的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循着规律的发现过程去体验一番,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大缺憾。为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及发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节中可引导学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根据直觉得到的观点错在哪里?(亚里士多德没有考虑摩擦力的存在。)
(2)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何特点? (实验事实+科学推理=正确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是什么? (“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替代它。”——爱因斯坦)
(4)笛卡儿对伽利略的表述作了何种改进? (运动的方向性问题,伽利略时代还没有把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
(5)牛顿又是如何补充和完善前人的理论的?(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去维持;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是伽利略思想的继承。)
(6)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是什么自然规律? (力和运动的正确关系)
(7)你对牛顿“如果说我在科学上有什么贡献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远的缘故”这个说法有何感想? (这是一句实事求是的挚语。)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应定位在充分展示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在教育和教学的层面进行适当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真实体会到真理的发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从教学实效来看,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物理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3 加强合作,交流互动
合作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育教学活动,说到底,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作为教师,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参与者。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小组内明确分工,各自完成相关任务, 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当然, 还应进行角色的转换, 以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
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的教学活动中,由小组内成员分别完成计时、测距以及运动等工作,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和结果。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完整、科学的探究计划需要由许多同学共同讨论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完成。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取长补短, 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素质。当然,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以平等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灵活调整教学环节;教师还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新鲜感。
交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不同。如实验中的分工合作及角色转换,猜想假设、制订计划中的相互补充。在教学中还应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不但要重视书面的表达,如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像等,也要重视口头表达, 学会用科学的术语条理清晰地表达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学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或分析。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区。不断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把握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