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98年开始,我国先后启动六个林业重点工程,对林业生态进行建设。林业重点工程主要是在农村地区进行的,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产条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重点工程会影响农民的收入和流动性。本文就林业重点工程对农民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实施林业重点工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农民流动;影响
林业重点工程的主要实施主体是农民,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能够改善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林业重点工程主要是对我国的林业进行保护,维持我国的生态平衡,对农民流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影响分析
(1)能够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林业重点工程是由六个工程组成的,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完善的产业结构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隨之发生改变,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前,我国的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畜牧业也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农副产品的加工以及第三产业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比如,1995年,农民的收入中,有37%来自于种植业,有24%来自于畜牧业,有4%来自于自主经营,企业的则来自于非农就业。到2016年,农民收入来自于种植业的部分占13%,来自于畜牧业的部分占16%,分别下降24%和8%,自主经营和非农就业则分别上升至10%和41%。
(2)能够改善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
根据相关调查,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农户的有林地面积从1997年的1045.6hm2增加到2016年的2758.4hm2,增长幅度达到163.8%。在工程实施后,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的分改变,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明显降低。比如,在工程实施前,河北省的张北县和平泉县每年要发生10多次的沙尘暴,而在工程实施后,近几年的沙尘暴年平均发生次数已经减少为3-5次。随着林草植被种植面积的增加,地表的径流得到有效的控制,水源的涵养能够明显增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封山育林、节水灌溉等项目的实施,则使得土地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加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明显的改善[1]。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从1998年的51230万吨g增加到2016年的61624万吨,增长21%。
(3)能够改善农村生产要素配置
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推行,传统的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封山育林、建设新能源、人工种草等,使得农民不再单纯以躬耕陇亩、散养禽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根据对部分地区的调查,在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后,农户的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在降低,从1995年的41%降低为2016年的15%,林地面积则有所提高,从1995年的56%提升到2016年的79%。其中,所调查的四川地区的农户中,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从原来的51%降低到24%,林地面积从45%提升到73%;陕西地区的农户耕地面积从74%降低到12%,林地面积从20%提升到86%。
二、对策分析
(1)加大林业专项基金的投入
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对于恢复林业植被有重要的意义,也能对农村农业的产业结构起到优化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加大退耕还林专项基金的投入,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能够顺利的实施。比如,加大农村水利和道路的建设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加速补偿形式的转换[2]。民生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林业重点工程的推行,可在民生问题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严格审核专项基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其获得的经济效益,确保退耕还林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
(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在传统的林业工程中,基本是以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建设为主,要么最大限度的获取生态效益,要么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而无法做到将两种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在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生态效益,又要重视经济效益[3]。国家应出台一些政策,使林农能够积极的开发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比如,种植红枣、枸杞等树种,这些类型的树种兼具生态性和经济性。并且,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要将经济和生态林的比例控制在2:8左右,但具体的比例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
(3)充分利用市場竞争机制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在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市场竞争机制充分的利用起来,以推动林业的规模化经营。国家要鼓励林业大户和林业公司等,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对林地进行经营。在采用这种方式对林地进行管理时,首先应维护好农民的权益。此外,农民外出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对林地的管理造成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利益分配的方式对林地进行经营,从而解决农民流动的问题[4]。在林业重点工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村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使得农民流动现象比较普遍。林业重点工程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稳定性。因此,国家应加大林业专项基金的投入,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并在林业重点工程的推行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民流动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梁娟,田万方等.农民消费观念转变对农村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5):219-221.
[2]孙正林,王立民.基于扎根理论的村庄劳动力资源流动趋向及动因分析[J].学术交流,2014,(11):129-134.
[3]吴春喜,刘纪琴,马海燕等.浅谈林下经济在林业上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103.
[4]傲妮琪.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状况研究 ——基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项目的调查问卷[J].人力资源管理,2016,(4):174-175.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天山林场)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农民流动;影响
林业重点工程的主要实施主体是农民,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能够改善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林业重点工程主要是对我国的林业进行保护,维持我国的生态平衡,对农民流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影响分析
(1)能够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林业重点工程是由六个工程组成的,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完善的产业结构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隨之发生改变,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前,我国的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畜牧业也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农副产品的加工以及第三产业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比如,1995年,农民的收入中,有37%来自于种植业,有24%来自于畜牧业,有4%来自于自主经营,企业的则来自于非农就业。到2016年,农民收入来自于种植业的部分占13%,来自于畜牧业的部分占16%,分别下降24%和8%,自主经营和非农就业则分别上升至10%和41%。
(2)能够改善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
根据相关调查,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农户的有林地面积从1997年的1045.6hm2增加到2016年的2758.4hm2,增长幅度达到163.8%。在工程实施后,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的分改变,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明显降低。比如,在工程实施前,河北省的张北县和平泉县每年要发生10多次的沙尘暴,而在工程实施后,近几年的沙尘暴年平均发生次数已经减少为3-5次。随着林草植被种植面积的增加,地表的径流得到有效的控制,水源的涵养能够明显增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封山育林、节水灌溉等项目的实施,则使得土地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加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明显的改善[1]。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从1998年的51230万吨g增加到2016年的61624万吨,增长21%。
(3)能够改善农村生产要素配置
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推行,传统的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封山育林、建设新能源、人工种草等,使得农民不再单纯以躬耕陇亩、散养禽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根据对部分地区的调查,在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后,农户的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在降低,从1995年的41%降低为2016年的15%,林地面积则有所提高,从1995年的56%提升到2016年的79%。其中,所调查的四川地区的农户中,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从原来的51%降低到24%,林地面积从45%提升到73%;陕西地区的农户耕地面积从74%降低到12%,林地面积从20%提升到86%。
二、对策分析
(1)加大林业专项基金的投入
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对于恢复林业植被有重要的意义,也能对农村农业的产业结构起到优化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加大退耕还林专项基金的投入,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能够顺利的实施。比如,加大农村水利和道路的建设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加速补偿形式的转换[2]。民生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林业重点工程的推行,可在民生问题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国家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严格审核专项基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其获得的经济效益,确保退耕还林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
(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在传统的林业工程中,基本是以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建设为主,要么最大限度的获取生态效益,要么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而无法做到将两种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在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生态效益,又要重视经济效益[3]。国家应出台一些政策,使林农能够积极的开发林下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比如,种植红枣、枸杞等树种,这些类型的树种兼具生态性和经济性。并且,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要将经济和生态林的比例控制在2:8左右,但具体的比例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
(3)充分利用市場竞争机制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在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市场竞争机制充分的利用起来,以推动林业的规模化经营。国家要鼓励林业大户和林业公司等,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对林地进行经营。在采用这种方式对林地进行管理时,首先应维护好农民的权益。此外,农民外出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对林地的管理造成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利益分配的方式对林地进行经营,从而解决农民流动的问题[4]。在林业重点工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村农业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使得农民流动现象比较普遍。林业重点工程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稳定性。因此,国家应加大林业专项基金的投入,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并在林业重点工程的推行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民流动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梁娟,田万方等.农民消费观念转变对农村环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5):219-221.
[2]孙正林,王立民.基于扎根理论的村庄劳动力资源流动趋向及动因分析[J].学术交流,2014,(11):129-134.
[3]吴春喜,刘纪琴,马海燕等.浅谈林下经济在林业上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103.
[4]傲妮琪.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状况研究 ——基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项目的调查问卷[J].人力资源管理,2016,(4):174-175.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天山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