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汉字真的遇到危机,一个电视节目也不可能拯救它。”
关正文与马东,都是60后。两个电视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汉字”,他们分别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热播节目的总导演与制片人。
这两个节目收视率都颇高,一夜爆红,成了“拯救汉字”的英雄。可汉字为什么沦为“被拯救”的对象?
“拍脑袋”与“放心里”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
上述这些,或许是马东选择与河南卫视合作《汉字英雄》的原因,但这次合作绝对是“双赢”:2013年7月19日,首播一周后的《汉字英雄》为河南卫视带来平均收视率超0.6%,最高收视率0.8%的好成绩(据央视索福瑞调查),顺利杀入同时段电视收视排名前十;同时,经爱奇艺网络播出后,《汉字英雄》百度指数升至45000,网站开发的节目同名手机APP《汉字英雄》仅在节目播出第一周,总体下载量就已冲破
10万。
这些都证明了马东当时的预判,“《汉字英雄》的创意出现在闪念之间,但我越想越觉得兴奋。仅从电视角度来看,汉字节目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在现在的节目形态里,它是没有的类型,而唱歌、跳舞、跳水,基本上都折腾得差不多了。”
创意之后,马东开始组织团队写模式,在这个有些“痛苦”的过程中,他开始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于丹说母亲的‘母’在甲骨文中,两点就是乳房。但当代人显然并不了解其中的深意,于是出现了很多不要孩子的女性。我很想把这些字原来的意思搁到当代重新回顾一下,或许这些字的本意可以在今天带给人们启发,这也是《汉字英雄》节目想要传达的。”
与马东的“瞬间创意”相比,关正文作为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导演,对汉字节目的思考则沉淀了六年多。在过去的六年,他不断制作着其他各种节目,但生活中人们对汉字的滥用与漠视一直挑动着他的神经,“做《听写大会》的想法不断被生活中的观察强化,最终转变成一个电视梦想。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敢于支持原创的媒体和制片人。”
金越扮演了这个角色,他曾是关正文做《挑战主持人》时的代理制片人,两人还有过一起做春晚的经历。2012年,当金越强烈要求关正文“必须得为10套做点什么”时,关正文告诉他“我只想做《汉字听写大会》”。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片头动画中,关正文将汉字的结构进行拆分,任其漂浮在宇宙之间,继而无限重组,“这是多么神奇的文字,如此具有想象力,汉字的美应该令所有中国人尊敬与欣赏”,“节目做成了,就有人说我是拯救汉字的英雄。这帽子实在能压死人,汉字与汉语不是说出了问题要关注,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中国人也不能冷待它”。
始于1925年的美国传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评嘉宾郦波对汉字节目已经期盼了很久。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他也是“汉字危机论”坚定的支持者。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危机两个字还不足以形容汉字面临的困境,危机也不仅仅产生在汉字书写层面。人们的书写形式变化导致对母语情感的淡漠,将会影响文明与文化的传承,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在他看来,这两档节目无疑掀起了“汉字热”,却还是来得晚了。“此前,我曾去国外讲学,看到美国电视里有个节目叫《全美拼字大赛》(spelling bee)。当时就感觉,美国人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化、母语文化的情感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那档令郦波惊叹的美国电视节目,也是关正文的“心头好”。2002年,关正文第一次看到美国纪录片《拼字比赛》时,就对spelling bee的竞赛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思考中国可不可以有这样一档电视节目”。
最终,他实现了自己当时的愿望,但仅仅是在电视上。而在美国,spelling bee不只是一档电视节目,它风靡全美,竞赛者包括8年级或以下的全部初中生,只要有参赛意愿就可以报名。此后,参加者要通过班选拔、校选拔、地区选拔、州选拔等关卡,最后筛选下的180人将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总决赛,电视只会对总决赛内容进行播出。
“spelling bee的总决赛对选手的词汇量要求非常高,测试的词语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即一切可以用英语字母表示出来的单词,包括许多只有大字典中才会出现的专业术语。这个比赛代表着一个国家单词界的最高水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借鉴了spelling bee的精髓,但有些是我们借鉴不来的。”关正文说。
无法复制的是美国人对母语拼写的全民坚持,这一坚持始于1925年,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截止目前已经举办86届,共有1100万学生参加比赛。并且除美国本土外,它还不断向外扩展。2009年,Spelling Bee美国拼字大赛就正式进入中国,当年就有一名来自中国赛区的选手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总
决赛。
“其中一年,在spelling bee中国赛区的比赛中,因为中国孩子英语单词储备量太大,使得题库都用没了,却还有40多个决赛选手没有比出胜负,节目只好停滞在那里,择期再比”,作为spelling bee的“粉丝”,这个情景曾极大地刺激了关正文,一是令他在筹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时丝毫不敢懈怠对题库的准备,二是让他深刻意识到英语早已成为中国孩子学习的重心。
英文之过?
对英语教育的过度重视,也被很多人视为汉字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汉语史的研究员孟蓬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他认为“由于改革开放,我们需要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需要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这个时候英语开始热是必然的。从本质上看,并不是学英语有问题,而是我们的英语教育有偏差,要所有人都拿出近十年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可能并没有必要。” 凑巧的是,就在两档汉字节目热播之后,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媒体吹风会传出消息,2016年开始,英语卷分值将从150分降到100分,语文卷分值将从150分增加到180分。在此之前,江苏省已将英语“退出”高考,采用分级制;山东省也将从明年起取消英语听力测试。
多地对英语的“开刀”被很多专家解读为,“当代教育体系中,英语的比重太高,汉语却被严重忽视。这种比例失调,有望在改革后得到缓解”。
但抑制英语就能起到壮大汉语的作用吗?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学者秋风认为,“汉语弱化,只能从加强汉语开始,又怎能寄托于减少英语?”他开出的药方是,“还得从改变语文教育体系入手,特别是语文教学法,那种用科学方法去分析语文、分拆段落、总结大意的方法,从建国后就不断使用,把语文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越来越枯燥和机械,这种本身就欠缺优美的教育,如何教出具有优美汉语能力的学生?”
汉字背后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上世纪70年代,在《听听那冷雨》里,作家余光中如此表达着汉字的神圣。
而这神圣的光芒,越来越黯淡。
郦波最担心“提笔忘字”被轻看,“不是忘掉几个汉字,忘记带来的,是对母语情感的减弱和淡漠。这一点很可怕,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危机来,可是几十年、上百年,这种淡漠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很多文明的消亡都是因为文字消失和母语情感淡化”。
对汉字现实发出“抱怨”的还有作家野夫,在2009年度中国当代汉语贡献奖答谢辞中,他曾言语激烈地控诉:“六十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官方文本稍带人性和个性……于是,汉语不再庄严正直,不再神圣多姿……而语言的退化又必将带来思想的萎缩。”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孟蓬生,也将汉字失去强大而优美表达的能力与历史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上世纪的中国,近百年的时间里有一半是在打仗,由于战乱,建国初期除了汉语研究者、作家等几乎没有人有时间、精力、能力去关注汉语。当时,汉字由繁体变为简体,这段历史曾引发后人热议,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但1949年文盲人数之多更是语言学习的最大现实。此后,“大跃进”和“文革”相继出现,在这两个特殊的时期,政治左右着文化,只有与政治相关的内容才会被传播,50、60年代的青年与少年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学会欣赏汉语?再之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也带来生活压力增大,终日奔波,浮躁功利的价值观在一些人心中成为主导,汉语表达的安宁娴雅几无可能。
或许,是中国的历史最终决定了汉语的无奈,现在有一些变化开始发生。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保护汉语,行政不应缺位,在公开信《保护汉语需情绪,也需行政》,他提出,尽管多年来相关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母语,如十几年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刚刚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和连续进行多年的、多个部委联合举办的推广普通话周活动……但这些做法却还不够,“行政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化,应该用更多行政手段和措施办法保护母语。”
电视人关正文,正悄悄酝酿着一场中国的spelling bee,“从明年开始,凡是1999年9月1号后出生的孩子,都可以报名参加第二季汉字听写大会。”
不过,无论是行政指令还是一档热播的节目,都无法独自拯救汉字、汉语和它们背后的文化,中文系出身的关正文说,“语言是非常特殊的存在。每个人都参与塑造、回归汉语的美,才能解救眼前的难。”
关正文与马东,都是60后。两个电视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汉字”,他们分别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热播节目的总导演与制片人。
这两个节目收视率都颇高,一夜爆红,成了“拯救汉字”的英雄。可汉字为什么沦为“被拯救”的对象?
“拍脑袋”与“放心里”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
上述这些,或许是马东选择与河南卫视合作《汉字英雄》的原因,但这次合作绝对是“双赢”:2013年7月19日,首播一周后的《汉字英雄》为河南卫视带来平均收视率超0.6%,最高收视率0.8%的好成绩(据央视索福瑞调查),顺利杀入同时段电视收视排名前十;同时,经爱奇艺网络播出后,《汉字英雄》百度指数升至45000,网站开发的节目同名手机APP《汉字英雄》仅在节目播出第一周,总体下载量就已冲破
10万。
这些都证明了马东当时的预判,“《汉字英雄》的创意出现在闪念之间,但我越想越觉得兴奋。仅从电视角度来看,汉字节目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在现在的节目形态里,它是没有的类型,而唱歌、跳舞、跳水,基本上都折腾得差不多了。”
创意之后,马东开始组织团队写模式,在这个有些“痛苦”的过程中,他开始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于丹说母亲的‘母’在甲骨文中,两点就是乳房。但当代人显然并不了解其中的深意,于是出现了很多不要孩子的女性。我很想把这些字原来的意思搁到当代重新回顾一下,或许这些字的本意可以在今天带给人们启发,这也是《汉字英雄》节目想要传达的。”
与马东的“瞬间创意”相比,关正文作为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导演,对汉字节目的思考则沉淀了六年多。在过去的六年,他不断制作着其他各种节目,但生活中人们对汉字的滥用与漠视一直挑动着他的神经,“做《听写大会》的想法不断被生活中的观察强化,最终转变成一个电视梦想。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敢于支持原创的媒体和制片人。”
金越扮演了这个角色,他曾是关正文做《挑战主持人》时的代理制片人,两人还有过一起做春晚的经历。2012年,当金越强烈要求关正文“必须得为10套做点什么”时,关正文告诉他“我只想做《汉字听写大会》”。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片头动画中,关正文将汉字的结构进行拆分,任其漂浮在宇宙之间,继而无限重组,“这是多么神奇的文字,如此具有想象力,汉字的美应该令所有中国人尊敬与欣赏”,“节目做成了,就有人说我是拯救汉字的英雄。这帽子实在能压死人,汉字与汉语不是说出了问题要关注,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中国人也不能冷待它”。
始于1925年的美国传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评嘉宾郦波对汉字节目已经期盼了很久。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他也是“汉字危机论”坚定的支持者。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危机两个字还不足以形容汉字面临的困境,危机也不仅仅产生在汉字书写层面。人们的书写形式变化导致对母语情感的淡漠,将会影响文明与文化的传承,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在他看来,这两档节目无疑掀起了“汉字热”,却还是来得晚了。“此前,我曾去国外讲学,看到美国电视里有个节目叫《全美拼字大赛》(spelling bee)。当时就感觉,美国人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化、母语文化的情感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那档令郦波惊叹的美国电视节目,也是关正文的“心头好”。2002年,关正文第一次看到美国纪录片《拼字比赛》时,就对spelling bee的竞赛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思考中国可不可以有这样一档电视节目”。
最终,他实现了自己当时的愿望,但仅仅是在电视上。而在美国,spelling bee不只是一档电视节目,它风靡全美,竞赛者包括8年级或以下的全部初中生,只要有参赛意愿就可以报名。此后,参加者要通过班选拔、校选拔、地区选拔、州选拔等关卡,最后筛选下的180人将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总决赛,电视只会对总决赛内容进行播出。
“spelling bee的总决赛对选手的词汇量要求非常高,测试的词语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即一切可以用英语字母表示出来的单词,包括许多只有大字典中才会出现的专业术语。这个比赛代表着一个国家单词界的最高水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借鉴了spelling bee的精髓,但有些是我们借鉴不来的。”关正文说。
无法复制的是美国人对母语拼写的全民坚持,这一坚持始于1925年,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截止目前已经举办86届,共有1100万学生参加比赛。并且除美国本土外,它还不断向外扩展。2009年,Spelling Bee美国拼字大赛就正式进入中国,当年就有一名来自中国赛区的选手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总
决赛。
“其中一年,在spelling bee中国赛区的比赛中,因为中国孩子英语单词储备量太大,使得题库都用没了,却还有40多个决赛选手没有比出胜负,节目只好停滞在那里,择期再比”,作为spelling bee的“粉丝”,这个情景曾极大地刺激了关正文,一是令他在筹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时丝毫不敢懈怠对题库的准备,二是让他深刻意识到英语早已成为中国孩子学习的重心。
英文之过?
对英语教育的过度重视,也被很多人视为汉字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汉语史的研究员孟蓬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他认为“由于改革开放,我们需要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需要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这个时候英语开始热是必然的。从本质上看,并不是学英语有问题,而是我们的英语教育有偏差,要所有人都拿出近十年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可能并没有必要。” 凑巧的是,就在两档汉字节目热播之后,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媒体吹风会传出消息,2016年开始,英语卷分值将从150分降到100分,语文卷分值将从150分增加到180分。在此之前,江苏省已将英语“退出”高考,采用分级制;山东省也将从明年起取消英语听力测试。
多地对英语的“开刀”被很多专家解读为,“当代教育体系中,英语的比重太高,汉语却被严重忽视。这种比例失调,有望在改革后得到缓解”。
但抑制英语就能起到壮大汉语的作用吗?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学者秋风认为,“汉语弱化,只能从加强汉语开始,又怎能寄托于减少英语?”他开出的药方是,“还得从改变语文教育体系入手,特别是语文教学法,那种用科学方法去分析语文、分拆段落、总结大意的方法,从建国后就不断使用,把语文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越来越枯燥和机械,这种本身就欠缺优美的教育,如何教出具有优美汉语能力的学生?”
汉字背后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上世纪70年代,在《听听那冷雨》里,作家余光中如此表达着汉字的神圣。
而这神圣的光芒,越来越黯淡。
郦波最担心“提笔忘字”被轻看,“不是忘掉几个汉字,忘记带来的,是对母语情感的减弱和淡漠。这一点很可怕,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危机来,可是几十年、上百年,这种淡漠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很多文明的消亡都是因为文字消失和母语情感淡化”。
对汉字现实发出“抱怨”的还有作家野夫,在2009年度中国当代汉语贡献奖答谢辞中,他曾言语激烈地控诉:“六十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官方文本稍带人性和个性……于是,汉语不再庄严正直,不再神圣多姿……而语言的退化又必将带来思想的萎缩。”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孟蓬生,也将汉字失去强大而优美表达的能力与历史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上世纪的中国,近百年的时间里有一半是在打仗,由于战乱,建国初期除了汉语研究者、作家等几乎没有人有时间、精力、能力去关注汉语。当时,汉字由繁体变为简体,这段历史曾引发后人热议,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但1949年文盲人数之多更是语言学习的最大现实。此后,“大跃进”和“文革”相继出现,在这两个特殊的时期,政治左右着文化,只有与政治相关的内容才会被传播,50、60年代的青年与少年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学会欣赏汉语?再之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也带来生活压力增大,终日奔波,浮躁功利的价值观在一些人心中成为主导,汉语表达的安宁娴雅几无可能。
或许,是中国的历史最终决定了汉语的无奈,现在有一些变化开始发生。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保护汉语,行政不应缺位,在公开信《保护汉语需情绪,也需行政》,他提出,尽管多年来相关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母语,如十几年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刚刚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和连续进行多年的、多个部委联合举办的推广普通话周活动……但这些做法却还不够,“行政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化,应该用更多行政手段和措施办法保护母语。”
电视人关正文,正悄悄酝酿着一场中国的spelling bee,“从明年开始,凡是1999年9月1号后出生的孩子,都可以报名参加第二季汉字听写大会。”
不过,无论是行政指令还是一档热播的节目,都无法独自拯救汉字、汉语和它们背后的文化,中文系出身的关正文说,“语言是非常特殊的存在。每个人都参与塑造、回归汉语的美,才能解救眼前的难。”