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运用得当,是指课堂提问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安排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另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根据教学目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课堂提问方式。如果课堂提问只是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千篇一律,单调呆滞,就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其效果肯定好不了。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的是“直问式”提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比如我们在阅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提纲挈领地归纳出几个问题,采用“直问”的方式,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但是这种方式在课堂中运用得过多,而没有什么变化的话,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不易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逆问式”,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一般的问题总是问这样写行不行?而“逆问式”则问不这样写行不行?在诗词鉴赏中,我就经常运用这种提问的方式。我在讲解《早梅》这首诗时,有一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我就将“一”改为“数”,提问同学这样改好不好。经过同学的讨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有用“一”才能突出题目中的“早”,在炼字、炼句方面这种提问的方式很有效。
青年教师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提出的问题总是冷场,没有学生回答呢?其实在很多的情况下,是教师没有设计好问题,问题设计的过难或问题提得过于宽泛,让学生不好回答。这时候我们最好采用“分割式”或“层递式”的提问方法。我在讲解《咏怀古迹》的时候曾经设计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选取王昭君作为诗歌的主要形象呢?”问题提出后通过学生的表情我就看出学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入手回答,所以我就采用了“分割式”的提问方式,也就是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教师将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接下来介绍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同学们发现诗人与王昭君的际遇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最后同学得出作者在这首诗中借怀念昭君的同时,也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答案自然清晰明了了。
与之相似的就是“层递式”的提问方法,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比如我在听某老师讲《项链》这篇课文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一时难以回答,然后教师就将问题分割,“路瓦栽夫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再问“当时社会是怎样的?”问到这里将两者的答案结合在一起,开始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还有很多的提问方式,比如“扩展式”指的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提问方式,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的作用。“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引发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当然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的是“直问式”提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比如我们在阅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提纲挈领地归纳出几个问题,采用“直问”的方式,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但是这种方式在课堂中运用得过多,而没有什么变化的话,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不易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逆问式”,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一般的问题总是问这样写行不行?而“逆问式”则问不这样写行不行?在诗词鉴赏中,我就经常运用这种提问的方式。我在讲解《早梅》这首诗时,有一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我就将“一”改为“数”,提问同学这样改好不好。经过同学的讨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有用“一”才能突出题目中的“早”,在炼字、炼句方面这种提问的方式很有效。
青年教师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提出的问题总是冷场,没有学生回答呢?其实在很多的情况下,是教师没有设计好问题,问题设计的过难或问题提得过于宽泛,让学生不好回答。这时候我们最好采用“分割式”或“层递式”的提问方法。我在讲解《咏怀古迹》的时候曾经设计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选取王昭君作为诗歌的主要形象呢?”问题提出后通过学生的表情我就看出学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入手回答,所以我就采用了“分割式”的提问方式,也就是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教师将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接下来介绍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同学们发现诗人与王昭君的际遇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最后同学得出作者在这首诗中借怀念昭君的同时,也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答案自然清晰明了了。
与之相似的就是“层递式”的提问方法,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比如我在听某老师讲《项链》这篇课文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一时难以回答,然后教师就将问题分割,“路瓦栽夫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再问“当时社会是怎样的?”问到这里将两者的答案结合在一起,开始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还有很多的提问方式,比如“扩展式”指的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提问方式,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的作用。“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引发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当然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